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7篇

心得體會 閱讀(9.66K)

好的心得體會能給他人帶來更多的啓發和影響,這也是我們寫心得的最終目的,吸引讀者注意力的心得體會是要有屬於自己的思考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課堂有效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閱。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7篇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1

本學期開校初,在縣教育局和學校的積極倡導下,要求每位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自主、合作、快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以參與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學校推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徹底地改革。我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不斷地摸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課堂教學效果有所提高。下面就自己對“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實踐心得,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學生學什麼?怎麼學?我認爲不僅是幾個提綱,幾個問題就能解決的。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後面教的效果。所以教師依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學生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過程中歷練學生,在總結和運用中提高學生。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當學生自學時教師該幹什麼呢?我認爲教師應該認真地進行巡視、指導,特別要注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指導和點撥,尤其要了解、收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爲後面的學生教,教師講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對於出現的問題應該儘量採用“兵教兵”的方式解決,即同學之間的互救、討論、講評等。這樣不僅解決了“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優等生的提高。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我們切不可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屬於教師講的內容必須講清楚、講準確、講精彩。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要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講,某些問題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教師要講。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對於課堂達標練習的設計一方面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適時、適度地合理分步、分層達標。另一方面,在選題上一定要慎重,要選擇一些典型的、新型的、運用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解決,避免重複、過難情況的發生。同時,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檢測效果,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收集學生達標的真實情況,瞭解本節課學生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採用“生生”和“師生”的靈活方式進行查漏補缺。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2

爲實現有效教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爲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爲“做數學”。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第二,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

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着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課改以來,廣大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學習只流於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並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爲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並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發揮個體作用,又發揮羣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3

首先,安科學處理好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基本,並幫助教師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1、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所學內容的本質,及時捕捉適當的學習時機,提前對相關的內容、思想、方法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以達到強化學習重點,減緩學習坡度,提高學習效率的效果。

2、在強化學習的同時,要及時綜合,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得不到及時鞏固,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不會靈活運用,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沒有能力有效提高,學到哪裏就及時綜合到哪裏。

3、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鼓勵和啓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努力從不同角度尋求解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聚斂思維。

4、練習是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吸收、鞏固、提升的必要渠道,練習題的內容必須精遠巧編,安保證課本中的基本題型,形式要靈活多變,不拘泥於課本的習題,深入研究,努力編寫一些有創意的新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目標是行動的開始,有了目標纔會有行動的思路,纔會有邁開行動的步子。上好一節課,要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什麼,注意分步組織落實,將教學內容化整爲零,加深學生課堂學習的層次感,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信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找到合適的起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用重點統帥教學,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

二、要民主對待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1、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在一定師生關係的基礎上生成的,有什麼樣的關係就會生成什麼樣的態度,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一般都出於主導地位,具有一定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有一份愛心,真心熱愛每一個孩子,對學生不苛求、不埋怨、不指責;有一份虛榮心,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學生共同學習,提高。

2、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所具有的潛能,敢於讓學生在課堂讓自主參與,解放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並激勵學生。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評價,評價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正確的認識事物,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正確的評價有利於人的自我完善;評價是一種交流方式,真誠評價有利於人的合作互動,在實施激勵評價的同時,教師必須保證評價對學生是正確和真誠的。

最後,合理使用多媒體。藉助多媒體實施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客觀要求。必須合理使用多媒體,才能發揮其對教學的支持作用,利用多媒體可以根據課文激情導課,情境導學,問題導學,通過目標檢測進行反饋,總結會了多少,可以靈活運用多少,並反思不足之處。上好一節課,要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什麼,注意分步組織落實,將教學內容化整爲零,加深學生課堂學習的層次感,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信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找到合適的起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用重點統帥教學,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4

課堂提問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的誘導語言,是傳授知識的媒介物。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啓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深化,還能促使教師瞭解學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

