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課堂《橋》心得體會優質7篇

心得體會 閱讀(6.58K)

寫心得體會是爲了能夠及時的記錄下我們在生活中的感受,爲了向大家清楚的表明自身的真實感受,我們需要認真記錄好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課堂《橋》心得體會優質7篇,感謝您的參閱。

課堂《橋》心得體會優質7篇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1

本學期擔任高三9,10班的英語教學工作,這是高三的最後一學期了,時間短,任務重。這一學期來,本人更積極地去了解學生,去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對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及最新的大學聯考信息

隨着大學聯考的臨近,認真鑽研新課程改革精神和及時補充最新大學聯考信息,尤其在最後寶貴的這段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政治理論學習,積極參加校本培訓,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修養,政治素養和專業文化水平。

二、積極聽取公開課,吸取良好經驗

積極參與學校和教研組組織的各種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吸取他們先進的教學手段,博採衆長,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教學水平。

三、大量練習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

課本複習是學生能力提高的關鍵。從開學之初即對課本知識點認真歸納和總結,通過練習的形式進行學習反饋。主要是各地市的模擬試卷,認真把握教學工作中的練習環節。

四、擴大閱讀,培養英語能力。

課外閱讀必不可少。網站兼顧新聞、娛樂、科技、校園、地道美文等多方面內容。學生除了可以增加閱讀量還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文章當作範文來背誦。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五、認真批閱學生英語作文,推薦學生優秀作品。

本學期爲近十幾個學生的英語作文進行多次單獨批閱,主要是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

六、激勵優生,鼓勵後生

進入高三後,部分學生處於亞緊張狀態,因此,思想教育也成爲平常教育中的重點之一。利用業餘時間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思想教育和輔導工作,同時注意保護和調動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到了複習階段,學習任務繁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較大,老師的關懷與鼓勵會對學生產生最要的影響,總體上還是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高三這一學年的歷練爲我今後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多借鑑,我明白這學期我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今後的如何自我提高。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2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啓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爲,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爲祖國、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爲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爲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爲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3

韓立福博士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我們現在所講的課堂教學是爲學生服務的課堂,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爲目標的課堂。不管我們的教學觀怎麼變,教學理念或教學手段怎麼更新,我們所關注的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應該始終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應關注教學中人的生存狀況,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況。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有效課堂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0分鐘,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自主學,學會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1、設計啓發性問題,上好導語。上好一堂歷史課,導語設計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將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課本插圖,增強直觀性。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誠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並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代表人物畫像,有利於克服學生死記課本歷史人名、地點、年代等單純知識的枯燥無味,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於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爲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鬆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4、史論結合,感受成功之愉悅。“史”作爲歷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論”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有關歷史本體的認識內容。當學生能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之愉悅。從而體驗到歷史課的真正魅力,增強學習歷史的內在興趣。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爲,我們獲取知識是爲了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並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傳授基礎知識,

不能滿足於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麼”、“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並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內部來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啓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並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啓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提出問題,引入自學之門。上課伊始,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有意設疑,促使自學深入。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疑應設何處?一般說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街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聯繫比較,擴大自學的效果。聯繫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繫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繫比較。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促使學生思維,形成準確、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4、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着眼於訓練,多問“爲什麼”,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爲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爲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總之,有效教學的實現依賴於有效課堂,而有效課堂的形成必須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更好的推進有效課堂,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4

通過學校組織的新課程培訓,讓我受宜非淺,感觸很深;其中在新課程培訓使我感觸最深的是課後反思,二次備課。

現就課後反思,二次備課心得總結傳統的備課,強調教師作用,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教學的生成性;強調知識傳授,忽視激發情感;強調解題技巧,忽視生活運用;強調學科本位,忽視課程整合。許多教師只重視課前的備課,而不善於課後的反思,這已成爲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教學問題。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衆所周知,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他們正在不斷更新知識。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雖然在課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的隨機應變卻留下了敗筆。不論教師有無經驗,處理起這類問題都會很棘手,在上課時難免總會留下諸多遺憾。課後的教學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會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心得體會彌補這個遺憾。教學反思是教師總結經驗、積累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諸如教學內容的補充是否合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否突出,教學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是否統一,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能力。總之是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還可以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縮國小生在課堂上實際獲取知識間的差距,在這樣多次往復的反思後的課堂中,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使教師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熱門_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

總之,如果一個青年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多年教學工作過程的重複,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經驗型教師”的水準上,而無法成爲對傳統超越的“反思型教師”。沒有教學的反思也就不可能使當前的新課改工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5

自高效課堂教學達標活動開始以後,我認真聆聽了與數學課堂有關的課,深深體會到:

1、快樂是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高效課堂的前提,學生有興趣學習,纔可能提高學習效率。試想一堂讓學生索然寡味的課堂,一門讓學生毫無期待的學科,怎麼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求呢?

