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7篇

觀後感 閱讀(2.75W)

觀後感是我們對電影的表達,是對那一刻真實心情的記錄和反思,通過觀後感,我們能夠更好地感受電影帶給我們的震撼,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7篇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1

“人民的名義”,反腐敗究竟在較量什麼?

這幾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好評不斷,引發熱議。

一部電視劇再次帶動了全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也提醒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反腐敗鬥爭,究竟是在較量什麼?

黨的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這不意味着反腐敗可以停一停、緩一緩,須知道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直進行着殘酷的較量,也只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纔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鬥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鍊黨員幹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敗鬥爭是一場持久戰、拉鋸戰,那麼這場必須打贏的戰役究竟在爭奪什麼呢?不弄清楚這一點,就無法弄清楚反腐敗鬥爭工作的重點和深遠意義。當然,圍繞着權力展開的腐敗與反腐敗的鬥爭,對不同主體而言,所較量的也不盡相同。

對官員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用好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員直接行使,腐敗就是濫用權力的結果。最樸素的理解,反腐敗鬥爭就是讓官員們敬畏權力、善待權力、善用權力。否則,不管官大如蘇榮,爲自己和家人謀利,開設“權錢交易所”;還是官小如魏鵬遠,用審批權鉅額受賄,成爲“小官鉅貪”,無不是異化了權力、扭曲了自我。其實,電視劇中的部委處長和副市長,都是權力觀、金錢觀出現了大問題,如此,談何人生觀、價值觀,更沒有對黨和人民的初心了。

對政黨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更純潔”。一個政黨猶如一棵樹,從小樹苗到大樹幹,每一次成長都伴隨着“陣痛”,需要找找蛀蟲、殺殺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貪腐分子吮吸“營養”,就算是長大了也免不了千瘡百孔,看似有規模、夠龐大,但終究難以“參天”。說到底,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尤其是帶領13億多人民追夢的執政大黨,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來幹事創業。對執政黨來說,反腐敗就是對自身疾病的一場勇敢“反動”,是剜毒療傷,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們黨在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數字背後是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成果,“純潔”決不是形容詞,而是反腐敗鬥爭中的“動詞”,是每一名黨員都應達標的底線要求。

對人民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得民心”。權力離老百姓很近也很遠,就像人們在關注反腐劇、討論反腐鬥爭一樣。不過,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於“得民心”。曾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一語直擊反腐敗鬥爭的要害: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敗的實踐證明,贏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蠅、打虎拍蠅也贏得了民心。

“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而我們更需要直面現實、直面問題。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着什麼,那就是“以人民爲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2

反腐這一話題,不論古今中外,歷來都是執政者需要面對的難題,也是最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更是爲老百姓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包拯、海瑞、于成龍,一大批清官廉吏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構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的一部分。執政爲民,“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公則生明,廉則生威”,關於如何做清官的名言警句也隨處可見。但是在傳統的文化語境中,對於反腐的問題,更多隻強調了爲官者自身的修養,在預防腐敗時更多地是重視對官員的教育。而對於反腐制度的建設始終是隱隱約約,看不見或者只是夾帶在了道德建設中。

而《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最大的進步在於展現了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上的重要成就,也展示了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對於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重要認識。這點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在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反腐故事中,往往是貪官十惡不赦,好官剛正不阿,貪官壞事做盡,清官兩袖清風,最終貪官被查處,清官造福一方百姓,社會太平,百姓山呼萬歲,一片祥和。自然這樣的故事可以警示世人,教育民衆,但似乎要想建立一個文明的社會,光這個是不夠的。劇中最大的看點就在於,不管貪官慵官,清官好官,他們始終都是人,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來自於人民,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沒有將這些角色臉譜化,而是更多的從人性的角度去探討了這一幫人大的喜怒哀樂,命運浮沉。從緝毒英雄到黑惡勢力保護傘的公安廳長,依仗權力肆無忌憚魚肉百姓的官二代,出身貧苦依附權力的奸商以及衆多面對誘惑難以自持的高官,這些人的故事和命運看完都讓人深深震撼和警醒。同時也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權力只有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腐敗才能真正被遏制。

