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5篇

心得體會 閱讀(1.72W)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們的思緒充滿了讀後感,通過閱讀,我們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5篇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篇1

早就聽說過《學習的革命》這本書,這次正好利用寒假,好好享受了一次精神食糧。大約花了兩天的時間,我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它是由美國珍妮特。沃斯和新西蘭戈登。德萊頓所寫,由顧瑞榮、陳標、許靜譯,劉海明校譯的一本有524頁298千字的書,全書由1個前言、1個導論、14個章節所組成。細細品味中,感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它不僅僅有提綱式的目錄,讓讀者瞭解整本書的大致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把要點和引文都在所有左邊書頁上簡要地列出了,而且許多引文和概要都設計成了海報的式樣,生動而形象,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更好地閱讀整本書。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啓示歸納如下:

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終身的學習在一個以知識爲基礎的社會裏是絕對必需的,所有的人必須認真地接受教育。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今日知道的東西,明天就可能會過時,如果停止學習,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被時代淘汰,新時代要有新的思維和新的學習模式。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已經進入經濟時代,新知識和新事物層出不窮。爲了應對激烈變化的競爭環境,人需要終身學習,學習不再是個人某一階段性的事情,而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終身任務,即必須接受終身教育。21世紀是一個信息的年代、知識爆炸的時代,個人的終身學習已經成爲大勢所趨。在傳統中的大多數人,把學習視爲只需從業期間開展的活動,甚至當接受或開展學習僅僅取得一點點成效、初步適應了崗位技能需求後,就認爲學習生涯已經結束,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尤其是教師這個特殊職業,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現有的知識根本不可能保證我們在從事的職業領域中使用一輩子,所以應該不斷充電、不斷學習,並且這種學習是自覺自願的。

其次,看完這本書後,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國超級營地創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提出的“無論任何形式的學習,都包含有三個基本的要素——狀態,策略和內容”這一概念。“狀態”,就是要創造出學習的適當的精神狀態,即對自己的學習內容有着強烈的熱情與渴望,要保持一種近似瘋狂的執着去學習,只有這樣纔會發掘出潛存於自身的巨大能量;“策略”,代表授課風格和方式;“內容”,就是主題,在每個好的課程中,必須擁有這三者。但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卻往往忽視了“狀態”,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學習之“門”必須打開,否則真正的學習無法發生。所以教育的關鍵是使學生進入一種放鬆、開放的狀態,這樣才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最後一點就是這本書當中,有許多言語都是那麼的經典,那麼的啓人深思。比如:“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明天,你可以將今天書桌上的東西和昨天堆滿房間的東西戴在你的手腕上。”“在學習方面你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自然放鬆但又注意力集中是出色完成各項工作的關鍵。”“當你只有一個主意時,那是再危險不過的了。”“一個想法,沒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組合。”“縱向思維是在挖深同一個洞,橫向思維是在試着在別處挖洞。”“孩子們的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或許《學習的革命》只是集合了這些言論,而非原創,但是,它組合地卻如此巧妙,讓我深思,促我警醒,令我奮起。

總之,《學習的革命》是一場思想的革命,一場我們學會怎樣學習、怎樣找出新的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的革命,它是對傳統教育與學習理念的顛覆和挑戰!讓我們一起來迎接這激活美好生活的挑戰吧!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篇2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千千萬萬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他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印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

當我讀了《鐵道遊擊好男兒洪振海》的故事後,我被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感動了。洪振海,山東滕縣人,自幼因生活所迫在棗莊路鐵礦謀生,練就了飛登火車的本領,抗日戰爭時期,他與王志勝、劉景鬆一起組建了一支鐵道游擊隊,他抗日決心大、作戰英勇,他們依靠路礦工人和湖區羣衆的掩護與幫助,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神出鬼沒的打擊敵人,他們扒鐵軌、炸橋樑、截物資、懲漢奸使日寇聞風喪膽,不得安寧,這真是大快人心啊!他們還護送過數千人過界,沒有一次失守,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稱爲懷中利劍,袖中匕首。可惜的是,1941年12月的一個風雪之夜,洪振海率領部隊與日寇展開激烈的戰鬥,洪振海不幸中彈身亡,壯烈犧牲了。一位英雄就這樣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名字和他的英勇事蹟卻深深地印在了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裏。

面對這些英雄們,讓我們怎麼能不蕭然起敬?怎麼能不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當我們坐在寬敞的教室裏,身邊沒有硝煙戰火,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努力學習?每當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時,我的心中總是不由地產生對英雄的敬佩,此時我更加暗暗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將來要爲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篇3

在第四單元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四篇課文,它們分別是《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以及《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篇課文是《小英雄雨來》。

夏日的還鄉河,風和日麗,來自蘆花村的雨來就在這條河裏練就了一身極佳的游泳本領。後來,雨來上了夜校讀書,他的學習態度非常好,很愛惜自己的課本,還專門用一塊紅布包了個書皮。

幾天後,爸爸去區上集合,媽媽去了雨來的姥姥家,雨來自己一個人在家。這時,區上的交通員李大叔來了,他躲進了雨來家的一個地洞裏以躲避鬼子的追殺。

科室,李大叔進雨來家的一幕被日本鬼子發現了,鬼子盤問雨來李大叔的下落,雨來守口如瓶,激怒了鬼子,鬼子要槍斃雨來,可槍打響了,雨來卻沒有死,因爲雨來在槍響前就跳進了水裏,逃過了鬼子的子彈。

讀了這篇課文,我真是被雨來的愛國精神所打動,大人還很少有寧死不屈的,何況一個剛剛12歲、還沒有享受到生活甜美的孩子!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雨來雖然沒有死,但他的行爲卻比很多最後失去生命的大人更加難能可貴,精神比大人還要可嘉!