2、人文是內涵:數學課和其他學科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具備“對全體人民的科學思維與文化素質的哺育”,應該通過數學課堂讓學生學習數學時不僅僅是爲了獲取數學知識,更要通過數學的學習來接受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薰陶,提高思維能力、鍛鍊意志品質。

3、高效是方法:只有高效、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悟。脫離“高效”,一切教學都是徒勞的,一切口號都是蒼白的。所以,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語文教師永遠放在首位的指導方針,永遠堅定不移的教學宗旨。

反思自己過去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預習流於形式目標不明確。學生“課上”除了聽講還是聽講,“課下”除了做作業還是做作業。學生課堂上“精力流失率”較高,“題海戰術”學生成了“做題機器”,教書和與育人衝突,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衝突,素質教育與及格率衝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課堂怎樣才能高效?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上週六在聽完課堂教學標兵的引路課後,李老師在點評課中說的一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學會”與“會學”,“學會”與“會學”是數學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覺得處理好“學會”與“會學”的關係,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課堂教學的每個行爲都應以學生學會什麼爲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感知、理解、運用、深化,指導學生圍繞學習重點,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相互交換信息,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策略的指導下,教師安排一系列教學事項,提供學習目標,引起注意和興趣,呈現各種刺激、各種音頻、視頻,激勵回憶,討論總結、練習作業、反饋信息、遷移應用、實驗操作等,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配合協調,在長期的自我實踐和鍛鍊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應用,如此長期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會逐步掌握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最終由“學會”變成“會學”。

並且我還覺得在數學課堂上要處理好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要做到適時調控,師生共同研究、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係。學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動和實踐中得到鍛鍊和發展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師也無法代替。爲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啓迪學生智慧,啓發學生思維,給以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查資料、動腦思考、動手操作、集體討論、自我展示、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控,使師生、生生合作和諧、默契,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

其次,給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是數學課堂高效的切入點。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倉庫,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讓他們自動地去開發知識的寶庫,自我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改造社會的能力。爲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深入鑽研教材,從教材、教學條件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過程,構建一個優良的、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教學環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動”起來,創造一個愉快的、歡悅的氣氛,提供一切可能誘發興趣的條件,使學生提高興奮度,增強求知慾,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實驗研究、競賽、提問、討論、交流談話、音樂動畫、網上查尋、問題答辯等,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審美的快感,從而興趣盎然的學,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其次,要不時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嚐到學習“甜頭”,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逐步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一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設置一個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實驗探討,生生相互討論交流,分析形成結論,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空間大,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廣開思路,大膽創新,把學習的壓力變爲動力,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的學習完全成了自我鍛鍊,互助研究的過程。

總之,高效課堂中師生和諧對話,一堂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維、留下數學意識、留下數學思想、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爲主動,變學會爲會學,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6

這次的培訓幾天中有太谷縣專家們給我們帶來的高效課堂理念的講座及展示課,還有我們本縣市老師上的觀摩課,那麼近距離的感受和體驗高效課堂的風采給我帶來了思想上的巨大震撼,收穫頗多,茅塞頓開,讓我對高效課堂觀念也起了許多的變化,反思了許多自己的教學得失。

在太谷武老師老師的示範課上,她是嚴格按照“24字”的教學模式來操作的。從她的導學稿的設計和課堂的預設都是非常科學高效而且人性化的,體現了老師高度的職業精神和嚴謹的學習和工作態度以及精湛的專業技能。隨後武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她們班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

1.小組建設

小組合作學習定成敗,高效課堂要出效益小組建設要先行,這裏我所說的小組建設對於我這個單科老師來講主要是說主要是指小組內的綜合性培訓。

1)對本學科組長的培訓。明確學科組長的職責和作用。提高小組長在學習小組中有關在小組管理、指導、組織、協調、檢查、評價等方面的能力。

2)對組員的培訓。主要集中於學生(包括學科組長)的板書的規範工整、聲音洪亮、端正大方的站姿、語言組織能力的要求、及三色筆的使用。樹立“幫助別人就是提高自我”合作學習精神。

