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有關弟子規的心得體會7篇 領悟弟子規:修身齊家必須的準則

其他文案 閱讀(2.61W)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家庭教育經典,它傳承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精華,在現今社會仍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學習《弟子規》,可以培養兒童的基本禮儀、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道德品質,使其成爲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本文將分享編輯對於《弟子規》的一些心得體會。

有關弟子規的心得體會7篇 領悟弟子規:修身齊家必須的準則

第1篇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爲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啓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該虛心、順從地接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非常貪玩,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說。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說髒話,既不文明也不禮貌,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說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爲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國小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爲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有關弟子規的心得體會7篇 領悟弟子規:修身齊家必須的準則 第2張

第2篇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比如總序就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還有泛愛衆、則學文!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爲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爲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爲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爲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爲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衆、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第3篇

在我所帶班級還是一、二年級時,我就帶領孩子們開始誦讀中華傳統文化《三字經》,在教孩子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禮儀和道德。進入四年級,我又帶孩子們共同學習誦讀《弟子規》。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們師生共同學習背誦《弟子規》,現在,學生已經完全能夠背誦《弟子規》中的任何一項內容,孩子們還在家長會上或其他活動中,展示朗誦,贏得家長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好評,經典誦讀成了我們班的特色。

以前,我校的早讀時間只有10分鐘,現在,因爲學校施工,我校的早讀時間改爲25分鐘,時間太長,容易使學生出現倦怠,我將早讀時間分爲兩部分,首先是經典誦讀15分鐘,剩餘十分鐘爲常規讀書時間。這樣,既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又充分利用時間,拓寬了學習內容。

?弟子規》共八項內容,上半學期進行五項,下半學期是三項,每天由學習委員將學習內容抄寫在黑板一側的“讀書園地”裏,一週換兩次,每次寫八句,每天中午同桌互查,週五組長檢查於,老師抽查背誦。

對於經典誦讀,不僅要讓學生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大致瞭解內容,理解了更能促進學生背誦。於是,每天在15分鐘內,我要引導學生一起讀,一起理解,有時,還要講個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有時,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指導大家理解。有時觀看《弟子規》誦讀朗讀或者視頻講座,讓學生跟着多媒體一起來學習,開闊眼界,獲得新知。通過多種形式的講座,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誦讀內容的理解。

爲了加強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和理解,我會不定期地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寫讀後感、摘抄《弟子規》及譯文、講故事、背誦比賽、表演等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讀書興趣、促進了經典誦讀的順利進行和開展。

自從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成效顯著,實現了學生精神面貌大轉變,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和優化,使生生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教室牆文化、學習園地都張貼《弟子規》相關內容,清晨,校園裏,《弟子規》書聲朗朗,氛圍濃厚。仁愛、誠信、知禮入心田,師生精神面貌有新變化,文明禮儀滿校園。同事、師生相見笑臉相迎,人人文明、守時、守信、關愛、奉獻進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學習禮、愛、孝、謹、信等方面的內容,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讀《弟子規》內容,看《弟子規》經典教育小故事,聽感恩主題歌曲,分享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和感想活動,把《弟子規》教育列入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達到了師生人人重視《弟子規》,人人背誦《弟子規》,人人踐行《弟子規》的目的,有力地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進一步美化。

促進了“比學習、比進步”良好學風的形成。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也明確了“親所好,力爲具”的道理。學生能努力學習,制訂好學習計劃,掌握適合自己方法。在《弟子規》的潛移默化,師生的相互感染下,學生不恥下問、不懂就問、相互學習、勤奮上進的學習風氣正以勃勃生機的風貌洋溢着校園。

生生關係更加和諧。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學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同學關係。。

師生關係更加和諧。推進《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踐行《弟子規》的內涵,從言、行、舉止、態度等方面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愛、寬容、理解、信任、鼓勵、進取作爲師生共同的行爲準則,形成師愛生、生敬師、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教師的愛更溫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學化,師生的配合更默契,幫教更到位,溝通更融洽,師生關係更和諧,教育更有成效。

經典誦讀活動促進了每位老師和同學的工作、學習、態度、成長,我們何樂而不爲呢?我們還要將禮儀教育、經典誦讀活動進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第4篇

女兒的學校最近開展了一項特色教育----親子共讀《弟子規》。當時心裏很奇怪,一般都學《三字經》怎麼突然鑽出一本《弟子規》。上網查閱了一下,發現自已這麼多年真是自以爲讀書破萬卷,結果纔是只井底之蛙,這麼優秀的精神財富我居然從來沒有聽說過。

瞭解之下才知道《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本來是古代中國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但是在目前的現代社會裏,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必須要學習和遵循的。雖然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這個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是非常恰當的。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在我沒讀《弟子規》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爲我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得很好,直到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才明白了什麼是正人君子的品行。發現了我在生活中的不足之處,特別和女兒一起閱讀後,我更加發現這本書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規範,也是我在生活中的指南針,讓我和女兒從內心的明白孝,並努力的做到孝。而且天天一起閱讀,互相找出缺點後,我覺得我們之間更親密了。

