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61W)

我們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不僅是提升我們思想的絕佳的機會,更是鍛鍊我們寫作能力的機會,你知道優秀的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關於《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關於《歌德談話錄》讀後感範文三篇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1

真正的詩人生來了解世界,要表現它根本用不着許多的經驗,用不着見多識廣。

談到拜倫,歌德同樣也說,世界對於他像是透明的,他通過預感就能表現世界。聯想的有效範圍總是有限,只有當題材與作家的天賦相適應才起作用。在天賦與預感的關係這點上,我們看法一致,都認爲聯想之作用範圍大小,隨作家天賦高低的不同而變化。

有天才的人看見別人幹什麼總相信自己也能幹;其實才不是這樣,最終將後悔浪費了精力。

H先生對歌德的評價: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人這麼和藹可親,卻不減天生的高貴。他永遠偉大,不管他如何舉止謙和,如何降貴紆尊。

天才不能自生自長,自我隔離,而應拜在大師門下學藝,在大師調教下真正有出息。最近幾天我讀了一封莫扎特的信,信中對一位寄樂譜給他的男爵說了如下的話:‘我不得不罵你們這些半吊子作曲家,因爲通常你們都有兩個問題:要麼你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於是就抄別人的來用;要麼你們有自己的思想,卻不知道如何表現。’不是一語道破了麼?莫扎特有關音樂的至理名言,不適用於所有的藝術門類嗎?

天才自然並非遺傳,但卻需要有一個適當的身體基礎。

一個人光有天才尚不足以通達世事,還必須地位顯赫,有機會觀看時代的賭徒出牌,並親身參與結果將有輸有贏的賭博。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2

《歌德談話錄》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紀到19世紀德國和歐洲最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和思想家。他也創作了許多戲劇、詩歌、小說,同時,他也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和造型設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當時的世界文壇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本書中主要寫了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的細緻評價,以及他對文藝、美學、自然科學思想等方面的見解。我們應該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勞動描寫出這些精彩的論述和對白以及這位偉人的一言一行。

這本書中充滿了一位智者對另一位智者的評價,這些評價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有的給人很大的啓發,有的讓人茅塞頓開。歌德那些閃耀着智慧的話語,就像是聖水一樣洗禮着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歌德這位智者不像其他人,他不是一個會盲目隨大流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整本書裏。比如下面這句話:“不是隻有以刀槍上陣纔是愛國,文人還可以以思想、作品啓迪人民的思想心智,這也是一種愛國的行動,和上陣殺敵的將軍是一樣的。"在哥德看來,一個詩人不應該有任何狹義的想法,真正的詩人應該愛護國家和人民。歌德也是一個崇尚和平,討厭暴力的人。他認爲“爲了得到一些好的東西而以毀滅同等數量的好東西爲代價”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野蠻的、無恥的。他的這種觀點在這本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明。

閱讀此書能爲你帶來一場心靈的盛宴,靈魂的洗禮。歌德的一些話錄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於心,它能指引我們發現人生的真正意義。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3

《歌德談話錄》一書,感觸頗深。之前曾聽說這本書被挑剔的尼采譽爲用德文寫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記錄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涉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字裏行間透露出歌德對於實踐、藝術以及世界的眼光,構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給人以精神的啓迪和提高。讀了這本談話錄,會有一種從內心生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我對於談話錄的形式並不瞭解,讀了《歌德談話錄後》,發現談話錄的方式是比較好的,能夠進入生活,深入淺出地表達事物,能夠吸引讀者。對於歌德的瞭解,我同樣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將近二百年的時間距離,但是他的話語中閃耀着的智慧和學理之光,總給人以跨越時空,穿透歷史的感覺。“對於任何理論來說,實踐是試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說出了“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的警句,他厭倦脫離實際的一切學問,告誡世人“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真理並不是‘上帝’恩賜給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獨立地發現的。”;他同時指出:“所有時代的科學家都有一種心向,即認識生氣勃勃的形成物,在聯繫中把握它們外在的、可見的和可以觸摸的部分,把它們作爲內在的東西的預兆加以接受,這樣就能通過觀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體。”這些一系列的話語儘管我仍然無法透徹瞭解領悟,但言語中吐露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對於世界的評價。歌德的實踐和他藝術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他強調藝術應以自然和現實生活爲基矗“詩人要做的事,是根據由現實生活提供的動機,把有待表現的要點組織成爲一個優美的、生氣勃勃的整體。”,還特別強調“精靈只顯現於完全積極的活動力中。”從中我們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積極的創作活動中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無異於平凡人。對於文化傳承,前赴後繼歌德同樣予以重視。“莎士比亞給我們的是用銀盤裝的金蘋果。我們通過學習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銀盤,但我們裝入銀盤的只是土豆,這太糟糕了!”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領略了太多的人生與藝術生命的問題,同時也讓我們這些讀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較之他的藝術才能對讀者要起更大的影響。”;“一些個別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們當今文學界一切弊病的根源。”從中還了解到歌德對於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視。另外,用真正偉大和純潔的東西影響教育到讀者。“凡是病態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傷風敗俗的東西,都一概排除。”歌德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話,許多至今還困擾着我們的問題,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

在這本書中,歌德對於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奪目。“世界文學”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僅主張歐洲兩種對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間的結合,而且十分關心東西方文學的結合。當時許多西方人把中國人看成“另類”之人,而歌德在談到中國的一部長篇小說時卻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爲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感到他們和我們是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裏一切都比我們這裏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來,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國度的。“我愈來愈相信,詩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學在現在算不了什麼,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歌德的這番話爲後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義。他以世界的眼光審視人類文化開放交流。歌德對世界的別樣眼光,給老一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以極大的精神力量,由給後代的文人義士們留下巨大的財富。無論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閱讀了這本書後,都將從內心深處萌發出對歌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