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名人趣史>

從正反兩方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名人趣史 閱讀(1.93W)

慈禧太后,滿族,生於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卒於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死後清朝上諡號爲“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緒帝養母。慈禧博學多才,能書善畫,書法長於行書、楷書,繪畫有花卉等傳世。慈禧太后是晚清統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爲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那麼,歷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在我看來慈禧具有兩面性:無論戊戌之前還是之後,清帝國在學習西方,除舊佈新方面確實邁出了切實的步子(特別是清末新政),這些變化是在慈禧卵翼下實現的。和戰問題上她和光緒態度是一致的。其私慾也不比咸豐同治更厲害。如果生在承平年代,她可以成爲不壞的最高統治者。可是,大轉變的年代要有觀念和知識的大更新,要有敢於衝破傳統思想文化羈絆並有足夠膽識的人物去開拓未來。而慈禧是個不思進取的人物。她掌握最高權力近半個世紀,既沒有主動提出重大的施政措施,也沒有認真更新和補充自己的知識。於是,她便不能不在歷史上留下一連串貽誤國家大事的記錄。

正面評價分析

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爲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從正反兩方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美國學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龍夫人》一書中認爲:"慈禧太后不是惡魔,而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顯而易見的怪癖,在一個女人被當作痰盂一樣對待的帝國裏,她只是極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已。"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她成了各派政治勢力用以支撐門面的擺設。論者認爲,在這樣一個嚴酷、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在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紫禁城裏,作爲一個女人,爲了避免成爲他人刀俎之下的魚肉,慈禧一生都在做着艱苦卓絕的努力。在西格雷夫看來,慈禧從來就沒有實際上控制過這個老大帝國,她只是那些握有實權的男人們的擺設:先是恭親王,後來又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此論雖有些過頭,但也說明了慈禧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專橫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種男人力量圈子中的"平衡者"。

也有人開始認爲,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從正反兩方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第2張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爲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爲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爲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爲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爲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爲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從正反兩方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第3張

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以婦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爲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兩。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爲,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慈禧的成功與失敗

作爲一個政治家,慈禧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其中的原因不能迴避慈禧所獨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即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爲,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慈禧又是失敗的,她的失敗在於,對權力她有着近乎病態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也就是說,爲了權,她什麼都在所不惜!

作爲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於世界潮流。面對險象環生的時局,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

慈禧的幸運與不幸

作爲一個女人,她的幸運在於她獲得了那個時代女人難以得到的地位。慈禧並非出身於顯貴之家,若不是在她十七歲的時候憑着選秀的偶然機遇,進入紫禁城,從而爲她搭建了扭轉乾坤的政治平臺,她的命運與千千萬萬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別?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鑽營,被晉封爲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並藉此“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雖然她擁有至上的權力,卻無法得到一個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歡女愛,也無法獲取一個正常的母親所擁有的兒女繞膝、含飴弄孫的幸福。我們很難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宮牆所圍築的禁宮中孤獨地度過那漫長的日日夜夜。

從正反兩方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 第4張

結語

對比慈禧,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相比而言,武則天顯然爲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做出了承前,啓後的貢獻,舉賢用能,但同時也在任用來俊臣這樣的酷吏,但總的來說,對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是值得稱道的,死後立一塊無字碑,是非功過但憑後人評論。慈禧同樣站在古老帝國的權力巔峯,但所作所爲似乎鮮有被人稱道之處。慈禧也並非一無是處,否則也不會大權在握,只是處於末路,她沒有挽狂瀾於既倒之力,是時代的悲哀,也是她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