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2.87W)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四篇

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着什麼,那就是“以人民爲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以下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四篇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一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衆的期盼,也是黨員幹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傢俱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着炸醬麪,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裏,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x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麪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爲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衆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幹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二

日前,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牽頭創作的《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正式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該劇真實震撼地演繹了熒屏“打虎”,開播以來引起強烈反響,不但收視告捷,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發熱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反腐電視劇的熱播,生動展現了反腐敗鬥爭的真實實踐。黨的x大以來,黨中央着力解決管黨治黨失之於寬、失之於鬆、失之於軟的問題,一大批腐敗分子受到法律應有的懲處,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構成。

權力離老百姓很近也很遠,就像人們在關注反腐劇、反腐鬥爭一樣。但是,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於得民心。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廣大人民羣衆痛恨腐敗,必然會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衆心聲。《人民的名義》首集就取得了全國網收視率位居同時段第一的好成績,說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順黨心、合民意,有着廣泛和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羣衆基礎。

“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而我們更需要直面現實、直面問題。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着什麼,那就是“以人民爲中心”,而這也恰好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的名義”。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三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劇中很多片段都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劇中公安廳長祁同偉對原省檢察院院長陳岩石提出的讓大家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嗤之以鼻,他不以爲然的對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說: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孃胎裏來,要到墳墓裏去。

看到這一幕筆者被許亞軍的演技所折服,不禁笑了。不過“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這個問題,歷史上已經有人回答了。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來到塔希提島,通過油畫回答了這個有關生命和哲學的問題。

畫面中右下方剛出生的嬰兒、畫面中間正在摘取智慧之果的亞當、畫面左下方的老人暗示了人類從出生到獲取智慧不斷髮展再到最後衰老死亡的一生。

讓人感嘆的是高更爲了追尋藝術,放棄了收入豐厚的工作,離開了物質生活豐富的歐洲,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甚至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塔希提島,和當地的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在島上他盡情感受着大自然帶給他的心靈衝擊,盡情揮灑着畫筆,歷經磨難終於創作了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

劇中陳岩石認爲黨員幹部應當“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從政府執政管理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可以理解爲領導幹部不應搞特殊化應和人民羣衆打成一片,也可理解爲工作方法要集中羣衆的經驗,並將其拿到羣衆的行動中去通過實際行動來檢驗,這其實就是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的羣衆路線:“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毛澤東的羣衆路線相信對於陳岩石這樣的老革命來說影響巨大。

而祁同偉的回答問題在於,其身居高位,卻不能從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個黨員幹部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問題,格局不高,極其現實,“社會即叢林,我即爲野獸”,所以祁同偉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爲怪。

當然,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孫連成,他很可能回答“我們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這樣的孫連成不會腐敗,但消極的思想態度會導致其惰政,後來安排他到青少年宮去和小盆宇們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彰顯了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人民的名義觀後心得體會錦集四

這幾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好評不斷,引發熱議。

一部電視劇再次帶動了全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也提醒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反腐敗鬥爭,究竟是在較量什麼?

黨的x大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這不意味着反腐敗可以停一停、緩一緩,須知道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直進行着殘酷的較量,也只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纔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鬥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鍊黨員幹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敗鬥爭是一場持久戰、拉鋸戰,那麼這場必須打贏的戰役究竟在爭奪什麼呢?不弄清楚這一點,就無法弄清楚反腐敗鬥爭工作的重點和深遠意義。當然,圍繞着權力展開的腐敗與反腐敗的鬥爭,對不同主體而言,所較量的也不盡相同。

對官員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用好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員直接行使,腐敗就是濫用權力的結果。最樸素的理解,反腐敗鬥爭就是讓官員們敬畏權力、善待權力、善用權力。否則,不管官大如蘇榮,爲自己和家人謀利,開設“權錢交易所”;還是官小如魏鵬遠,用審批權鉅額受賄,成爲“小官鉅貪”,無不是異化了權力、扭曲了自我。其實,電視劇中的部委處長和副市長,都是權力觀、金錢觀出現了大問題,如此,談何人生觀、價值觀,更沒有對黨和人民的初心了。

對政黨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更純潔”。一個政黨猶如一棵樹,從小樹苗到大樹幹,每一次成長都伴隨着“陣痛”,需要找找蛀蟲、殺殺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貪腐分子吮吸“營養”,就算是長大了也免不了千瘡百孔,看似有規模、夠龐大,但終究難以“參天”。說到底,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尤其是帶領13億多人民追夢的執政大黨,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來幹事創業。對執政黨來說,反腐敗就是對自身疾病的一場勇敢“反動”,是剜毒療傷,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們黨在x大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xx萬人,20x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數字背後是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成果,“純潔”決不是形容詞,而是反腐敗鬥爭中的“動詞”,是每一名黨員都應達標的底線要求。

對人民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得民心”。權力離老百姓很近也很遠,就像人們在關注反腐劇、討論反腐鬥爭一樣。不過,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於“得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一語直擊反腐敗鬥爭的要害: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敗的實踐證明,贏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蠅、打虎拍蠅也贏得了民心。

“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而我們更需要直面現實、直面問題。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着什麼,那就是“以人民爲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