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導遊詞>

魚木寨的導遊詞

導遊詞 閱讀(8.1K)

女士們、先生們:

魚木寨的導遊詞


魚木寨,又名魚目寨、輿木寨,位於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鄉大興管理區,南距大興場集鎮公里,318國道(改線)繞經山寨北麓而過,東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慶市萬州港50公里,寨頂海拔1300餘米,距寨麓馬龍關垂直高度500餘米,1月平均氣溫℃,7月平均氣溫30℃以下。該寨古屬龍淵安撫司,後改爲龍陽峒土司,領屬屢有更迭。1955年12月,魚木寨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現爲謀道鄉魚木村,住戶156戶,568人,大姓有譚、向、成、鄧四姓。調查研究表明,、苗族應占人口的60%以上。這裏風光奇特,文物古蹟豐富,民風古樸。1989年8月經文物工作者考查發現後,被定爲我省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之一。1992年12月,公佈爲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爲湖北清江民俗風情遊的重要景點,2001年定爲預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美譽。

  久遠的歷史稀奇的寨名

據考:龍淵安撫司譚福一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下馬萬縣樂往壩(今利川謀道鄉銅鑼關村)。洪武八年譚元亨襲龍淵安撫司職。永樂七年(1409年),其地"東齊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嶺心,西至白羊坪抵免灘河,北至龍駒壩抵巖侖",其中樂往壩、豬羊坪、褶巖壩、瓦礫洞、中咀、下巖壩等地,分三等納稅,收作銅鑼關軍費。譚氏世襲冠帶,鎮守銅鑼關。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八世譚彥相等認承納草籽糧五碩三鬥,將龍陽峒編籍萬縣,奉旨俞允,脫離石柱土司。萬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撫使馬鬥斛、馬千乘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士兵圍攻,燒燬民房300餘處,殺害百餘人命。當年爭戰遺址、傳說、故事尚存。

魚木寨東南與銅鑼關及龍陽峒土司祖墓鳳凰山一脈相連,西南與馬頭場及龍陽峒土司所建大巖寨上下呼應,正北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龍潭安撫司舍把黃俊之子黃中稱帝反明據點支羅鎖船頭寨,隔澗相望。正如一副古楹聯所描繪的那樣:"魚目兩開張瞻前岸鐵鎖拱朝大小山寨齊擁護;鳳毛雙濟美顧後脈銅關鼎立上下石級皆驚愕。"地勢十分險要。

寨名來源今無確考,一說,有語言無文字,"魚木"爲土語音記;一說,相傳古代馬、譚土司連年爭戰,一次,譚土司困守該寨,馬土司久攻不下。譚土司爲退敵兵,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下活魚無數,有些竟落掛於馬土司帳前樹上。馬土司望魚興嘆:"欲克此寨,如緣木求魚!"遂引兵自退。從此,地因事名,洞名"魚木洞",寨名"魚木寨"。

  雄奇的關卡險仄的道路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萬縣志》載:"魚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廣約十里,形如鞀鼓,從鼓柄入寨門,其徑險仄。"從大興場至魚木寨,有石板古路一條,蜿蜓于山樑之上,全長約3公里,前段平坦,後段曲折起伏。臨進寨門前一段長約50米,路基總寬不足2米,兩側懸崖高百米,整段道路完全鋪設於懸崖脊上,遠觀恰如鞀鼓之柄。在鼓柄與鼓面結合處,依地勢建寨樓一座,建築平面呈梯形,前寬米,後寬米,進深米,兩側牆腳與崖沿靠齊。寨樓前、左、右三方牆壁,以規整條石石灰石石灰凝縫修就,正面一壁高米,上端稍有收分,形近長方;左、右側壁較正壁稍低,人字瓦頂隱於正壁之後。正壁下正中開獨門,爲進寨通道,門額上橫排正楷陰刻"魚木寨"3個大字;再上,開射擊孔兩排共9個,嚴密地封鎖着進寨道路。寨樓內分上下兩層共4間,前2間樓板亦以石作,射擊孔下依壁建石臺,以利作戰,其餘各間供屯兵住宿。現寨樓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通,正楷陰刻《魚木寨功德碑序》,文字清晰,現抄錄如下:

"奉修,從來思患預防,乃國家之良圖;樂望相助,亦小民之淳風。予等甲內,或失朝下業,或本朝蒙聖天之雅仕,耕讀傳家,各安本分,爲盛世良民已耳!奈近來賊匪流竄,擾亂鄉曲良民。聖恩優渥,不欲良民受害,令其各地修寨砌卡,以戒不虞。所以魚木寨公議寨卡,募化良民,勒石是爲序。