書裏還告訴着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和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如果你只想着矛盾發生後怎樣去正確的處理,那麼我想法就是錯誤的。《弟子規》中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一句具體給我們指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倘若你把身外的錢財物看輕點,少計較,朋友之間、家人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再多不必要的衝突怨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就業困難,面臨金融危機,失業率高,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夫妻之間相懷疑。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和發揚咱們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構建和諧社會,開拓中華未來肯定是指日可待的。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盡到我們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大力弘揚《弟子規》吧!

第5篇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裏,我很內疚,因爲我在三年級時(現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後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願,或想辦法脫身,甚至哭過。可是媽媽緊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後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爲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麼情願聽寫,分數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麼時候自願就什麼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入則孝後,聯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第6篇

從今年開始,我們學校全體師生共讀經典《弟子規》,上下齊心,共同品讀,共同欣賞,共同學習。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做人的一些規範和道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忙,一個心加一個亡字。心亡爲忙。我們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說得極明白了。當我們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時,會說“用心去做”。當我們已經心不在焉之時,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中國人講用“心”,西方人講用“腦”。“心”幾乎可以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感知事物、判斷事物的出發點,如同一臺照相機的鏡頭,鏡頭如果受損了,就不可能真實地反映任何事物。

所謂欲速則不達。從前,有一位農夫挑着一擔橘子進城趕集。太陽已經偏西,農夫必須在城門關閉之前趕到,否則便會白忙活一場。農夫焦急的跑着,正巧前面來了一位過路人,農夫立馬停住了腳步,氣喘喘吁吁地問道:“大哥,我是否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城裏?”可這位過路人卻說:“你慢慢地走還來得及。”農夫一聽,十分氣憤,扭頭就走,心想,那照你這麼說,慢走可以到達,那快走就不行了嗎?不以爲然的農夫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結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散了一地,農夫只好一個一個地撿了起來。這時,天色已晚,當農夫到城門時,城門早就關閉了。可想而知,這位農夫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忘記這一句話。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到最後變得幾乎完全沒有頭緒,導致錯誤百出。

誠然,“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心裏都要先有一個計劃,循序漸進,最後纔有可能成功做好這件事。什麼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瞭,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緊張的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願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爲人父母的在家裏也應該教導自己的子女,可以從簡單的學習和勞動中去磨練孩子的心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擦桌子,教他們怎麼擦,從哪裏擦起,擺碗筷怎麼擺。飯後,教他們怎麼收拾;收拾完以後,要教導他們如何洗碗。像這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剝奪了;也不要因爲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驗;沒有經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且不說做家務,我們單看孩子做功課,有許多孩子因爲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就匆匆忙忙的臨時抱佛腳,結果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績的。正因爲“事勿忙,忙多錯”忙亂中就容易出錯。所以,我們不要凡事都顯得匆匆忙忙,而是要有計劃的進行,循序漸進,最終一定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就是勝利。但凡經歷過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對這句話都會有更深刻的領悟,正因爲失敗後的堅持,因爲懂得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並接受別人有益的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再經過自己冷靜思考,所以他們最終克服了困難,獲得成功。

心態決定命運。無論是工作或者學習,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積極樂觀的心態。我想,每個人往往都會想要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或者乾脆抱着僥倖心理等待事情的轉機。也正因爲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心態,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爲此,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要有勇於面對困難,努力戰勝困難的決心,並且持之以恆,直到成功。

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往往還沒有算就先投降,就說:這道題太難了,我不會,算不出。然後就把題目推到父母那裏,請父母或者哥哥姊姊幫忙。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知道小時侯那樣的行爲是畏懼困難的一種表現,爲此我們開始教導自己的孩子爲人要先把自己懼怕困難的心理去除,要冷靜思考,要有勇氣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最終才能將失敗轉化爲成功。

記得讀書的時候,讀到《中庸》裏頭的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老師便舉例告訴我說: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覆的訓練,自己也一定可以達到,一定也會了。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會做到,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係,我們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

當然,智商比別人更高的聰明人,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態。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被父母送去上才藝班,或者其他培訓班,總之他是上學前就已經學習過了,到後來學校再有同樣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就會認爲自己已經都學會了。這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慢,不懂得謙虛,更不會努力去學習,這種不謙虛的人做事往往就容易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如此,“勿畏難,勿輕略”更是告訴了我們爲人處世的一種心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因爲,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超越自己纔是真正的成功。果能如此,經常向自己挑戰,你的才學就會慢慢的進步,得以提升。

第7篇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現在的自己,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爲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以後應該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爲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鑽研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