1、提問內容要難易適度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具體內容,結合具體對象,進行具體籌劃,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來,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於提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把問題提在學生的“現實發展區”,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不僅無助與學生思維能力的鍛鍊,而且會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提的問題太難,學生經過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把問題提得比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發展區”轉化成“現實發展區”,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能得到發展,教師的提問纔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2、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提問可以在單位教學時間內任何時刻進行,但不同時刻的提問所取得的效果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提問存在着一個最佳時間的選擇問題,在一個完整的單位教學時間內,只有少數幾個瞬間時刻是提問的最佳時間。教師必須善於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信息,及時抓住這些最佳時刻。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複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間引導啓發學生思考的提問和課後總結性提問。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不宜過多,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一般課前應設計好,提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水平來。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這時多提一些回憶性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當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時,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有助於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習興趣,並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當學生思維處在由高潮轉人低潮階段時,多提一些強調性、鞏固性、和非教學性問題,這時,可以重新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5

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我有幸觀摩了我校幾位教師的展示課,收穫頗豐。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使我加深了對課堂教學的本質理解,明確了自己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1、保持學生學習濃厚的興趣

在信息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像是天然的,因此在教學中不必擔心學生們對計算機的好奇心消失,而是注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去保持、加強這種興趣。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在無意中形成這種內在的動力,積極參與學習。記得唐主任的課是上午第三節,同學們都有些疲憊了,但是唐主任通過他的幽默,大家的思路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轉。當時我就想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學生怎麼會不喜歡上課呢,就連聽課的我都被他的幽默所吸引。學生們“動”起來了,課堂上活躍的氣氛和學生們強烈的表現欲也就展現出來了。

2、合作學習效果好

信息技術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課程,課堂上少不了學生動手操作。每當這個時候,學生們就能大膽嘗試,交流互助。只要是學生能觀察的就儘量讓他們去觀察,能思考的儘量放手讓他們去思考,能說的儘量讓他們去表達,能自己完成的操作儘量讓他們去動手。比如《管理郵箱》一課,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長幫組員、組員幫組員、組幫組,使學生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3、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實踐能力

在聽唐主任的課時,整堂課都非常流暢,節奏不快不慢,教師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整堂課調控的也很好,學生在課上興趣一直很高漲,學的也特別快。從開始上課到下課,整堂課都感覺很愉悅,學生也都沒有被束縛的感覺。這些基本功都非一日之功,離不開平時的積累,需要我不斷的學習、實踐和提高。

4、合理安排課程的內容與深度

有些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安排得不是很合理,對於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出現了吃不飽的現象。而有些信息技術課的內容,學生沒有接觸過,沒有基礎,教師安排的內容難度又很大,學生大多都沒有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任務。這些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有所涉及,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所要注意的。

5、作業評價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評價

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要求很高,這時實行學生過程性評價,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舉措。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以“任務”貫穿始終,很好的調動了、維持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及學習效果。而且下課時學生們提交作業,保存了學生的日常評價,真正體現了學生髮展變化的軌跡。

總之,參加本次聽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我要將從這些優秀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逐步落實在我的課堂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前進。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6

我總是習慣於講課時的面面俱到,總是擔心有哪一句話沒點到而使學生失去了一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總是擔心着放手後的課堂會失去方向,總是把課堂的“船槳”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我課堂上,臺上或眉飛色舞地演繹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或聲嘶力竭地講解一個又一個理論知識點,而此時的課堂更多的則是學生的昏昏欲睡。面對臺上認真教書育人的老師,學生們有足夠理由對其尊重,但對教師的尊重最後還是擋不住不時襲來的睏倦,堅強者硬撐着睜着無神的雙眼,意志稍弱者則已然趴在課桌上。

我就個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提高教學主動有效性,談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昇華爲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課堂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人際關係,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實驗操作,師生平等地討論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學生往往樂此不疲,並且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數學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培養學生有效探究的關鍵所在。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爲教學的主體。在一節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於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於“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如在“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教學中,一位老師提取生活中的新鮮素材導入:妹妹工作3天,休息一天,哥哥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們4月1日開始上班,問妹妹什麼時候可以與哥哥同時休息?這樣設計,能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積極性遊樂很大,從而變被動爲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二、鼓勵合作交流,提供探究空間。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還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與合作的課堂,使每一位學生在順境學習中體

