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47W)

一部經典的作品會讓大家銘記於心的,大家可以通過寫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有深刻的理論積澱,說理透徹,通俗易懂,立足於真實的課堂實踐研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一線教育工作者頗有啓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讓我深受啓迪,作者對教學中形式主義鞭辟入裏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淺,佐藤學先生平易、深刻、務實的工作態度,講究實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還課堂於學生,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樣也是廣大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喊得越響效果越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轉變。

佐藤學先生在他書中給我們提到了“日本國小教室裏的特徵是‘鬧哄哄’(發言過剩),而國中、高中教室裏的特徵是‘靜悄悄’(拒絕發言)。”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追求虛假主體性教學中的形式主義。中國的課堂裏也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有的班級上課,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時刻不住地點頭,高高地舉手。有的班級上課,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而思維卻是僵化的。這兩種類型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課堂,它們都是主體性的假象,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其主體性,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也不是保持身體端坐,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和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地釋放自己,調動自己的各個思維感官,把自己融入整個課堂,融入整個羣體,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應、相互應答。以此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課堂需要傾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談到傾聽這一話題時,一位參與調研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髮言時,教師需要面對着學生,專心地全部接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聽到學生精彩的問題回答,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學生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這是教師傾聽的意義,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如果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師和學生進行棒球投球練習。學生的發言好比投球,教師傾聽好比接球,不管學生投的球如何,教師都能夠認真對待,力求準確接住球,學生投球的興致便會高漲。這樣的快感會促進師生更好地玩好這次投球練習。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學生髮言時,無論答案正確與否,教師的傾聽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傾聽,不僅僅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態度,它是架起師生之間友好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以傾聽這種方式來傳遞相互間的尊重,促進各自的成長。

課堂教學的革命早已靜悄悄地打響,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懷着對教育的憧憬與希望,投身於這場革命。佐藤學教授的觀點給我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引領着課堂教學變革的潮流。對教學的反思和經驗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師成長的精神食糧。課堂教學革命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改變課堂,改變學校的道路。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

剛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時心中十分害怕,因爲類似於這樣的教育學著作往往有許多深奧的理論和生僻的術語,很難引起我的閱讀興趣。可當我粗粗地翻閱了一下後,卻驚喜地發現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學敘事,生動淺顯的語言折射出作者精闢的觀點,這些例子中還常常能看到自己課堂中的影子。我的閱讀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對於作者佐藤學教授2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教學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讀到了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以示感動。

書中提到了創造一個相互傾聽的教室。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平時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來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及在課堂上老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發言,作出及時、有效地評價。沒特別提到培養學生之間的傾聽的習慣,以至於不少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餘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垂頭喪氣,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根本顧不了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當一個學生剛回答完,下一個又出現了重複的答案……”這種不顧同學的發言的現象,真的是隨處可見。書中所提到的“相互傾聽”不是隻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還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聽衆,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要學會傾聽,這是對學生的起碼尊重,也是瞭解學生的基礎。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也在大聲吶喊“以學生爲主體”,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並無蹲下身來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我看自己平時更多的是“引誘學生上當”,釣到“學生的答案”爲目的,展開所謂的教學。一旦有了答案隨即進入下一環節,也不管其他的學生懂不懂,或者說不管學生是真懂還是碰湊巧碰到了教師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經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入下一環節,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再說。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陶醉於自己的精心提問設計,當我們還在對着同行的課堂教學評頭論足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不是嗎?針對教材設計的精心提問,能引起多少學生的共鳴呢?因此,我想,以後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學中的做法了。最起碼也要注意一下傾聽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間的傾聽他人發言的好習慣了。啓程吧,不管結果怎樣。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範文

利用閒暇之餘,我靜心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寫的。我想同樣是亞洲國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處的吧。本書作者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出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同樣是我現階段需要去不斷思考與實踐的。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積極舉手,樂於發言,相比於安靜的課堂我更加傾心於熱鬧的課堂。我總是覺得熱鬧的課堂代表孩子們都在認真聽課。如果一節課中孩子們靜如潭水,我會努力引導孩子們回答發言,但佐藤學卻認爲傾聽遠比發言來得重要,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爲。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學習,是師生之間相互的學習。課堂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是師生之間互動的課堂。因此,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我們大多數老師要求學生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判斷學生是否注意聽講,而很少注意學生是否在在用心傾聽。在一個學生表面熱鬧但沒有好的傾聽習慣的班級,首先就是教師沒有認真傾聽的習慣。

真正的傾聽,就是認真去傾聽品味學生的發言,體會學生傳遞出的複雜心情。作爲教師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語句來講解,這樣,學生之間纔會開始互相傾聽,互相交換意見。

佐藤學老師的精闢之言發人深省。他還提到了應以學爲中心,學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生。所以“以學爲中心”應該是圍繞學生和學習爲中心構建的課堂,將學生的主動、積極學習性放在第一位,喚醒學生的內心驅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與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師聚焦學生的學習,有矢放地選擇學習的內容。避免在課堂上出現,老師一個人不停地說,不給學生更多思考與發言的時間。在聽了許多優秀老師的公開課之後,我發現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自己講得少,學生講得多。我經常困惑,那麼我應該說些什麼呢?第一,我應該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我應該交代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法;最後,對學生的學習行爲進行適當調控。真正以生爲中心的課堂,教師應該做到張弛有度,輕鬆自在。

我想,教學的過程正如靜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師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去滋潤每一位學生,做到與他們共進步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