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7的加法教學反思8篇 "從七的加法教學中獲得的反思:探討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其他文案 閱讀(6.45K)

本文反思了教學中的一種常見的加法教學方法——7的加法教學。通過歸納7的加法表、分析7的加數特點以及學生常犯的錯誤,本文提出了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

7的加法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7的加法結合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所以我設計的導入是複習式的導入,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明白數學是服務於生活的,加法的交換律不是爲了交換而交換,而是爲了簡算,二是讓學生回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爲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進一步明確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猜測、舉例、印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運算律、領悟加法交換律在計算中的重要性。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學生課上進行的是不完全歸納的方法,但是他們體會的是一種數學方法的滲透。

練習題的設計是在學生歸納總結出了交換律的基礎上,解決學生疑問“學習這些運算律有什麼作用呢”而設計的。通過通過猜測、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敢於嘗試的良好習慣。

拓展創新問題的設計,我認爲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藉助知識延伸學習新知識,同時還爲學生提供了猜想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途徑,爲下一次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節課當中仍然很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有待於今後在工作中再細心琢磨,用心經營,以待能夠更好地詮釋教材,實現課堂學習的最優化

7的加法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加法結合律這部分內容是在加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繼加法交換律之後的加法第二個運算定律,學好加法結合律,對於加法的簡便運算,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程度很有幫助。運算定律是運算體系中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是運算的基本性質。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反映加法運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們沒有明確的概念,只知道這樣算起來簡便,特別是對於加法的可交換性、可結合性,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節課知識的認知基礎。

對於國小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爲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本節課,我依據“引導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理念設計並實施教學,縱觀本節課,我認爲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複習舊知時設計了對口令的遊戲不但複習了加法交換率的意義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礎上,我提出繼續跟隨李叔叔騎自行車旅行,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幫助李叔叔解決問題,學習數學知識。

課堂上把學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爲學生創設了思考、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交流等方式輕鬆愉快的展開了“加法結合律”的推理和驗證,在教學中我力求把知識學活了,爲學生構建了發表見解的空間,這個環節中我採取的是小組內交流的方法,轉變枯燥的計算爲口語數學,在小組內說說你想怎樣進行計算,這既是對加法結合律的應用,又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的探究過程,同時在學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和優點。在水到渠成之際我直接點題,這就是加法的結合律。接着讓學生嘗試用字母,符號來表示加法結合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實現了新課改理念中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最後適當的貫穿了運算定律的好處,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題就點名了要點——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整個課堂寬鬆,學生學起來輕鬆愉悅。

(1)在學生用符號表示加法結合律時,有的學生表達的不夠清晰,這時我只考慮到時間的問題,沒有做過多的強調。

(2)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自我感覺還不夠豐富,缺少創新的激勵性評價。

(3)在最後反饋測評過程中時間過於倉促,易錯的地方強調不夠。(第3題可以刪掉,節省的時間用來強調易錯地方)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的歷練,讓我對數學教學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和鑽研對數學教學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創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高效課堂。

第3篇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是6、7的加法,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繫。

課一開始我利用小火車遊戲進行6和7的分合的練習。安排這樣的複習,是想讓舊知識成爲了新內容學習的紮實基礎。

例題以學生的植樹勞動爲題材,並首次用文字呈現“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蔔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例題的教學我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自己提出問題,並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但由於我之前沒有進行相關的訓練,這裏學生說的並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問應該怎樣提,我想這也是與我問題的設計有關,在今後的學習中還需要加強訓練。

“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繫,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等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課內容是教學《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計算學習課,但實際我覺得重點是一堂算理的認識課,口算固然是低年級數學中的重頭戲,但對於得數是6、7的加法,由於學生在幼兒園與平時的生活中,對於這些算式已有所接觸,在計算方面暫時不是難點。因此,課堂上我着重引導學生用三句話表達圖意,但事實上,不少學生“能說”,但並不“善說”,要表達清楚題目的意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還需要我們逐步訓練,循序漸近。

第4篇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方法的學習。本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寫和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圍繞讓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開展,緊緊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圖裏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這樣的思路,有條理有步驟的來解決問題。特別針對解答後的檢查設計了同桌討論要提醒同學解答時注意什麼和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爲將來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時拓展,樹立創新意識。本節最後的練習,課件出示了三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角度觀察,寫出不同的算式來解答同一個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初步具有了創新意識。

本節中的不足,是教師的引導還不能做到準確高效,提問沒能達到精準,致使學生不能清楚明白提問的意思,教師語言有待精煉,能用簡潔的語句清楚的表達出要求和問題。

第5篇

本課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都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體現以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爲主線,爲學生創設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探索,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評價中共同提高。

