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勵志>話語勵志>

尷尬的80後大學生

話語勵志 閱讀(1.48W)

尷尬的80後大學生

80後,似乎已經被世人貼上了叛逆,不獨立,不上進,沒有擔當這樣的標籤。軟環境的不樂觀,硬環境的殘酷,讓80後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80後之前的那幾代人,有人這樣形容:60後大學生:天之驕子,國家包養;70後大學生:雙軌之下,不愁工作愁選擇。因此,工作和房子並不是困擾他們的主要問題。

然而80後的這一代人,陸續已至而立之年,毋庸置疑,已是當今社會的中堅力量,本應對這個社會有所擔當,本應是大展宏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大好時機。然而,80後的這批學生,正好趕上高校擴招,加之“高等教育”市場化浪潮也席捲而來,打着“大學”旗號的各種良莠不齊的三流大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招生牟利,甚至許多正牌大學也蠢蠢欲動,搶着分割肥得流油的這塊用學生的心血和家長的血汗製成的奶油蛋糕。

教育者在既要顧及學生的腦袋,又要顧及自己的錢袋的糾結狀態下,運用標準化的模式大批量的生產同一規格的“零件”,而絲毫不去考慮需要這種“零件”的“機器”的多樣性和適用性。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玩市場,就要懂得價值規律,注意供需平衡。然而,唯獨教育是塊兒獨特的領地,價值規律在此失靈。高校花費負N多資本“買”進“原材料”,然後進行四年的“深加工”,一股腦推向市場完事兒,根本不用考慮銷售環節,該賺照賺。

試想,除此以外,全球哪個公司、工廠可以不經過銷售環節而獲利?相反,銷售環節正是他們實現資本增值從而獲利的關鍵環節。

這些被拋入市場的“零件”,由於老闆不善於甚至羞於充當安裝工的角色,因此只得自己迷茫地飛奔着尋找“機器”,將自己安裝上去。少量幸運的“零件”,最終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那臺“機器”。大量“零件”,因爲“機器”缺乏的緣由,竟成了“廢棄品”,堆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裏,生鏽,發黴。

還有相當一部分“零件”對生產期間的加工不滿意,選擇了再度“深加工”。也有小部分一時滯銷的“零件”,選擇與其將自己廢棄於社會,還不如將自己繼續存放在“生產車間”,以待二次上市。當初不管是選擇“深加工”的,還是暫時存放的“零件”,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在繼續加工過程中的體驗,越來越覺得二次加工意義不大,而代價太大。因爲這樣會貽誤上市的最佳時機而大大貶值。

的確,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在80後身上,只體現在當初剛上大學時的興奮與親朋投來讚許的目光上。而等到畢業上市時,體驗到市場的殘酷性之後,這種優越感就淡然無存了。更不用說延長上市的研究生,真是應驗了那句,死刑,緩期三年執行。到頭來,還是一死。甚至有的在爭取不到“寬大處理”的三年內,就自我“槍斃”了。可悲,我們的夢工廠變成了火葬場。的確,當今越開越多的80後認爲,考研就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難道這不值得X先生們反思嗎?

嗨,80後,你還認爲自己是天之驕子嗎?我想你此刻一定難於啓齒吧。對了,80後,無形中爲老闆們做了件好事——我們自降身價,等於爲老闆殺了價。多年來圍繞在大學生頭上天之驕子的光環,在80後大學生身上已悄然淡去。

然而,不管是被“機器”運轉得錚亮發光的“零件”,還是生鏽、發黴的“零件”,在被學校棄入社會之後,又恰逢中國社會的轉型期,整個社會氣氛浮躁,兒時的“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英雄……”等等這樣的理想,以及早已形成的純潔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得不被摻雜着物質、金錢的無奈現實而扭曲。 80後幾近而立,爲事業打拼的同時,還要考慮結婚生子這樣現實的問題。我們被來自社會、來自家長等多方面“送”來的“鴨梨”搞得吃不消。社會逼着我們向前衝,向生活討飯吃,水漲,你船就得高。父母帶着殷切的希望期盼着你,向前衝,做最好的,做最優秀的,向社會尋地位,人多,你就得削尖腦袋往進擠。