雨來雖然沒有異國他鄉的“小夜鶯”那麼機智,也沒有五十年後的雷利敢於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信的勇氣,可雨來有的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愛國之心並不是人皆有之的,就是在英雄倍出的抗日戰爭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大漢奸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在今天,也有不少人不愛自己的祖國,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雨來這個愛國者的精神當然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篇4

當我第一次見到《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時,就表現出了對這種有政治偏向的書的厭惡,而當我打開它時,我終於明白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的意義。

?紅星照耀中國》講述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色中國對共產黨各級領導人及農民、工人等民衆的採訪與觀察,以及對紅色中國的評價。

在本書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紅軍中的“紅小鬼”。在紅軍隊伍中,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儘管都還是些娃娃,卻跟隨部隊經歷風雨,在跋涉中漸漸成長,在戰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尋常的童年譜寫出一曲麴生命的壯歌。斯諾遇見的第一個紅小鬼是一個號手,只有十五歲,穿着網球鞋,灰色短褲,帶着一頂褪色了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顆模模糊糊的紅星。但是帽子下的號手可是一點也不“褪色”的:紅彤彤的臉,閃閃發光的明亮眼睛,看起來精神極了。這樣一位“紅小鬼”卻是已經當了四年紅軍的“老紅軍”了。這個孩子說他小時候被紅軍幫助過,那時他就發誓要參加紅軍。十一歲,他參加了紅軍,雖說只是吹號,但他作爲一名軍人,是要有多麼堅強的意志與精神啊!他的年齡與我不相上下,但是他做的事卻是許多同齡人都做不到的,他們中的某些人還上前線打仗,冒着生命危險,他們也勇往直前。這樣的“紅小鬼”,確實是令人敬佩的。

我最敬佩的歷史事件就是紅軍的長征。紅軍的長征是迫不得已的,紅軍爲了避免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不得不向西北長征,分成了西、南兩個縱隊,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出發了。紅軍在努力下終於撤出了江西(主力部隊),餘下的部隊則留在江西繼續抗爭國民黨。紅軍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線之後,就開始走向它歷時一年的劃時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後向北,這是一次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遠征。本次長征共有兩萬五千里長,在這途中,有無數的困難和挫折,犧牲了無數的紅軍戰士們,然而紅軍一直在往前,從未後退。這也是紅軍的長征是軍事偉大的業績之一的原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此乃紅軍氣概。恰如斯,他們才走完,六千英里遙遙長征路,雖坎坷崎嶇,但他們終望見了“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那“正西風落下長安,飛鳴鎬。”的戰爭年代,他們知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但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紅軍戰士的誓言。

紅星永遠照耀中國!

關於革命的書讀後感篇5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說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爲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那麼,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後,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穫,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涌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爲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爲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繫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我們現在都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就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教師要認識兒童生動多彩的世界,瞭解兒童的興趣所在,關注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歡樂與哀愁,所面臨的挑戰與誘惑。

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數教師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着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你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瞭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師會說:“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想着,接着該怎麼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節,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言。”是的,作爲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爲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言。那麼,我們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應該學會傾聽?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於,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教師的傾聽也許與講課同等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爲對象進行談話。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樣,課堂中學生“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繫才能產生出來”。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髮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髮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係,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並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麼,教室裏的“投球”將成爲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向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發展

佐藤學教授認爲:“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爲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展。

有位社會學家曾說過:"小朋友之間的影響要比老師和父母的影響大。”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成人的話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們有着共同的學習環境,相同的學習內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們往往可以就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爭論不休,或是爲發現共同愛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個教室的學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響,那麼,這對他們的共同進步是十分有幫助的。

許多研究發現,有效能的學校通常擁有有效能的教師,教師一起合作學習,塑造出優良的教學文化,包括教師的相互合作、教師間的密切溝通、積極的學校氣氛等,否則學校很難有成功的教學。教師相互學習有多種方法,如休息時的相互交談,教研小組活動,公開課的觀摩等等。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使他們有機會聚在一起,營造出積極的教學氛圍,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取長補短,又能使教師更爲專注於自己的教學工作。

現今,教學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繼續深入下去,必須要有來自外部的支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學生家長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家長與學校的聯繫主要是家長會、家訪和家校活動,家長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真正參與他們的學習。而在日本,家長已從“參觀教學”發展到“參與學習”,也就是家長作爲“客串教師”來上課。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就要克服作爲父母以自己孩子爲中心的意識,逐步擴展到幫助教室裏的每個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後,學生能更聽話、更安心地學習;家長和教師之間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實現了相互的團結合作。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繫,發揮社會資源的有效作用;促進相互瞭解,特別是家長對教育工作的瞭解;還可以使家長從只關注自己的孩子轉變到關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請他們參與到整個教育活動中,構建立體教育體系。

學校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市民在這個“學習共同體”裏共同成長。

佐藤學教授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們震撼與反思。課程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使教育界面臨更多更全面的挑戰。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投身這場靜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