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愛樂之城》觀後感5篇 《愛樂之城》:藝術之城喚醒心靈

其他文案 閱讀(1.03W)

《愛樂之城》是一部由達米恩·查赫爾執導的音樂愛情片。影片通過講述一個追逐夢想的爵士樂人和一名夢想成爲演員的女子的故事,展現了音樂與愛情的交匯與碰撞。影片以其精湛的音樂表演、細膩的情感描寫和令人心動的劇情,贏得了廣大觀衆的喜愛與讚譽。

《愛樂之城》觀後感5篇 《愛樂之城》:藝術之城喚醒心靈

第1篇

?愛樂之城》講述的是一對患難情侶在爲自己的夢想奮鬥過程中偏離初心,但最終都完成了夢想蛻變,卻彼此走散的故事。起初,我只看了影片的前五分鐘,覺得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後來得知它竟斬獲了8項國際大獎,好奇心驅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看完後的第一感覺是:好勵志!

男主角酷愛爵士樂,但是,爵士樂在那個城鎮卻沒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哪兒的人門並不喜歡爵士樂,但男主卻堅持追求自己所愛,儘管他生活困難,儘管他被一個又一個的酒吧老闆拒絕,儘管他被現實無情的打擊,但他從未失去希望,從未放棄夢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與女主交往一段時間後,男主簽約了一支樂隊,在那裏,她彈奏的不再是他一直鍾愛的爵士樂。再加入這隻樂隊後,男主越來越忙,雖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錢也賺的不少,但是男主漸漸丟掉了他的夢想,迷失在這座愛樂之城中了。我不禁大驚,生活那麼多的磨難都沒有打垮他,那究竟是什麼讓他向現實妥協呢?是對女主的愛?是爲了兩個人的生計?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一個滿懷夢想的人卻放棄了夢想的權力,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能在心底慢慢祈禱,希望他能重新拾起夢想。

女主角米婭是個編劇兼演員,雖然他有很高的表演與寫作的天賦,但由於背景一般,始終沒有機會成功參演。但米婭有着比男主更執着的追求,她從始而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她不斷的投稿、投簡歷,雖然沒有迴應,但她並沒有灰心。終於,在男主的鼓勵與幫助下,她成爲了有名的演員。

最終兩個人的事業都很有起色,但兩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到了盡頭。

在影片的結尾,米雅領着她的丈夫無意間進了男主開的俱樂部(這一直是男主的夢想),在兩人目光對視間,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電影對往事做了假設,假設米婭與男主一路走來從未分開,甚至還有了孩子。但其實,錯過的東西再怎麼追也只能是枉然。錯過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從中學習。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追夢路上必然會荊棘不斷,我們在斬斷荊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嚮往的遠方,因爲你一旦忘記了自己嚮往的東西,你便失去了破荊斬棘的勇氣與動力,否則,你的心靈就會迷失,也許你將永遠被困在一座城中。

當然,本片最大的亮點是男女主角對夢想的堅守與付出,我以爲,每個人至少要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持。夢想是現實最大的動力,有了夢想,我們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氣。而你,你會爲你的夢想付出一切嗎?

《愛樂之城》觀後感5篇 《愛樂之城》:藝術之城喚醒心靈 第2張

第2篇

飯後徘徊在棕樹街的晏架街遊樂場邊上,足球場上空無一人,旁邊的籃球場卻熱鬧非凡,傳來籃球摩擦綠色地面的吱吱聲響。

想起來香港也第六年了,時日如飛。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儼然已經不是同一個人。對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發糾結和複雜——

我對香港的感情,自然和電影脫不了關係。老師篤定地說,我拍的東西比香港人還要「香港」。我卻充滿著懷疑,究竟我愛的是電影中的「香港」,還是我生活著的這個城市?何況,我還愛現在電影中的香港嗎?

