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

觀後感 閱讀(2.38W)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爲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資料,提供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一

應着實踐教學的要求,我最近有幸能觀看到《甲午風雲》這部以20世紀__十年代的拍攝爲原型的鉅作,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那個年代,因爲清政府的懦弱和腐敗,簽下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得有着越來越多的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爭相瓜分中國的領土,在這種民族危機的壓迫下,出現了許多能人志士,優秀愛國將領,他們的功績驚爲天人,甚至到了付出自我生命也毫不猶豫,比如該電影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在其旗艦的所有火藥炮彈全部耗盡的時候,他毅然決然決定帶着全艦撞向吉野號,想與日本軍艦同歸於盡,可是因爲敵軍的火力太猛,無奈終被撞沉。

帝國主義的國家見到中國的領土很大,並且覬覦中國的很多的金銀珠寶,想要佔領中國以奪取資本發展自我國家。一副虛僞嘴臉說是要和中國一齊抗爭,實際上是想趁這個時候佔領中國。鄧世昌卻不管這一套,他的主要職責是海上戰爭。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能,一心只爲圖強救國,而不是發國難財和殘害忠良,在一次戰爭中,一個軍艦上的主管方大人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一向沒有下達開炮命令,在火炮轟擊艦船的時候,竟然跑去舉白旗。被一個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槍把白旗打了下來,還扔到水裏,意思是誓死不罷休,必須要打敗日本人。這個方大人看到白旗沒了,就躲在船艙的一角,等着別人把他打死。這個王伯承水手不管殺頭,開炮把“吉野”號打跑了。

論功請賞的時候,這個方大人必須是跑到最前面邀功。得到賞賜後,就叫來王伯承,賞賜的事閉口不提,恬不知恥的說自我向來愛兵如子,用擅自開炮的人會殺頭等話語逼迫王伯承離開艦隊去當一位普通的漁民,以此來掩蓋這次立功的真正真相,藉此獨吞掉大筆賞銀,可見清政府的統治腐敗,北洋艦隊等艦隊是在洋務運動時興起的,合理應當選派得力將領進行率領,可是該方大人的行爲舉止真的讓人咋舌,真的難以相信他當時是如何當上這個主管的,也不禁讓我不得不懷疑清政府的人才選取制度,最終無奈的王伯承只好離開,但在其岳父的點撥下,他決定去投靠鄧世昌,成功後並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說給了鄧世昌,在慶功宴上,鄧世昌當場質問那位方大人,鄧世昌問他爲什麼躲到船艙,他說:“胡說,你有什麼證明我是躲在船艙裏呢?”鄧世昌說:“因爲你的水手王伯承說的。”

方大人就說:“他胡說!”那樣貌就像想一下殺死王伯承。那時候的嘴臉就像別人搶佔他的功勞一般,卑劣行徑可見一斑,爲了中飽私囊而變得自私自利,只爲邀功請賞,獲得那些本不屬於自我的功名,將國家的社稷和人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帝國列強面前低頭屈服,懦弱的樣貌讓人無奈,甚至在他們的炮火下下跪屈服,而在對自我的這些行爲一旦被人揭穿便怒髮衝冠,這個時候纔有了他們所認知的所謂“骨氣”,真的是可笑之極。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二

我和同學們共同觀看了甲午風雲。甲午風雲演的是晚清時候的海戰。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本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帶鄧世昌爲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本作戰,但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到皇上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

日本不宣而戰,民憤四起,皇上被迫起用鄧世昌。但有人發現船上的炮彈裝的是沙子,還沒有槍。鄧世昌向皇上提出了批評,皇上又批評負責炮彈的人,那個人懷恨在心,於是說了鄧世昌,把鄧世昌降職;第一位大臣辭職,之後一連二三的大臣也辭職了,皇上只好下出命令:如有人辭職,格殺勿論!鄧世昌感到無比心痛,彈起琵琶:十面埋伏。船上一位水手的妹妹被日本的炮彈炸死了,大家都紛紛落淚。

鄧世昌似乎絕望了。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並且殺了一位水手,後旗艦被日本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終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我看完之後,我決定,我從來沒有想過在晚清的祖國大好河山還有這樣的一位海軍將領,我眼裏僅有陸軍,僅有劉伯承等等的陸軍,我從來不明白海軍,我從來也不明白海軍也是軍人,看完這個電影,我爲清政府感到絕望,爲鄧世昌感到欣喜,爲日本感到憤怒……我此刻才明白,海軍有一個偉大的將領,他就是——鄧世昌。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三

甲午,一個註定要讓無數中國人悲痛的紀年,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在歷經兩次鴉片戰爭的恥辱後,又一次遭到外來侵略者的踐踏。

電影《甲午風雲》觀看已經不止一次,每每看到以慈禧太后、李鴻章爲首的清朝統治者在列強面前一奴一顏媚骨的情景時,心中總會涌起無限辛酸、憤慨之情。

一羣缺乏骨氣的統治者只能造就一個無能窩囊的政一府,一個無能窩囊的政一府又豈能指望他寫出一段昂揚奮進的歷史?

生活在這樣政一府下的民衆是不幸的,生活在這樣時代下的英雄必將要經受更多靈魂的煎熬。影片中的一段琵琶聲令人動容。電一影主角一鄧一世昌力主派出北洋水師艦隊護送商船,對列強中所謂中立國居心叵測的調停,一鄧一世昌義正詞嚴地給予駁斥。

然而,一腔一愛一國熱情卻遭到無情冷落,李中堂竟摘去了一鄧一世昌的頂戴花翎,“賣國因而獲榮,愛國反倒有罪”,這是一個怎樣讓人哀痛的的`時代啊!影片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鄧世昌在房子裏獨彈琵琶,琵琶聲裏有深沉、有無奈、有悲憤、更有激越------英雄啊,“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種心境,也許只有此時的你,才能體會。於是,你把“一腔心事付瑤琴”,可是,莫道“知音盡,絃斷有誰聽?”,因爲,在你的背後,有着無數像王國成這樣的血一性一中國人啊!

也許,英雄有時註定是要落寞的。可是,一鄧一世昌,卻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作爲一名中國的海軍將領,爲了國家利益,爲了民族尊嚴,生死尚且可以置之度外,又遑論個人的榮辱得失?電一影中一鄧一世昌那堅毅、果敢的眼神也是令觀衆刻骨銘心的鏡頭。在宴席上痛斥掛白旗逃跑的方伯謙時,在怒斥所謂中立國居心叵測的調停時,在爲民請命慷慨陳詞時,在向敵艦“吉野”號衝去時,他的眼神都讓觀衆讀出一種正義、一種忠誠、一種一愛一國。

影片的最後,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悲壯的力量。當“致遠”艦彈盡之時,一鄧一世昌,命令開足馬力,決心用艦撞沉“吉野”,可惜,“致遠”艦中了敵人發射的“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黃海的波濤淹沒了英雄的身軀,甲午的歷史卻因了一鄧一世昌等海軍英雄而留下濃烈悲壯的一筆。

甲午風雲影片觀後心得感悟四

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7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觀看《甲午風雲》,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爲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爲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爲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爲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爲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