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2.11W)

經常讀一些優秀的書籍,能夠讓我們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然而看書之後最好的記錄方式就是寫一篇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吶喊》。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說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這篇文章了。這裏有九個章節,個個十分精彩,《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社會以及畸形人物的真面貌,阿Q的性格複雜,他是一個質樸而又愚蠢的人,代表了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但是阿Q也有着中國農民自私自利的缺點,整天自輕自賤,卻又狂妄自大,自我麻痹來欺騙自己的行爲。

他是弱者,經常被人欺負,他是經常捱打的人,常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滿足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勝利,在這裏面有一種辦法,叫精神勝利法,這是每個中國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魯迅先生說,阿Q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吶喊》這篇文章,引人深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有力的語氣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魯迅對國之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這就是所謂的《吶喊》。在彷徨中“吶喊”,在成長中讓自己知足,更加明辨是非。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

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着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以往問自我爲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爲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裏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採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於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着笑來讀《阿Q正傳》的,彷彿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向被大家笑着。然而這笑並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着諷刺、帶着輕蔑或許是帶着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賞。

能夠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主角、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爲他着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爲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當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職責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

假期裏,我讀了《吶喊》這本書,雖然不像《我飛了》、《哈利波特》那麼通俗易懂,但同樣是字句如美酒,滴滴在心頭。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從《藥》到《明天》,從《一件小事》到《頭髮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字斟句酌、那麼煽動人心。從孔乙己到華老栓,從夏瑜到單四嫂子,從藍皮阿五道車伕,每一個人物都那麼特點鮮明,那麼令人振奮。

這本書不僅通過幾篇文章來反映辛亥革命時期民衆的冷漠、麻木、封閉、愚昧,同時也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中革命者夏瑜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的“應聲蟲”,他們都是隨大流,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我主見。

每一次讀完一篇文章後,我的心情都很沉重。我爲那些麻木的民衆們感到惋惜,爲那些革命者們感到悲哀,爲那些用革命者的鮮血來賺取黑心錢的劊子手們感到憤怒!

吶喊吧!慰藉那些在前線奮勇犧牲的勇士,讓他們無愧於自己的犧牲。

吶喊吧!爲新中國的成立,爲新世紀的飛速發展,爲祖國的未來吶喊助威。

吶喊吧!沉睡的雄獅,張開你強勁有力的嗓門,向全世界呼喊:“中國,我從此站起來了!”

世紀的腳步從不會停歇,因爲他在吶喊;技術的發展極速前進,因爲他在吶喊;人民不再麻木愚昧,因爲他在吶喊!

《吶喊》讀後感優秀範文

近來,迷上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在寒假裏讀的小說集<吶喊>,細細品咂,又有別樣味道盪漾其中。

魯迅在序中寫到了與<新青年>編輯的對話。 他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顯而易見的,這一羣困在鐵屋子裏的人就是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中國人,而發自肺腑的吶喊則是魯迅先生用筆唱響的正義之歌。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藥>和<孔乙己>兩篇小說。

孔乙己無疑是一個悲劇色彩人物。身着長衫,臉帶傷痕,一副窮酸模樣。最讓我痛心的並不是他生活潦倒,只有偷書看,而是他在酒館受到的恥笑。無論他到哪裏,他的滑稽裝扮都會讓人從心底瞧不起他,就連文中的”我”—一個12歲的夥計,當他熱情滿滿問”我”學業怎樣時,都給他一臉冷漠。當孔乙己被打折腿致死時,又有幾人爲他哀惋嘆息?魯迅毫不留情地寫芸芸衆生的冷漠無情時,他心中是涌出了多少憤怒的洪水!

再說<藥>,一個個小人物內心的掙扎,無情,不信任……被魯迅先生寫的淋漓盡致。 “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着;一隻手卻撮着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那一滴滴滴下來的僅僅是烈士染紅沙場的鮮血嗎?還有淚與恨,恨他們的鮮血在此刻流的如此不值!毫無反抗之心的華小栓,一心爲國卻被出賣的熱血青年夏瑜,一”華”一”夏”,魯迅先生帶給我們的正是當時血淋林的華夏悲哀!

魯迅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的大社會,讓我們從一個個小人物中深刻地,清醒地認識了那個年代。身爲一個鐵肩擔道義的作家,紛繁的塵世中,他找到了自己心愛的職業和不再改變的信仰。他的筆不是爲了獻媚高層,不是爲了博取人心,只是寫了一個絕不虛假的世界。他的作品不再單單富有文學價值,這是一個廣角鏡,它代表了一個時代。

你怎能說魯迅寫這些小說時不痛心,不無奈,他的<彷徨>不正是反映了他心中的掙扎嗎?但魯迅深深地瞭解,他是人民的作家,之所以要寫小說,也是爲了那些社會上的真君子!換一個角度,如沒有壓在他心頭的時代使命感,對祖國的期望與熱愛,又怎能鑄造他筆下的錚錚傲骨?

也許,在千百年後,還有人翻開他的小說,細細品讀,還能感嘆:“魯迅,他是爲人民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