驗歡樂,在逆境探索中體驗成功,擁有主動參與的豐富情感經歷。數學教學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極力將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纔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爲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

例如,在國小數學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中有一節活動課平面圖形的密鋪,在教學過程中,爲了讓學生認識到怎樣的圖形可以密鋪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先給學生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五邊形,讓學生自己去拼一拼,再交流過程中重點通過學生髮現的五邊形不能密鋪發現拼接點必須是一個周角,然後再給學生一個普通四邊形,三角形,通過小組合作發現能不能密鋪,是不是要滿足拼接點是一個周角這個條件。之後給學生一些正多邊形讓他判斷。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得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如果正多邊形的一個內角的度數是360的因數,那麼他就能密鋪。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發展問題,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於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在和諧的氣氛中主動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三、鼓勵創新思維,體現探究價值。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這是基礎教育的新理念,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蒐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學生髮展的全過程。在教學法中教師要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爲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的氛圍,交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髮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爲什麼,發表新見解,培養創新意識。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造體現創新思維的機會,留給學生自主學習、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時空。

例如:在探究分數的意義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展開教學的:先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材料袋(1分米長的毛線、1張正方形紙、6面小旗、8根小棒、10個小方塊)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材料,表示出一個分數,並在小組裏交流。這時往往學生的答案不是單一的,時常會出乎你的意料。在每個小組充分交流之後,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和得到的分數,有的學生得到了1張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8根小棒的四分之三,10個小方塊的五分之一??,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給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材料,給予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動手操作,並再此基礎上交流、質疑。學生在紙疑、思索、探討、釋疑的過程中,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探究的思路新穎化,解題的方式獨特化,學生享受了學習的樂趣,積極參與的熱情很高,提高了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四、尊重個體差異,激發探究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儘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由於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徵的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爲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爲一名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係,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纔會在此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徵,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例如,有些開放題答案不唯一,對於這種題,不同的學生常常會找出不同的結果,這種不同是學生不同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造成的。正是由於這種差異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都會感到自己在學習活動中是有貢獻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充滿自信,積極思考,努力創新,因此,這樣有開放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較爲廣泛的創造時間和空間,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了3的倍數的特徵後,讓學生在裏填上合適的數,4,35,12,12括號裏能滿足條件的數不是唯一的,不要求所有學

生找出所有答案,只要正確即可。這種練習,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從而體驗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從而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獲得了有效的探究。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興趣,理解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體驗數學的探索過程及其與自然、社會和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而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堂有效心得體會篇7

經過了近一段時間的課堂改革,其中出現了很多困難,發現了不少問題,實行和摸索了一些做法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師生互動氣氛

1、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調動智力因素,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地激發創新敏感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做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2、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

在教學重點難點處,如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鑑,相互啓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

3、課堂上要保持“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狀態,既不太放任,也不過於嚴肅,形成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裏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規矩,把天真爛漫的孩子訓練成“年紀輕輕的學究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行爲上的循規蹈矩導致思維上的亦步亦趨。思想上的框框條條太多,必然束縛孩子的思維,窒息孩子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着學生髮言衆口一辭,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二)教學主體凸現

1、要始終把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爲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核心。

由於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着。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爲營,滴水不溜,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萊格語)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爲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2、要特別注重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於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啓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

3、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樂於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作出不同的決定。

常發“怪問”的學生不僅一般教師不喜歡,同學也易產生反感,認爲是“出風頭”。如果不鼓勵這種學生,創新活動便難以進行下去。一次上《最先與最後》一課講到田忌賽馬時,一學生突然問:“在如此重大的比賽中,對手爲什麼沒有發現孫賓、田忌的策略呢?”這個問題體現出了難得的“創新意識”,教師報以極大的熱情,既引導大家進行討論得出了答案,又保護了這種難能可貴的積極性。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怪”問就是一顆“創造”的種子,它埋在每一個孩子的心裏,但這顆珍貴而嬌弱的種子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才會生根發芽,長大成材,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會使它腐爛在泥土之中。