團長譚登傑等百二十人(略),嘉慶四年歲次已未仲夏月立。"

清乾隆、嘉慶年間,白蓮教在利川活動頻繁,聲勢浩大,碑序中所稱"賊匪",就是指白蓮教軍,資料十分珍貴。

魚木寨四周懸崖三迭,崖間緩坡如帶。爲保寨頂安全,阻斷緩坡通路,古人除在寨頸修築寨樓以外,還在寨東青崗片(讀pian,方言)、寨西垛片一層巖下各建石寨樓一座、石寨牆一段;在三陽關、樟鳳坪、福堰塘二層巖上,各建卡門一座。現寨樓已毀,垛子片寨牆僅存殘垣,青崗片寨牆長200餘米、高5米、厚3米,保存完好。3座卡門除樟鳳坪卡門已被拆除外,其餘2座依然如故。特別是三陽關卡門,牆高5米、寬4米,門高米,寬米,兩旁老巖挾持,迎面太平巖遮擋。巖上古木參天,巖下溪澗奔騰。人在卡內不知卡前有路,人行山外不知崖內藏關,十分神奇。

承恩寺導遊詞 ·十堰導遊詞 ·黃鶴樓又一導遊詞 ·襄陽古城導遊詞

"懸崖脊上建寨樓,一夫把關鬼神愁!"關卡雄奇,道路艱險逼仄是魚木寨的又一顯著特點。魚木寨頂面平坦略呈橢圓,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從大興場南來古路進寨後,東西分開,依崖沿繞寨頂一週,東線至新灣上分出岔路一條、經青崗片、亮梯子至寨東麓釣魚灘,與古謀道溪至萬州城大路相交,北上船頭寨;東西二線在寨頂碑屋灣交會後,經魚翔嘴、九道拐、樟鳳坪至寨西北麓馬龍關與古謀道溪至萬州大路相交,南上大巖寨。兩條下寨道路全以條石修就,石級陡窄,特別是亮梯子及三陽關手扒巖二段,堪稱天險。亮梯子始建於明,修建於寨東二迭絕壁之上,共28級,每級用長約米,寬約40釐米的石板,一頭插入巖壁,一頭懸空建成,每兩級間互相亮開,故名。人行梯上,頭頂是緲緲藍天,腳下是萬丈深谷,既驚,又險,又奇!手扒巖筆直挖鑿於寨西北太平巖上,共32步,每步寬約50釐米,穴深不足20釐米,形如新月,爲建路前古人上寨要徑。巖陡苔滑,斗膽攀登,魂系藍天,更增添了魚木寨風光的靈氣。

  古老的巖屋幽雅的住宅

魚木寨一帶,偏巖洞穴多而採光通風良好,乾燥寬敞,冬暖夏涼。據調查,僅魚木寨二層巖下及對山一帶洞穴中,解放前住戶多達120餘戶,家居寨頂而不住洞穴者僅10餘戶。解放初期,仍有80餘戶居住巖洞,直到1986年底,這些人家纔在市民委的大力資助下,搬出巖洞住上新房。從今存的遺蹟看,用於居住的洞穴,前壁多爲條石徹制,頂蓋瓦椽便於走水。有的洞內佈局講究,廳堂臥室井然有序,石門石窗牢固大方,樓上樓下石梯迴旋。洞外多爲緩坡,土地肥活,便於耕作,竹木蔥蘢,景色宜人。個別洞額上時有瀑布瀉下,白牆青瓦隱現於銀簾飛花之中,與花果山水簾洞毫無二致。從今存之洞名看,魚木洞、兵洞、造槍巖洞、制錢巖洞、榨房巖洞、機房巖洞等等,說明當年魚木寨上重兵屯集,刀光劍影的歷史是確信無疑的。魚木洞額本有題刻一通,可惜崖高字小,風化嚴重已無法辯認。魚木寨人喜用石具,石盆、石桶、石缸、石槽、石桌、石凳,雕刻精美,到處皆是,堪稱是一幅大石文化的奇觀。

魚木寨上少數穿鬥式木構建築始於明初,從已知古建築及遺址看,破屋灣老房子建於明初,樟鳳坪老房子建於不表乾、嘉時期(今部分主體尚存),魚翔嘴老房子建於清道光時期(今存),生基嘴老房子建於清咸豐時期(已燒燬),大灣上老房子建於清光緒時期,下老房子建於清末至民國時期。隨着時代的發展,建築規模越來越大,佈局越來越講究。今存之大灣下老房子(又名"六吉堂"),堪稱是魚木寨木構房屋建築的代表。該建築始建於清末,建成於民國九年,四合院式,佔地約1000餘平方米;中心院壩用規整塊石鋪就,兩廂綵樓浮雕精細。堂前抱廈高聳,飛檐翹角,朱漆生輝;抱廈基座高出院壩米,正中建階梯,左右兩側雕刻人物山水。前廊階壁左右各嵌石刻一通,長4米、高1米,正楷陰刻《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書法穩健,刀法嫺熟,長短名式,語言生動。現抄錄如下--

