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7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 7的加法教學:探究孩子學習的難點與突破點

其他文案 閱讀(1.64W)

本文從七年級加法教學角度出發,探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常見錯誤及解決方案。通過分析知識點掌握情況、思維方式轉變以及激發興趣等方面,提供了實用的教學方法,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數學知識。

7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 7的加法教學:探究孩子學習的難點與突破點

第1篇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教學,改變了原由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交流、質疑親歷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個數學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樣化。 課堂中我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真實的情境再現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新課標理念。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聯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並在交流中內化計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時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爲簡便的計算方法。 在動腦筋猜一猜+=43,有多少種答案,你能有序地寫出來嗎?學生喜歡猜一猜的活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可是由於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的激發。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並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學習情況,及時捕捉信息,使教與學真正容爲一體。

7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 7的加法教學:探究孩子學習的難點與突破點 第2張

第2篇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得數是5以內的加減法,對於加法的含義頁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本課的開始,請同學有序的說一說6、7的分與合,幫助學生回憶起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橋樑。

隨後與學生談話,讓學生想一想,得數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個多呢?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讓學生邊擺小棒,邊寫加法算式,看看能夠寫出幾個。再集體交流。學生在操作小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教學例題。讓學生說一說圖意,並提出問題。再請一位同學列式解答,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裏的每一個數字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又爲什麼用加法來進行計算。要求學生看着圖,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觀察2道算式的異同點。學生還不能一下子表述出來,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夠將所想表達清楚。

教學試一試。教學本環節的時候,讓學生看着情境圖,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讓學生回答,得數是幾,並提問:3+4=7表示什麼意思?追問:那麼4+3=?從一道算式的得數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數。

習題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題。先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解答,再集體交流覈對答案。再讓學生觀察這3組算式,說一說有什麼發現。

反思:利用擺小棒的方式,讓學生找一找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並在動手操作中發現算式中的規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在尋找想想做做第四題的規律的過程中,學生很難表達到位,花費時間較多,導致後面做練習的時間有點緊張。

第3篇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和學習了6、7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繫。

在教學時,想通過例題讓學生學習、感受“一圖兩式”,並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教學中通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動嘴,注意力更集中。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過6、7的分與合遷移過來,也要體現出有次序。想直接通過大問題的提出,充分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交給了學生。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用做遊戲的髮式進行練習,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合作學習,又能再次激發學習興趣。

練習設計具有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在現實的情境、趣味的遊戲、開放的活動和務實的作業中綜合練習,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有趣、有用和挑戰性,讓學生再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聽童話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乏味的練習之後出現“青蛙練習跳傘”這樣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頓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被激發。

第4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難點是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使學生初步理解圖意,通過複習舊知引出新課,學生不會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題圖上稍做改變,出示括線和問號,也就是這節課學生要重點學習,而且難於理解的知識。爲什麼這麼做呢?就是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現不同,主動思考括線和問號的作用。在理解括線的含義時,教者不僅要求學生記住括線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還引導學生看圖具體說出括線表示把哪兩部分合起來,學生如果能夠用語言表述清楚,就說明學生真的理解了括線的含義。問號的出現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學生注意問號的位置,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號爲什麼要在括線的下面,問號在括線的下面表示什麼。在學習新知這個環節,教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在學生理解了括線和問號的含義之後,編題列式計算也就解決了。在學生列式後,我又追問學生每一個數字表示什麼,檢驗加深學生對算式,對圖意的理解。在新授環節的最後,又讓學生思考主題圖爲什麼用加法計算,檢驗學生對括線和問號的理解情況。整個新授過程設計比較嚴謹,有一定的層次,學生理解比較清楚。

本節課教者能夠抓住重難點進行教學,語言表較簡練。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到位,總感覺把握不好“火候”。學生說得不好,說得不準要及時給以指導、糾正,尤其是對於學困生,要捨得時間,對於學困生不僅要指導,還要盯住他掌握知識,指導後要讓他重複正確的。今後在備課時應注意多考慮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預想多種可能,做足準備工作。當然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積累教學經驗。