就這樣,我們80後在結婚上,“被房子” ,“被車子”。在成功上,“被票子”。似乎沒有這三樣,我們就不能算作成功者。這就更不用說那些因高校批量生產,而導致滯銷的“廢棄品”,連一份像樣工作都沒有的80後“蟻族”們,因爲薪水問題,入不敷出,而淪爲“浪漫”的“月光族”,何談“成功,弄不好就會“榮”爲阻止地球變暖的“低碳男”、“低碳女”,成爲“三無”剩人。

80後的我們在這個悲催時代,不但被催成了“蟻族”,而且在逢年過節之時,被變成了“恐歸族”。從而無法踐行“百善孝爲先,常回家看看”的傳統美德。其實我們何嘗不想與家人團聚,盡享天倫之樂?我們何嘗不想行囊鼓鼓,腰包鼓鼓地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我們何嘗不想滿足一下父母內心的榮耀?我們何嘗不想不辜負父母多年的心血和親朋對我們的期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面對這樣的現實,網傳某地竟立法規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

其實,我們內心何時不在想爹孃,本想通過大學的學習,爲自己的人生鋪平道路,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作出成績,大展宏圖,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卻不料很多人已盛裝打扮,卻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舞臺在哪裏。很多人已荷槍實彈地裝備好了,卻沒仗可打。家想回,可不能回。因爲太大的支出和旅途的勞頓,會讓我們身體上和經濟上元氣大傷。這樣結婚買房的計劃,又得擱淺好多年。其實,對我們來說,這些充其量是藉口,而我們真正恐歸的原因是,怕面對父母那張滿含期待的面孔時無顏以對的尷尬。

其實我們本應該也可以孝敬父母了,不管錢掙得多與少。可是,不知不覺中,我們莫名其妙地就被房子壓在了背上,變成了揹着重重的殼的蝸牛,只能慢慢地在地上爬行,人生的速度因此而受牽絆,人生的理想因此而無暇顧及。這同時也造就了大批晚婚晚育的80後“好公民”。

整個社會都將我們向前推。我們“被向錢看”,我們“被物質”。因爲時下流行的價值觀都不約而同地跟money扯上了關係。大到國家追求“GDP”,各地方政府以money論功,中到商界人士之所以精英,娛樂圈之所以明星,這都是money的魅力使然。小到我們80後,成不成功,不是嘴說了算,而是money說了算。

不管是被“機器”運轉得錚亮發光的“零件”,還是生鏽、發黴的“零件”,在畸高的房價面前,都要拜倒在miss money的石榴裙下。真可謂,房價面前,人人平等。正是這吞錢無底洞的房子,也催生出了“啃老族”。而而立之年,等着結婚生子的80後,不管是無奈還是無能,都是此族中迫切要啃的,也是啃得最狠的。同樣網傳江蘇欲出臺法令,禁止年輕人“啃老”。法律的觸角居然伸到家庭領域,其不贊成“啃老”的初衷沒錯,但法律貿然逾越公權而插手到私德領域,實爲不智之舉。這無異於,不給人喝水,還嫌人渴。“啃老”現象的出現,到底是誰之過?

然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特別草根的80後,沒有父輩積攢起來的人脈和財力,無所依託,只能自個兒勒緊褲腰帶,一人打拼。他們不但沒想着啃老,而且還一直爲這麼多年自己寒窗苦讀,父母的心血和期待,以及回報沒法成正比,從而無法“反哺”父母而深感歉疚。

總之,這也許是80後的錯,也許是恰逢的這個時代的錯,抑或二者都有錯。尷尬的現實,造就了尷尬的80後。然而,這種尷尬在歷史上不是承前的,它具有“開創性”。只是,但願這種尷尬不要啓後的時間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