就像任何一個社會秩序的維持需要法律,只有好的法律和制度規定了底線,道德與美德才有堅實的土壤,道德才有威嚴。同樣地,在對於權力的監督上,同樣需要良好的制度建設,只有權力在制度的框架下運行,在監督下使用,腐敗才能從根源上被扼殺。這樣,清正廉明之風纔有可能教化百姓、教化人民,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因此,一直以後,黨中央也不斷強調製度建設的要義,要以監督使權力不能任性,讓官員做到不能腐、不敢腐,最後才能實現不想腐。反腐,作爲一個千古難題,在今天的中國,在13億中國人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今天,必須要解決。這是人民的要求,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是共產黨對人民的承諾。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3

日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開播,當天,《人民日報》連續發佈兩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頭條,對《人民的名義》評價道“‘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這些印在同名小說《人民的名義》腰封上的推薦語,讓你難以忽略它的分量。”“我們真的太久沒有看到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了。”不難看出,《人民日報》對電視劇的稱讚,不僅源於電視劇本身精良的題材選擇和製作,也源於觀衆對該劇的呼聲。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也是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現,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展現。抗戰時期,落後的舊中國的藝術更多的是喚起民族覺醒,團結一心打贏抗日戰爭,對舊制度害人的抨擊,反映人民羣衆對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國建立以後,歌頌黨的歌頌新政權的歌頌解放軍的文藝節目比比皆是,凸顯了廣大人民羣衆對新政權的擁護與支持,對黨和人民軍隊的支持。文革之後迎來了改革開放,藝術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種種醜行,以及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人民的名義》則是在以後,首播的反腐大戲,而這個是繼反腐小品、反腐對聯、反腐話劇之後,有一藝術形式表現反腐。

藝術源於生活,有服務於生活。一個藝術形式能否流傳下去,主要觀其能否爲廣大百姓生活服務。《人民的名義》熱播,正是對當前黨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蠅”反腐的集中體現,一方面說明廣大民衆對待腐敗問題的痛恨,對待腐敗問題的厭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廣大民衆對持續深入推進反腐的良好願望。衛視聯播受熱捧,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而又服務與生活的特點,也是文藝緊跟時代步伐的體現。只有百姓愛看,衛視纔可能聯播;羣衆若不喜歡,便很難在爲使強檔連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民衆對中國政府強力反腐的高度認可和擁護。

文藝只有與時俱進纔有生命力,只有植根於人民羣衆纔有創造力。只有創作出反映時代潮流發展的文藝,才能彰顯廣大藝人的責任擔當。“”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實施“打虎拍蠅”式的反腐,黨的以後近五年的時間裏,共處理省部級及以上幹部211人,數量遠遠超過過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國級、副國級幹部,而《人民的名義》對此也毫不避諱,直指“副國級”幹部。當然,反腐劇開播,一方面給廣大羣衆情緒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給幹部一個警示教育,當然能否藉此達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還得觀後效。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4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衆的期盼,也是黨員幹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傢俱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着炸醬麪,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裏,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麪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爲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衆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幹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5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劇中很多片段都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劇中公安廳長祁同偉對原省檢察院院長陳岩石提出的讓大家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嗤之以鼻,他不以爲然的對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說: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孃胎裏來,要到墳墓裏去。

看到這一幕筆者被許亞軍的演技所折服,不禁笑了。不過“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這個問題,歷史上已經有人回答了。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來到塔希提島,通過油畫回答了這個有關生命和哲學的問題。

畫面中右下方剛出生的嬰兒、畫面中間正在摘取智慧之果的亞當、畫面左下方的老人暗示了人類從出生到獲取智慧不斷髮展再到最後衰老死亡的一生。

讓人感嘆的是高更爲了追尋藝術,放棄了收入豐厚的工作,離開了物質生活豐富的歐洲,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甚至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塔希提島,和當地的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在島上他盡情感受着大自然帶給他的心靈衝擊,盡情揮灑着畫筆,歷經磨難終於創作了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

劇中陳岩石認爲黨員幹部應當“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從政府執政管理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可以理解爲領導幹部不應搞特殊化應和人民羣衆打成一片,也可理解爲工作方法要集中羣衆的經驗,並將其拿到羣衆的行動中去通過實際行動來檢驗,這其實就是他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的羣衆路線:“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他的羣衆路線相信對於陳岩石這樣的老革命來說影響巨大。

而祁同偉的回答問題在於,其身居高位,卻不能從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個黨員幹部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問題,格局不高,極其現實,“社會即叢林,我即爲野獸”,所以祁同偉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爲怪。

