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最新《彷徨》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14W)

《彷徨》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啓示,讓我們感受到魯迅文采的魅力,有時間可以多閱讀幾遍哦,你會寫相關的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最新《彷徨》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最新《彷徨》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彷徨》讀後感1

魯迅的小說集子有三本——《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吶喊》和《故事新編》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閱讀《彷徨》之後的一點感想。

以前中學時代學魯迅的課文總覺得讀不太懂又好似讀懂了什麼,很朦朧的感覺。然後就很久沒接觸到魯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於小華的推薦看了魯迅的幾本書,感覺大抵還是那時候的感覺,卻又有些不一樣。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這篇我們高中就學過,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傷逝》是先生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纔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讀《彷徨》的感受。

《彷徨》讀後感2

這是一篇名爲彷徨的《彷徨》書評,重讀《彷徨》是因爲考研考場上的一道題,要求答出呂偉甫的出處及性格特徵。讀過《彷徨》再看到這樣的一道題,我不否認我興奮了,連右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她自己,然後我就看到她穩操勝券地在答題卡上寫下了《上西樓》三個大字。

在拎起右手問她一句“小老妹兒,你怎麼肥四?”和重讀《彷徨》之間,我選擇了後者。話說“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原本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想走進文學作品,沒想到走進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相對地遠離了我自己。學漢語言文學最大的弊端就是讀完這些經典篇章,腦子馬上反射性地浮現出關於書中分析人物形象、社會背景、中心思想的文字,方方面面,明明白白。然後認命地在各種現當代文學複習資料的夾縫中堅強地獨立思考着。

十幾歲的時候讀《彷徨》和現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讀《彷徨》,心境和感慨大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一直堅定不移地確定這是一本好書。對於“好書”的定義,書友們衆說紛紜,但是我堅信一本既揭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醜態又表現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現狀的書,是一本永不過時的好書。《祝福》《肥皂》《弟兄》以及剩下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在的中國社會無比寫實的描述。

少年的天真與魯迅先生的深刻並不契合。記得第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讀《祝福》,儘管老師和參考書都說可怕的是病態的社會和病態的人們,我卻依然固執認爲最可怕的是狼。現在讀《祝福》,再看一看社會新聞,民國時期的喜歡圍觀取樂的人們彷彿被複制,然後粘貼到了二十一世紀。

看完《肥皂》,我好像穿越時空聽到了民國許多夫妻的無奈心聲和現在的夫妻們心裏的那一句“湊合着吧!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一對夫妻的相處模式既具有民國時代特徵,又具有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特徵,無數湊合的夫妻組成了無數湊合的家庭,培育了無數將繼續在婚姻裏湊合的孩子。即使孩子並沒有從“湊合”中獲得任何好處,也依然要背起“湊合”當中最大的那口鍋。

《弟兄》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歡喜之餘又意猶未盡而心生惶恐,連忙買了一本《三閒集》以做寬慰。我不是一個八卦的人,卻也對周樹人、周作人的兄弟失和有過好奇,是因爲什麼失和呢?事實果真如周作人所說嗎?兄弟倆的真實關係到底如何呢?這一切都在《弟兄》中得到了解答,我一向認爲這篇以兄弟關係爲題材的小說要比周作人許多許多的回憶錄更能凸顯現實。不同於周建人的自學成才和自立門戶,周作人一輩子都在以寫魯迅的生平回憶爲生,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行爲就是一種炒作和對他人的消費。無論是以前的兄弟,還是現在的兄弟,正如沛君和靖甫,兄弟之間,愛是愛的,而愛在利益之間又算得了什麼呢!

就像一個改不掉缺點而磕磕絆絆上路的孩子,與中國優秀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滯於舊時代的社會意識,這大概是考研政治多年來都要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原因。這本書時至今日的熱銷就足以證明今天的中國仍舊需要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關懷。社會是類似的愚昧,時代是相仿的彷徨。

《彷徨》讀後感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實,彷徨主要源自於責任、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我們不可能也決不能無任何負載地來往與世,做爲人,必須有所承受,承受我們需要承受的東西。在這現實與理想的王國裏,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裏,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當我們覺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時,就會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罈子裏的葡萄酒,有一種想把這罈子打破的衝動。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很簡單,人們從懂事的那一天起,總在努力學習適應環境,努力做到與別人和諧相處。但恰恰忽略了一點:忘記了學會與自己快樂相處。而正是在這一點,才導致了我們種種的煩惱與痛苦。

這個時代比以往更看重個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奮鬥的精神,每個人面前都隱伏着萬千機遇,而最大的機遇卻是洋溢於你生命中的樂觀和歡喜。“縱然是漂流四方,也要邊走邊唱。”自覺地享受着實在的生活,又被高遠的希翼所牽引,那該是如鳥在林的快樂啊——所有的樹木清風都適合你。我們的心靈是脆弱的,需要經常地鼓勵與撫慰,長長自我激勵,自我表揚,會使自己的心靈快樂無比。

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纔會使自己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只有快樂、愉悅的心情,纔是創造力和人生動力的源泉。只有不斷給自己創造快樂,與自己快樂相處的人,才能遠離痛苦與煩惱,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