4、培養學生敢於嘗試的勇氣。

張揚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

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

5、教師要允許和接納學生的學習錯誤,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善於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法學法創新

1、教法要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多變,尤其是必須反對“滿堂灌”、“傳送帶”式的教法,儘量多給學生自由的時間空間去激發與運用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2、課堂提問形式要多樣化,內容呈開放性。

3、課堂教學中,構建探索性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4、允許和鼓勵學生利用繪畫、音樂、手工、肢體運動等多種渠道,以喜聞樂見的或聞所未聞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思維。

5、改進作業設計、評價方法,反對單一、機械的抄寫式、推演式作業。

二、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創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氛圍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挖掘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於生活積累,來源於社會實踐活動,來源於開放的課堂教學建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學觀念,擺正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長期以來形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傳授知識爲主的“滿堂灌”,進行繁瑣的課文分析,主要表現爲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記。可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還要培養較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活動,教師要變口若懸河的講授者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2、改革備課方法,把傳統教學的單一知識結構改變爲認識和培養主體性人格雙層面的教學結構

以往撰寫教案時往往把教學步驟、教師的提問及問題的答案作爲主要內容,教學設計更多關注的是教學效果,說白了即考試時如何讓學生少丟分,得高分,知識領域關注多,學生能力發展關注少;教師抄寫教案用時多,鑽研教材用時少;鑽研教法用時多,研究學生用時少;教學中教師以“灌輸講授”爲主,課堂上很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創新性語文教學要求把備課教案改爲從學生自學開始,注重學法的指導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把課文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找出的疑點。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向教師積極啓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轉變,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特色,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這樣,備課的重點就應放在學生學法的指導上,既發展學生個性,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就要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發現和肯定學生的哪怕是一丁點的優點和成績。在教學環節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逐步消除學生的服從感、低下感、自卑感。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適時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探索。

4、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適,營造寬鬆和諧的創新教學環境

希望獲得成功是現代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和內在本質,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觀上總是希望獲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也非常明顯。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爲學生創設一種敢想敢說,敢有與別人不同看法的課堂環境。因爲在同齡人中敢於堅持與衆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師要使學生心理上得到一種支持,即使有時他們想的不全,或錯了,也要支持,這樣他們才能勇於探求,才能發揮出聰明才智。

(二)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凸現課堂教學主體

1、啓發激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構成國中生學習動機中最爲活潑、最爲現實的成分。如果一個人對某方面的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有了興趣,就會萌發創新意識,就會渴望創新。而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創新能力就越能夠發揮出來。我們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創新性課堂教學的前提,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因素,電教媒體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2、質疑交流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懷疑已成爲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複雜發展過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創造性因素。雖然懷疑並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爲最有可能打開創造性之門的鑰匙。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爲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3、提倡“合作”

以“小組合作”“多邊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個性差異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4、自我反饋,二次創新

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師都要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會學生自我評價反饋,主動鞏固舊的知識,發現新的質疑點,尋找二

次創新機會。在自我反饋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覺地用理性眼光去發現自己或他人課堂學習中的失誤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尋求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再聯想或逆向思維,完成第二次思維創新。

(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全方位、多途徑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在知識傳授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知識爲能力奠定基礎。要想激起創新思維,培養能力,必須具備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否則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創造慾望即使被激發出來也難以上升爲真正的創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準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觀點或態度進行定向遷移,誘發創新思維。

2、在改進教法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能讓學生順利解決新的問題,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語文學科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要培養創新思維,就要變就範式教學爲創新式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維活動雙向互動,在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的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真實過程,相互交互,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思維的訓練。

3、在參與語文實踐性活動中激發學生創新火花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中國小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爲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獲取的真正知識。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爲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談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思想活躍,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能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追求、探索,以及對多種思維方式的借鑑。心理學表明,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觀察、製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學科有關的知識、法規、原則,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國中語文活動課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爲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覆,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活動實踐中激發創新思維。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爲重要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進行落實,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造就一代創新人才。跨越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着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薰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忍痛破除現成套路,着眼素養銳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