第5篇

昨天上午我在一年級四班上了一節7加幾的課,通過課前認真備課,到課堂上自己的表現,我有很多的想法,爲了能把自己的課上的更加的有特色,把自己的課反思如下。

1、小組交流要求明確。再讓學生拿出前置學習單進行交流時,我害怕出現學生不知所措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在小組交流之前就先把要求說的很明確。讓每個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時都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

2、小組交流的時間。墨老師和褚老師的課在進行小組交流時時間都在10分鐘以上。我就想我們的內容很簡單,我們在交流時也不能1、2分鐘就結束吧,所以在上課時楊巖紅老師的小組交流用了7 、8分鐘,王雯冰老師用了14分鐘,我用了大約5分鐘。因爲交流的時間很長所以我的課沒有來得及處理練習題。

3、全班交流,學生彙報時,孩子們都說的很好,所以有很多的方法我們沒有再次在課堂上提到。孩子們在全班交流時說到的方法有1、數一數,2,畫一畫,3、湊十法,因爲在學習9加幾,8加幾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分一分分小棒作爲一個重點的`方法進行了學習,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們沒有再次出現操作的分一分。其實我們還可以用上圈一圈這個方法,這是我在授課時的一個疏忽的地方。這說明我太注重結果,沒有去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

通過這次上課我對數學組探究的1+4+1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因爲在平時的教學中自己雖然有小組的合作、交流,但是大部分是流於形式的東西多一些。通過集體備課、磨課、學習別的年級的課我有了很多的想法,也對教學模式的變革有了重新的認識,教學模式的變革真的勢在必行。

第6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設計了《7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7加幾”的方法,加深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題情境後讓學生收集信息並提出問題,接着想辦法列出算式。然後又通過討論、圈圖讓學生自己發現把7“湊成十”的方法,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爲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9加幾、8加幾的進位加法,湊十法的知識結構已經建構,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觀察收集數學信息、交流討論如何“湊十”、 動手操作,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圈一圈,看如何“湊十”,通過操作,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思考中尋找規律方法,實現了把7“湊十”的知識再創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這節課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反饋不夠及時,忽視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需進一步培養。

第7篇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是使學生經歷探索8、7加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力目標是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目標是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重點是能正確計算8、7加幾,難點能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計算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用“湊十法”教學9加幾的基礎上同時教學8、7加幾,由於計算時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上節課要稍多一點。例題呈現了裝在兩個盒子裏的小號,每個盒子都有10個空格,其中一個盒子裝了8把,另一個盒子裝了7把,要求計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號。這個地方我要求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過程。教材上呈現了這樣一句話:“先用小棒擺一擺,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如果直接對學生這樣說,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不知道怎麼去操作的.。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接收胡老師建議,在讓學生擺小棒的時候將要求改動了一下:“用小棒先擺7根,再擺8根,然後挪一挪,算出結果。”這樣就降低難度,在課堂上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擺出課本上的第一種擺法,對於第二種擺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夠擺出來。接着我讓兩名學生到前面來擺一擺,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板書8加7的思考過程,最後我指名幾個學生看着算式說一說8加7的思考過程。

“試一試”讓學生嘗試計算7+9,學生除了可以用把7湊成10或者把9湊成10的計算方法外,還可以由前面學過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題讓學生通過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鞏固和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的思考方法,第4題通過同一組題的比較,讓學生掌握用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學過的計算進行新的計算。第3和第5兩題採用不同形式的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增強運算技能。

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取了聽課老師的意見,自己也認真地進行了反思。這節課最大的問題還是我自己說得太多,學生課上講得太少了。其實這個問題我的指導老師一直都跟我講,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課的時候就忘記。在以後的教學我要把這一點當作一個任務,每一次備課每一次上課都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