當然,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孫連成,他很可能回答“我們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這樣的孫連成不會腐敗,但消極的思想態度會導致其惰政,後來安排他到青少年宮去和小盆宇們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彰顯了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6

人民的名義,這麼正的標題在作者周梅森看來,代表了兩種含義:一種是堅實的信仰,另一種則是以人民爲矯飾去謀取私利。後者即是很多腐敗、越權行爲在當下的生存邏輯和土壤,冒民衆之名去侵奪民衆權益,以法治之名去踐踏法治精神,這也是最終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須抱持勢不兩立態度的對手。

腐敗侵蝕公共利益,反腐呼應公衆呼聲。觀衆對一部反腐劇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們對具體反腐過程的好奇心,諸如檢察機關辦案程序細節到底是怎樣的,可能還有個案化的腐敗官員的墮落程度是否真的如傳言般糜爛?對相關信息的嚴重關切,是人們對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敗現象所傷的真實反映。正如《人民日報》對反腐劇熱播所詮釋的,立足於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衆對反腐內幕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民衆對反腐話題的熱議不僅僅是獵奇,是公衆對腐敗這一社會痼疾的深惡痛絕和對反腐進度的探求。現實生活中的反腐進度,媒體披露的官員腐敗細節,反腐劇集(以及作爲藍本的官場文學作品)在藝術創作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更細節、更生動、更直觀的呈現。現實主義文學的魅力,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對現實生活開掘的廣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氣是一種常見的評價標準,所謂接地氣其實就是用讀者、觀衆的切身體會、現實感受來對文學、影視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檢參與出品的反腐劇集與現實的反腐進程之間有怎樣的參考、映照關係,具體的反腐案件的程序、節奏是否如影視劇呈現的一樣節奏緊湊、波詭雲譎。藝術畢竟是藝術,但公衆對藝術的關切往往依然來自於對現實的欲罷不能,以及對反腐的熱切期待。

正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一段對白所言,從檢察的角度來說,應該按照司法程序辦。一句話道出反腐的根本依憑,也讓人明白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於深入權力執掌者之心,依法治國的核心也在於依法治權。反腐的過程是在摸索一條制度化約束權力的路,反腐劇熱播是好事,從公衆對《人民的名義》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對腐敗零容忍的社會共識。

人民的名義的觀後感篇7

這部帶有強烈正劇烙印的電視劇因何能獲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豐收”呢?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小官大貪、官員外逃、拉幫結派、老虎蒼蠅、司法腐敗、官商勾結等等無不牽動着老百姓的神經。“我們有些幹部,爲了自己的政績前途,可以不顧一切,對貪腐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即便有了確鑿證據,也是就事論事絕不牽連,就是對貪腐是一種縱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壞事,現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好事”……這些臺詞看得我是觸目驚心啊!都說這部劇的尺度大,沒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說、不願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話,這次都說了出來。

以前上黨課,不是講黨的光榮傳統,就是說____案例,再不就是按照《黨章》上的內容學習,無不帶有說教的意味。大道理誰都懂,可是放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就顯得高高在上、脫離羣衆。《人民的名義》劇中最讓我感觸的就是漢中省委書記沙瑞金請漢東市檢察院前副檢察長陳岩石給省委們上的一堂黨課,劇中陳岩石說的那句:“那個時候的戰士一個個都想爭當黨員,目的就是黨員有權利,黨員的權利就是上前線能扛炸藥包,把鬼子都炸死”,還說“有一個戰士只有一天的黨齡,比起他來,我能活到今天,是多麼的幸福”……看到此時,讓我眼淚情不至禁的流了出來。一堂黨課不僅樸實,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說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對基層貪腐以及執法不公等問題,要認真糾正和嚴肅查處,維護羣衆切身利益,讓羣衆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果。”這說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蠅”。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除了強化對廣大基層幹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懲治和預防“蒼蠅式”的腐敗。

古語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作爲一名審計人員如果紀律意識淡薄,不講原則,不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甚至違法亂紀,就會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損害黨的形象,也必將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樹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的形象,才能引領風清氣正的黨風、政風、行風,對於審計人員來說,不論何時何地,一定要遵紀守法,紀律嚴明,要常修爲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不該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審計的“利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