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求職風向>

從50後到80後曬工作首月工資:80後壓力有點大

求職風向 閱讀(1.11W)

第一批90後應屆生將踏上工作崗位,領取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正式薪水。作爲過來人,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份工資是多少嗎?領了工資又是怎麼花的呢?人生的第一份收入,總是讓人激動、難以忘懷的。它意味着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意味從此你將成爲一個獨立的、有經濟能力的人,意味着“你的生活你說了算”。

從50後到80後曬工作首月工資:80後壓力有點大

  50後 工資上交補貼家用

  採訪對象:羅女士,60歲,工廠操作工

  第一月工資:16.6元

  用途:補貼家用、零花

羅女士上世紀70年代初在一家塑料廠做學徒,既是搬運工也是操作工,第一月的工資是14元,另外還有2.6元的交通補貼,一個月上26天班,平均每天補貼1角錢。羅女士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兒,工資全部上交,補貼家用。“媽媽把我養大不容易,所以一發工資我就把錢交給媽媽去買米,我給了媽媽14.6元,只留了2元錢給自己零花。

“爲了節省交通費,我每天都走路上班。從家裏走到夫子廟,差不多要走半個多小時。這樣就省了坐公交的錢,剩下的2元錢就可以全部用來零花了。”羅女士笑着說,當時2元錢能買好多東西呢。一碗麪條1角1分錢,一碗餛飩1角4分錢。當時夫子廟的那家餛飩店是南京的第一家餛飩店,她最愛吃了,每次發了工資都要去打打牙祭。當時物資也匱乏,結婚的時候有臺收音機就很滿足了。“學徒工做了3年,轉正以後,工資漲到了26元,後來又漲到了37元,再後來漲到了四五十元。”羅女士對自己的收入增長依然記憶猶新。

  -點評:

50後一般是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那時候物資匱乏,人們的思想也很單純。領到第一份工資,不是想到去吃大餐happy一下而是上交給父母,補貼家用,或者存起來娶媳婦,只留一個零頭給自己零花。當時沒有卡拉ok,沒有旅遊,沒有肯德基、麥當勞,閒暇了買買書、郊郊遊,卻讓人感受到簡單生活的美好。

  60後 工資的2/3用來吃飯

  採訪對象:吳先生,46歲,工廠技術人員

  第一月工資:50元

  用途:吃飯、買衣服

吳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班的,第一月的工資是50元錢,在當時,這個工資水平是相當高的。“那時候,公司很少,只有機關、學校、工廠等,而且那時候工廠的待遇比機關學校還好些,技術人員又比普通工人高一些。”吳先生意猶未盡地說。

吳先生記得,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2/3是用來吃飯的。“我是外地人,基本上吃食堂。那時候,平均每頓飯要花1元錢,標準是一葷一素一湯一飯,我清楚記得當時2角8分錢能吃一個大排。”其他的娛樂花費,基本上很少。買點球衣、球褲、球鞋打打球,半年攢的錢買了一輛自行車。“乖乖,買了一輛車寶貝得不得了,天天擦哦,擦得油光鋥亮的,就像現在人買了一輛寶馬那樣愛護。”至於旅遊,那時候的人基本上沒概念,少數“驢友”那也是投親靠友。

-點評:

根據經濟學中恩格爾係數的理論,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着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還不是很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所以收入的2/3都用來吃飯了。不過,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還不像今天這麼大,大學畢業生和普通工人收入也就相差20元錢。 本報記者 王 穎

  70後大學畢業生生活挺滋潤

  採訪對象:徐女士,32歲,廣告經營

  第一月工資:1300元

  用途:指甲油、高跟鞋、自行車

徐女士算是70後的尾巴,2001年大學畢業,在一家報社上班,從事廣告經營業務。第一月的工資是1300元,包括500元的基本工資和800元的獎金,在當時同班同學當中還算比較高的。

“因爲家裏條件還可以,所以也沒給家裏買什麼,反而用來滿足自己小女生的小願望。那時候對塗指甲油有莫名的嗜好,看着十指泛着靚麗的顏色,便會心生喜悅。拿到工資後,立刻衝向當時的南京時尚淘寶地‘萊迪’,買了一套指甲油,不是一瓶哦,是一整套呢,回到家給親愛的十指塗上了不同顏色,美美的,儘管指甲油的費用佔去我這個月十三分之一的血汗,但還是開心極了。錢包鼓了,購物慾望也隨之漲!漲!漲!思慮一下,覺得除指甲油外,高跟鞋是另一個必須實現的夢想,於是第二天,我又飛奔去當時的商貿百貨,花了兩三百元,買了雙7釐米的高跟鞋,細細的尖跟,鞋頭也是尖尖的那種,分外妖嬈。接着,我又買了輛200元的自行車,並抽空請朋友們吃了頓飯,並去卡拉OK嗨了一晚。剩下點工資,則思量着把包裏的“BB CALL”換成當時流行的西門子都市情人手機。”

好在徐女士單位的福利好,毛巾、拖把、被子、洗護用品、衛生紙每個月都發,中午在單位吃飯不要錢,相比同齡人,徐女士的生活還算滋潤。

  -點評:

80年代大學生工作是分配的,90年代的大學生雖然不分配,也是雙向選擇的。當時的畢業生們第一月的工資還可以拿來揮霍揮霍,比如同學聚餐,給自己買輛自行車獎勵一下等等。

  80後 生活壓力有點大

  小許,23歲,職業:雜誌編輯

  第一個月工資:2400元

  用途:房租、衣服

小許是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在親戚的幫助下找到一家旅行社的內刊做文字編輯,剛到單位,缺乏工作經驗什麼都不懂,老闆讓她從實習生幹起,“一個月800元錢一大半交了房租。”小許苦笑着說,她現在正在租房子,就是那種把一間大房子隔成十幾間的那種,沒有通道,沒有客廳,沒有廚房,只有一個公共的衛生間。小許租了其中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一個月租金580元。剛入職場,總要買幾套正式一點的衣服,小許捏着剩下的錢找到一家大市場買了一件襯衫、西褲,一個月的工資就這樣沒了。

添置東西、吃飯、水電費、交通費、通訊費,偶爾還有朋友聚餐,哪樣都要花錢。小許不得不跟家裏開口,讓父母補貼一點。不過最近,小許滿面春風地告訴記者:“我換工作了,轉正後基本工資2400元,試用期內1800元,外加600元補貼,我覺得生活慢慢好起來了,我要好好工作,好好加油!”雖然生活還是很艱苦,但是年輕的小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把平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點評:

大學生找工作很難,有的人一畢業就面臨失業,有的人找工作靠“拼爹”。隨着CPI的高漲,生活成本也提高了,他們不得不透支信用卡或者啃老。 本報記者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