"費盡了殷殷教子心,激不起好學勤修志。恨不得頭頂你步雲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尋思?試看那讀書的千人景仰,不讀書的一世無知;讀書的如金如玉,不讀書的如土如泥;讀書的光宗耀祖,不讀書的顛連子妻。縱學不得程夫子道學齊鳴,也要學宋狀元聯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學蘇學士文章並美,天下所知。倘再不然,轉眼四十、五十,那時節,即使你進個學,補個廩,也是日落西山還有什麼長濟?又不需你鑿壁囊螢,現放着明窗淨几。只見你白日裏浪淘淘,閒遊戲;到晚來昏沉沉,睡迷迷。待輕你,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猶恐傷了父子恩和義。勤學也由你,懶學也由你,只恐你他日面牆悔之晚矣!那時節,只令我忍氣吞聲恨到底。

民國九年庚申歲小陽吉日向光遠建修,命次男孝士書錄格言,世守勿替。"

魚木寨建築注重堪輿,追求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的協調美。有名順口溜專門描述魚木寨朝門的朝向:"亮五間正,老房子歪,樟鳳坪朝門橫起開,"就從一個側面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輝煌的墓碑講究的葬制

魚木寨人認爲,生屋死墓,雖陰陽有別而同爲居所。清代以前,魚木寨人生時大多穴居野處,死後亦多棄置荒野巖穴,或者以石爲棺加以安葬。文物普查中,已發現有巖墓及石郭墓遺存。清代以後,大型生基、碑屋及土坑石碑逐漸出現。所謂生基,就是人生前就將自己的墳墓修好。所謂碑屋,就是將墳墓埋於住宅之中。據調查,魚木寨上現存大型墓葬多數爲生前所修生基,至於碑屋,魚木寨一帶則多達十餘處。向光柏墓是魚木寨墓葬藝術的頂峯,它隱於地下,巨石雕砌,石門以消息機關控制。整個墓室浮雕精工,金漆塗飾,一片輝煌!俗稱爲"罐兒",實爲一座地下宮殿。50年代該墓被毀,用其墓石修成小水庫堤壩一座,石料尚有剩餘。

魚木寨上雕刻墓碑始於明末,現存大型墓碑共9座。最早建成於道光十五年(1853年),多數建成於清同治、光緒年間。這些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型制奇特,雕刻華美,在省內亦屬罕見。今擇其要者記敘於下:

成永高夫婦墓碑,位於魚木寨祠堂灣,建成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門二院,佔地近100平方米,儼然一座宮殿。墓碑四周建護牆,前牆雕花蹲獅,長米,高米。後牆起垛,依地勢拔高3層。左右開側門進入墓院,左名"自在宮",半圓門頂。門楣浮雕"迎親圖",或擡橋,或鼓吹,構圖造型與當地風俗相同;門內額刻"千秋樂",浮雕"雙鳳朝陽",線條細膩流暢,構圖新穎。右門與左門對稱,外額刻"五龍棒聖"匾額,匾中陰刻"逍遙亭"3字,匾下浮雕"榮歸圖",或揚鞭走馬,或舉旗揚幡,氣氛熱烈,形態逼真。門內額陰刻"萬年芳",浮雕鳳凰牡丹及打虎圖,剛柔並用,相映成趣。整個墓院青石鋪地,中間以石牆隔開,前廊後院,氣派大方。間牆正中建門樓,飛檐3層,額刻"雙壽居",肅穆莊嚴。門側兩廂呈八字形展開,草書陽刻"福"、"壽"兩個大字分列左右,一氣呵成,技法圓潤。門後額陰刻"藏壽",兩廂刻詩詞及神人變化形象,天上人間,手法浪漫。後院兩側依護牆各立墓誌一通,記敘成氏沿革。正碑"窀穸宮"4柱3層,通高米,總寬米。底層鏤空,墓主姓名、碑序、詩詞等文字,掩於鏤空纏枝花卉之後。碑上二層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風物,總數多達100餘件,整個墓碑富麗堂皇,美不勝收。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成永高夫婦墓碑上,僅變形龍雕多達70餘件,這種不顧大清建築法式的行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講尊卑高下,天上人間,隨心所欲的創作手法,不能不說是當土家人豪放性格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