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窗邊的小豆豆》

心得體會 閱讀(2.69W)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個比喻,我覺得十分親切。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篇讀書筆記:《窗邊的小豆豆》,歡迎你的閱讀。   
讀書筆記:《窗邊的小豆豆》
        自然主義生長式教育,挺符合小林校長的實踐。把孩子看做小樹苗,教育者主要負責澆水施肥除蟲。任其按照天性抽枝發芽,生長開花。按照自己個性生長,有的成了松樹,有的成了果樹,有的可能成了藤蘿。不管孩子長成了什麼樣,都符合他的天性個性,充滿自信和光明的氣象。
 
        非自然主義的教育方式呢,一開始假定了孩子的生長目的:要成爲蘋果樹,櫻桃樹,白樺樹。假定了方向,就不會再顧忌孩子的個性。這就有可能違背孩子天性,如果目標和孩子的個性相異,就會使蘋果樹也必須生長成白樺樹的樣子。還處於樹苗階段被這樣強制扭曲生長,暫時看不出多大問題,因爲各種樹還分不清具體樣子。等孩子長大了,由於追求個性的解放,必然和曾經接受的教育分裂,以重新發現自己,迴歸天性。這就與早期教育發生了扞格,教育不僅沒有塑造人,反而扭曲人。
 
       非自然主義的理念可以稱之爲:教育即塑造。而自然主義則是:教育即生長。生長與塑造,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幼少年時期採取“生長”,青年時期則採取“塑造”。孩子體現了他的天性個性,再去塑造更能成就更好的人生。
 
       盧梭的理念很好,小林校長的實踐也很到位。但這不能掩蓋兩個事實:
 
        第一,盧梭自己孩子的教育並未得到他理想的實踐,由於他始終在流亡的原因,他自己的孩子都交給孤兒院去負責了。這就是說:從天下父母的角度出發,具有盧梭這樣理念高度的父母不會那麼多,即便理念有了,往往現實環境和條件又不大支持。
 
        第二,小林校長的實踐很好,然而他的學校只有很少的孩子,這就意味着:自然主義式的教育理念只能在小衆中實踐,無法大面積得到實現。原因有兩個:具有這種教育理念的父母不多,具有小林校長這樣高度的教育者太少。這樣的模式需要大量教育者去引導孩子生長,對於教育資源的量和質,要求都非常高。這就註定了“巴學園”只能是少數個性教育機構,小林校長也只能是少數稀有的教育工作者
 
        這是自然主義教育到現在也很難大面積實踐的原因。這樣理念的父母是稀缺的,小林校長是稀缺的,“巴學園”是稀缺的。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寄希望於未來教育可以普遍性的達到這樣的高度,因爲科技的發達和經濟的繁榮,會持續提高父母們的教育理念,增加他們的收入,從而能夠支付得起自然主義教育的高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