3)對全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高效課堂常規培訓,包括小組的獨學、對學、羣學、展示、互動、反饋與評價、導學案的使用及整理等高效課堂學習規範。

2.小組的評價

a.捆綁式評價,四人的成績,活動得分捆綁在一起,綜合成績好全加分,綜合成績差就一起減分。並且一週一小結,兩週表揚加分,一月一表彰,兩月大表彰。還設有表揚卡,將每週表現好的組張貼在表揚區內。

b.積分制評價,每人的表現都會得到相應的積分,學生可以通過相應的積分獲得相應的禮物。

下面是我自己對高效課堂的小理解,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就是主角,甚至主宰,一講到底,學生被灌得痛苦不堪,魂飛魄散。高效課堂中老師的身份變了,成了課堂的引導者,操控者。其實高效課堂對老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操控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求老師眼觀四方,耳聽八面,超強的判斷力洞察力,收放自如遊刃有餘。面臨這樣的巨大挑戰,我要勇於改變和提升自己,虛心想前輩們學習。

課堂《橋》心得體會篇7

今天,華東師大的孔企平教授給學員做了“如何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精彩報告。孔老師從實際入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深入淺出的給學員講授了什麼是案例研究、如何進行案例研究、怎樣進行案例寫作、以及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等問題。回顧今天的學習,除了學習到一些從未接觸到的知識外,還解決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學中的困惑,其中特別有感觸的是:課堂教學一定要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

當前新課程研究的熱點是有關“四基”的理論和“兩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兩能”是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間、表達的空間、實踐的空間和交往的空間。其中,思考的空間尤爲重要。

下面給大家呈現一個案例來引起我們的反思。“蔡金髮的研究”題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薩餅。7個女孩平分2個匹薩餅,3個男孩平分1個匹薩餅。

a.每個女孩分得的匹薩餅與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一樣多嗎?

解釋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個女孩分得的匹薩餅和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不一樣多,誰分得更多一些?

解釋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測試結果分析:超過90%的中國學生使用瞭如下的常規策略:每個男孩將分得1/3個匹薩餅,而每個女孩將分得2/7個匹薩餅。如果要比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這兩個分數通分(1/3=7/21,2/7=6/21,7/2121=1/21)或是把它們都轉化爲小數(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於2/7。

只有大約20%的美國學生使用了這種常規策略。

相反地,絕大多數的美國學生使用瞭如下的非常規策略中的一種。

解法1:三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另外三個女孩分另一個匹薩餅。這六個女孩中的每個女孩都與三個男孩中的每個男孩分得同樣多的匹薩餅。但是有一個女孩沒有分得匹薩餅。所以,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2:三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剩下的四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剩下的四個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薩餅要少於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3:7個女孩有2個匹薩餅,3個男孩有1個匹薩餅。女孩所擁有的匹薩餅是男孩所擁有的匹薩餅的2倍。但女孩的人數卻不止男孩人數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4:每個匹薩餅被分成4塊。每個女孩分得1塊,還剩餘1塊。每個男孩分得1塊,也還剩餘1塊。剩下的1塊必須由7個女孩再次來分,而另外剩下的1塊只需要3個男孩再次來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這個例子表明了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困境。

儘管常規的策略明顯地非常有效並且易於應用到解決其他的類似問題,但是這種常規策略卻顯示不出什麼創意。

相反地,儘管非常規的策略顯示出學生思維上的創意,但這些策略幾乎不適用於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

這個案例說明我國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常規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國課堂教學在發展創造性數學思維上的有效性。我想,我們只有將這兩種有效性很好的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趨於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很多時候爲了急於求成,沒有顧及到學生的認知過程,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表達的空間、實踐的空間和和交往的空間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某個類型按什麼形式去做即可,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長期下去,勢必造成學生思維僵化、做題機械化、缺乏創新思維的火花和勇於探究的勇氣。

我們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當的練習(量大、形式單一、不分層次)和講授還會導致“熟能生厭”、“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爲了“省事”,有時直接告訴了學生什麼類型就用什麼方法。還有在計算教學中,有時沒有讓學生經歷算法形成的過程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算。其實,我們只需把腳步放慢一些,給學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間,給學生一些交流和表達的空間,給學生一些猜測和質疑的空間,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優化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轉化爲“熟能生智”。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給自己的課堂教學也做了一下診斷,今後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