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W)

當我們品味賞讀完完一部著作後,我們內心肯定會又不少感觸和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來抒發自己感情,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中國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儘管也曾出現過危機,至少它已經延續了數千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寫道,用一個詞可以把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歸納出來,那就是“溫良”。

作者認爲,中國人的本性是溫文爾雅的,中國人幾乎是完全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說中國人是典型的“溫良”,但今時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溫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帶着一點貶義的味道。

爲此,我想借麥加溫博士所言: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的頹廢的、被閹了的馴良。中國人的溫良意味着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即沒有任何使諸位感到不快的東西。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溫良”精神無處不在,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這種品行,中國人熱愛和平,尊重值得我們尊重的萬物。這裏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於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於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於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騰的情慾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於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所以,中國人需要“溫良”精神,發揚“溫良”的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麼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並沒有抱有敵意,經常恍然大悟(當然說不定是經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後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觀點創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爲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後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鬥於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於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只能引領着他一步步構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爲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閒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裏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麼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說自話,引經據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着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性錯誤。於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於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就是書中反覆重申同一觀點,現實中外文狂飆,睥睨衆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着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幹啥啊?”   ps:他的所謂英國羣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羣氓是造成混亂,於是激發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於是戰了爭。該怎麼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爲了一個固執的老頭的特立於世而去爲其所用。看了他的書,他被那麼多人關注,是因爲他用他的花裏胡哨的才華與行爲藝術,讓時代終於記住了轉型期還有這麼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於統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行嗎?利於統治就一定利於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麼寫這麼遠,能通過不?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作爲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傑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1914年的《中國評論》,1915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爲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並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着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爲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中國人的精神”,確實是令人嚮往和懷念的。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爲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裏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閒人階層”,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國,儘管有一批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衆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須繼承和發揚,也要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爲六國使節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