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6.08K)

當我們認真看過一部優秀的書籍後,內心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新的人生感悟,這時候就可以寫讀後感記錄下來。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四篇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

偶然翻開牀頭那一本塵封已久的《吶喊》,我便被吸引住了。《吶喊》是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的作品。而魯迅先生則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我讀過的所有書中,《吶喊》是唯一一本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書。

《狂人日記》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更是魯迅先生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出來的文章。作者用狂人的角度去觀察他人,寫出了人們在那仁義道德的面具下醜陋不堪、骯髒致極的真實面目。也許,在這之中,只有被別人看作是瘋子的狂人,是幸福的吧。因爲他的瘋,才使他沒有受到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殘害和壓迫,得到了一顆純潔的心。

在《藥》中,愚昧無知的華老栓爲了給自己的兒子小栓救命,竟然相信了那所謂的人血饅頭可以治病。更可笑的是那人血,是革命者的鮮血。呵,這多麼諷刺。前線的革命者爲了自由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所謂的無辜者,卻還不肯放下他們那套可笑致極的迷信。

無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還是《故鄉》中的閏土;又或者是《阿Q正傳》中的阿Q。在作者的筆下,他們都能躍然於紙上。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衆的心裏。鄭振鐸先生也說過: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魯迅先生曾說,他的吶喊,目的在於慰籍那些“奔馳的勇士”,使他們勇往直前。在《吶喊》這本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可令我感動的,更是魯迅先生那一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愛國愛民的情懷!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

在寒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爲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爲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後,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着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不僅如此,在《故鄉》中爲我們呈現出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小閏土,曾是該作者魯迅先生多麼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後,還不是分出了地位階級,閏土還不是生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這不正表現出了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的情形嗎?

而那個以偷爲職業孔乙己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最後死去,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沒有錢,但是渴望學習,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墮落。同時也讓我越發的敬佩魯迅先生以筆爲武器的一生。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

魯迅大概是我們最早認識,並且又被不斷重新認識的作家之一。從傻傻地分不清周樹和紹興,到後來的厭棄,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壇,大抵在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中間是常有的事。

魯迅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採用白話文創作西式小說的作家,這也是本文將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這並非的原因。他的小說比起他海量的創作而言並不算多,卻足以奠定他在中國小說的地位。跟同時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他直接從西方作家那裏獲得經驗,而非發明一種新的文體,因此,在創作的技法上絲毫不亞於同一時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遺憾的是,儘管魯迅曾表示要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但晚年的他,無論從精力還是時間上,似乎都不支撐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他醉心於維持自己文壇的地位,將所有的熱情都訴諸於雜文,在左派陣營中越走越極端,最終失去了獨立批評的性格。

《吶喊》收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說。按照官方的說法,作品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類似的說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學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們避免重讀魯迅時的震撼。這些震撼,或許是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陣營中,沒有人能直面一個贏得勝利的未來無法檢視作品真正的意義!

《吶喊》讀後感熱門範文

不懂經典,卻有一顆愛慕經典的心。從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到現代的白話文著作,只要是覺得有點兒名氣的,有點兒分量的文字,都想拿來讀一讀,看一看;嘗一嘗,嚼一嚼。就像吃食物,儘管很多時候並不能或者沒有品出什麼味兒,甚至有些硌牙,反胃,但是,本着讀物響亮的名頭,依然會”不知其味“地饕餮下去。就像《狗十三》中的女孩李玩,儘管不愛吃狗肉,但是依然會討好大人硬着頭皮吃下去;而在我,只是爲了滿足自己那顆崇拜經典的心而已。至於有沒有營養,有沒有用處,皆在其次。

《朝花夕拾·吶喊》的閱讀也是這樣,僅僅奔着魯迅的名頭,僅僅因爲教科書上多次入選其作品的緣由,僅僅因爲這是國小教材推薦的課外讀物,因此,自打一見面,就已經將它列入從來沒有閱讀計劃的讀書行列,慕名而去,不說滿載而歸,但終歸還是有點兒收穫的。

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在工作之餘,在家務間隙,在任何自己獨處的閒暇時候。自認爲,不管讀到了什麼,有多大的收穫,單是這種見縫插針的閱讀慾望,已經是很可鼓勵的,更毋寧談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之類了。

但儘管這樣,就像時下流行的旅遊打油詩一樣,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照。讀過的書,雖說沒有多大的成就,但讀過的文字,還是在腦子裏很有些印象的。就像談起某地的樣貌,去過的景點中照片留下的印記,總會銘刻於我們記憶的一隅,成爲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豐富我們的見識,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至於白紙一張的可憐了。

書中,我們熟識的被選進中學課本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鄉》等,對他們的瞭解自不必說。溫故而知新。再讀,當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體會。他們就像記憶中的老朋友,多年不見,見面自然分外親熱。噓寒問暖,仔細端詳,腦中的樣貌逐漸還原,而且在歲月的打磨之後有了更多更深更濃厚的韻味,品之彌香。

除此而外,書中還有更多的先前未曾謀面的朋友,它們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姿態,美不勝收,像《五猖會》中父親的嚴厲,《風波》中濃郁的生活氣息,《藥》中瀰漫的血腥愚昧……單說《二十四孝圖》一文,就讓人頗有感觸,很能夠領會魯迅作爲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風範。

此書中,重點批駁了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表達了他的反感思想。大致有二,一是失實,二是對人造成孝的歧義。

最爲佩服的魯迅的文筆,帶點兒調侃的諷刺,很有活潑的韻味。就像被微風拂過的春水,讀着這樣的文字,心情是活潑的,甚至連屋子裏每個空氣的毛孔,都充滿了快樂的因子。比如,《郭巨埋兒》的文字,說:”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了一把汗,……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做孝子。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就是我麼?……“後又及”……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讀魯迅的文字,感覺最深的就是真情流露:是非公允,愛憎分明。很契合他“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的評價。他的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卻極具感染力,讀着文字,常能夠使人忍俊不禁。像阿長的“大”字睡相,以及七十歲的老萊子着綵衣搖撥浪鼓的場景:”我至今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是怎樣的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這咕咚咕咚想的撥浪鼓不應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拄一根柺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壯佯,侮辱了孩子。我再沒有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字裏行間,都充滿着正直人格的真性情。我甚至能夠想見,魯迅手執長毛用力刺殺的英勇形象。

記得有句讀書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這本書,讀過,算是和魯迅在書中謀面了,謹聊以自慰。是不是有些孔乙己的酸腐味?又或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果如此,亦大可心滿意足,不枉消受了魯迅先生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