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讀《論語》有感

心得體會 閱讀(1.75W)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

最近,有機會略讀了以下《論語》,從中我實實在在領悟到了很多東西,本想認認真真寫上一篇我的“曠世”之作,只因我才疏學淺,不善寫作,心有所想,卻很難系統全面的、寫篇讀後感。這裏我只是寫了我的小小看法,可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有疏漏偏頗之處吧。

儒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對問題分析之精闢深邃,以及他爲人師表,胸懷寬闊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讓我記憶倍增。可以說孔子是集思想、哲學、政治、教育於一身的偉大的理論實踐家。

在這兒,我斗膽感悟一下孔老夫子的“現代”思想。所謂的“現代”思想,就是想談談孔子思想對吾們一族現代人的影響,以及現代人該如何去借鑑學習孔子的思想。在我看來,這實乃是有所必要的,孔子距離我們2500年,但他的思想卻一直爲人們所傳承,試想這樣一個世代傳承着儒學思想的大國,又有什麼理由不時刻以它爲鑑呢。作爲一部超越時代的巨着,《論語》確能“名正言順”地知道現代文明,當然並不是全部。而我想說的也僅僅是皮毛之言,一家之語,僅僅涵蓋了教育、政治、經濟三方面。內容難免有所疏漏偏頗,還望老師指正。

一、孔子的教育觀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比較全面的提出了素質教育思想。作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義的主張。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原則,主張人不論出身貴賤,不論職業好壞,都應該接受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孔子重視品德教育,美術陶冶和體育衛生,使得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考慮了學生技藝的發展;在教學方面,孔子首創啓發式教學法,他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主張教學相長,以師生共同討論作爲經常性的教學方式。

孔子,是一位文化偉人,作爲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拿到現在也無不體現着先進性,確可稱爲“素質教育”。首先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即不分華夏族與“夷狄”族,不分弟子所屬等級,不分弟子的國別,不分弟子的身份尊卑及才智高下,只要“束脩以上”即可也。這在當時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等級教育,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學術下移。這點在孔子的歷史資料可以證實。據載,孔子有弟子三千,這未必屬實,但孔子弟子來源是非常廣泛的,這卻是事實。孔子所謂“來者不拒”,他的弟子來自各行各業,入師門後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也有這樣的情況,父子兩人同居孔子門下,如孔子的着名弟子顏回與其父顏路,曾參與其父曾點都是孔子的學生。不過這有點在當今中國還是十分罕見,只是近兩年大學聯考放寬年齡限制,纔有“大人”們走進學堂。因此我覺得我們還要再好好學學孔子。

其次,孔子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六藝”有大小之分,小者爲禮、樂、射、御、書、數,又稱“六藝”。這是孔子教學的輔修內容:作爲孔子教學的主要內容則是後者,大“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又稱“六經”。這“六藝”和 “六經”結合起來,正是德、智、體、美。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如“六經”中的《禮》是專門的德育課同時孔子十分重視美育,強調文學和音樂在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詩》是一部典型的文學作品集,《樂》則是地道的音樂教育,下來就是對學生能力技藝的培養和不忘體育鍛煉的意義。因此,綜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內容完全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精神,有很多還是我們所沒達到的,很值得認真思考一下。

最後,是孔子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他倡導“啓發式教學”,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教學相長”等等,都是 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孔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裏的“憤”和“悱”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後纔有“啓”和“發”,鼓勵學生將知識轉化爲智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另一方面,孔子瞭解學生,尊重學生,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實行“因材施教”,他認爲這是教學能有所進步的捷徑。可以說,孔子的“因材施教”在當代教育中被廣泛採用。另外還有一點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那就是孔子主張教學相長,發揚教學民主,將師生共同討論最爲經常性的教學方式,這點不需要過多的解釋,我認爲中國做的還不夠。此種創新式授課仍不普遍,恰恰是西方的教育猶爲相符,不知道西方人是否受孔子的影響。不論如何,我想中國的教育終究會往這方面發展的。

總上,我們討論了孔子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的成就。從中可以充分看到孔子的素質教育論,對於今天的素質教育應該是有所影響的吧,希望今人不友好辜負孔老人家的作爲,好好實施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當今世界趨於多極化,但霸權主義、強權主義仍然存在,國際上不穩定因素依然很多,國與國之間的摩擦也屢見不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怎樣才能和平相處呢?孔子思想無意給我們開出了一劑良方。孔子充滿仁愛精神的忠怒之道,應當是當今世界個民族和國家相互借鑑和平共處的中心價值。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應當是克服“西方主義中心論”,“大國沙文主義”實現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發展,國家共同繁榮的基本法則。其思想和周總理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不少相同之處,應當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古老的孔子思想又在當今的政治舞臺上煥發出了青春,展示了它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的政治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強調“以法治國”,繩民以法;二是近年提出的“以德治國”江澤民同志提出兩者並重的治國方略。其中“以德治國”,就是孔子仁愛思想的延續和拓展。我們從中警醒,從中學習,要純潔己心,修身立德,並帶動他人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築起社會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這另一道當先的築就在於我們自身的自覺,在於我們自身的素質,要增強我們的自覺性,提高我們的素質,我們就要積極去學習孔子的道德思想,只有全民的德達到很高的境界,治國纔會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