一、 變書本數學爲生活數學

源於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從生活情景入手,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存在,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產生求知慾的根本原因,這裏讓學生融入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比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如:本課中教師綜觀全課都創設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課始的植樹情景,根據植樹情景來提出數學問題,並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試一試中的媽媽買菜椒的情景來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2道算式。通過學生自己來擺圓片來算一算說一說;幫助小青蛙跳水的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鞏固新知;小動物說一說對一對的`趣味遊戲,熟練了一得數對2道算式。給勤勞的小蜜蜂分一分遊戲,讓學生能有序地說出了得數是6、7的所有算式。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而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

如:通過學生自己來擺圓片來算一算、說一說,交流說說是怎樣算的?每組算式的得數相同嗎?拿出6個圓片,你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請你說說。給勤勞的小蜜蜂分一分遊戲,讓學生自己探索怎樣才能把6、7只蜜蜂有趣的分成兩份,並寫出相應的算式。

皮亞傑認爲:“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到發展。”手是腦的老師,腦過百變,不如手做一邊。讓學生通過操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計算,在動手的過程中發現算式中的規律,對好動的學生來說是他們喜愛的方式。學生通過操作對今天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了鞏固,有序地整理,培養了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給老師解疑這一形式能夠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好抓住了一年級學生的向師性強的特點。

如:在“探索1+5和5+1”時老師問:“怎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算式?兩個不同的算式爲什麼得數一樣呢?老師有點不明白了,你能解釋解釋嗎?小組討論。”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這一疑問上來了,這樣既學會了兩道得數等於6的加法,又體會到了兩道題之間的聯繫。在這一環節中,有師生的互動,也有全班學生的集體交流互動。這樣,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學生仔細聽講、正確表達的、質疑問難、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第6篇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孩子都很喜歡小動物,我正是抓住了這個用小動物吸引了孩子。

2、直觀的操作,不是讓學生憑空想象知識,而是在動手,動腦的基礎上,感悟知識。

3、通過充滿童趣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在玩中學。

二、從動手到動口、動腦。是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考慮到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在教學中始終遵循這一原則,說動交融,在動說實踐中促說,進而自然流暢的實現抽象算理的明晰,比如,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理解算理時提供了素材——小棒,孩子們在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過程中,與同桌同學的交流中,對湊十的意義,有了更加明確的理解,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學生總結完算法後,教師藉機質疑7爲什麼分成2和5,而不分成1和6或3和4呢?問題一提出在孩子們得心裏馬上有了漣漪,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重視起這個問題來,也會用心去想這個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湊十法的理解。

四、在具體的情境中,鍛鍊孩子的發散思維,培養孩子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

最後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中都有誰?”讓學生有了大致的印象,然後再讓孩子們與同桌小朋友手拉手找數學問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開動腦筋,想成爲那個想找出問題的一分子。

第7篇

根據《標準》的要求,應該把培養計算能力作爲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計算能力要從一年級做起。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學生應練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種,教材中呈現了多種計算方法,如:“點數”和“接着數”等,學生在學習10以內計算時已經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時間專門進行教學,而“湊十法”是計算進位加法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具有規律性強、易於理解和過程簡捷等特點。並且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正確和迅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本節課的內容是在9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對各種算法如“點數”“接着數”“湊十法”都已經有了比較,本節課主要是要求學生能用“湊十法”進行計算。

本課是學生對“湊十法”已有一定基礎上來學習8加幾,7加幾及6加幾。在設計本課時教學過程時,我是按照“創設情境導入——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8加幾的計算方法——探索7、6加幾的計算方法——鞏固7、6加幾的計算方法——綜合練習”的過程來設計的。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過程,因爲學生有了9加幾的鋪墊,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已經能基本藉助手中的學具進行湊十的計算,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明白爲什麼要湊十,怎樣去湊十,這樣在學習7、6加幾時我就放手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嘗試,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的過程,體會到如何去學習,很好地進行了數學思想的啓發,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操作,得出計算的方法,無論是算法還是算理都比較清楚明瞭,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第8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的。上課開始,我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後鼓勵學生擺脫學具,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題目和7、6加幾的一些題目。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或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後藉助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並通過交流,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從而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後是脫離實物,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分層地逐步抽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是如何“湊十”。如果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優等生是沒問題的,後進生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湊成十。於是我通過在黑板上一步步板書,從而讓他們非常直觀地看出“湊十”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