雨傘之後,對香港的感覺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經常性的,會深深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人。不敢也不想公開評述一些事件,因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確,也討厭無謂的謾罵爭執,非黑即白的標籤。感覺很容易就被人說我其實是個「外來者」,那標籤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擡不起頭的孱弱。我從小嚮往著都市,從縣城中跑出來,流浪了十幾年,那份原罪沒有消逝,反倒變得強烈——我究竟屬於哪裏?

想起自己對於故鄉,也總有牽扯不斷的思緒。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經常回家的人,對爸媽的牽掛,也好像比其他朋友來得強烈。好多人在外打拼,過年也無暇回去,但每年過年,雷打不動我卻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擾不了。

那時的我如此強烈的要離開故鄉,而離開後,我卻一直放不下故鄉。想起賈樟柯說:離開故鄉,才開始擁有了它——那句話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熱切地希望有一個「家」,有一片土地,有一個人,能讓我依戀與牽掛。「電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卻無比希冀著「家」這個踏實、安全的地方。

未來的那個「家」會在香港嗎?也許心裡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電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卻只有一個。銅鑼灣書店的李波被逮捕後,香港不安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自己卻只有一份無力感。

這一年在香港,無論大環境、創作還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難題,但我還沒有放棄。

我相信的是,我還能繼續往前走,我也還有愛與等待的能力。

第3篇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於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爲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

就像斯通本身並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製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於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爲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後那次面試中打動製作人(因爲製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爲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爲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於噱頭,迴歸音樂本身。

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後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爲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後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於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裏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於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後斯通自導自演舞臺劇,背後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臺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於“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於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並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

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後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盪”,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借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後,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着感傷,但最後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爲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並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霑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恆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後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第4篇

?愛樂之城》首日收7000萬左右,加上點映票房累計八千多萬,可以算是在內地上映的歌舞片最高票房了。之前,周杰倫的《天台愛情》(2013)和杜琪峯的《華麗上班族》(2015)已經算賣得不錯,票房也才分別隻有1.2億和4700萬。

?愛樂之城》大熱一方面是因爲它在威尼斯、多倫多,以及接下來的頒獎季持續升溫,拿下了最佳女演員、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等各種大獎,並獲奧斯卡14項提名,受到國內媒體和觀衆的極大關注。另一方面,它是情人節檔觀衆最愛的類型——愛情片,還有歌舞元素,輕鬆、好看,加上口碑又好(豆瓣評分8.7),基本成了情人節觀影的不二之選。

第5篇

最近上映的好萊塢新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情節再老套,換一種方式表達,抓住細節,依然可以成爲經典,《歡樂好聲音》如此,《愛樂之城》更是如此。

劇情很簡單,兩個生活在洛杉磯的文藝青年,相遇了,相戀了,最後卻因爲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分手了。五年後偶遇,他們都變成當初想要成爲的樣子,最終以相視一笑泯恩仇結束了這段意外邂逅。

電影的最後一幕,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內心的渴望,讓多少人達到了情緒高潮,他們想起了那個曾經放棄的人,那段曾經錯過的感情,拍着大腿恍然大悟:我得到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也有人認爲電影的結局兩人的相遇太刻意,我卻認爲導演處理得很完美。兩人在分手時並沒有半點爲了現實放棄愛情的感覺,相反,當時兩人的感情是溫柔且剋制的,互相都對對方充滿了美好的祝福,就是兩人堅定信念,爲了理想各自前行,簡直積極向上。最後兩人都完成各自理想,在自己的世界裏活得自我又體面,這就是happy ending不能更圓滿了。

導演其實已經非常溫柔了,如果結局是女主功成名就,男主窮困潦倒,再見物是人非,那纔是真的狗血加虐心了。所以大家就別糾結前任不前任、愛不愛、放棄不放棄了,兩人的夢想都已實現,已經很完美了。

看電影是一件個性的事,這一點在《愛樂之城》上表露無遺。朋友圈裏的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觀後感”,不少人還是抓住了電影中除了愛情之外的重點“追夢”,陳思誠看完在發朋友圈說“忘記多久沒在電影院看得泣不成聲了”。他因兩位主角追求夢想的劇情而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