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必修二《詩經》教案6篇 《聲律啓蒙 理解經典》:鑽研詩經,樂享傳世之美

其他文案 閱讀(2.65W)

本教案以必修二《詩經》爲主題,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瞭解和理解《詩經》這部經典之作。通過深入分析詩歌文本,引導學生解讀其中的真情實感,把握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通過豐富的詩歌欣賞和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文化修養。

必修二《詩經》教案6篇 《聲律啓蒙 理解經典》:鑽研詩經,樂享傳世之美

第1篇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預習檢查: 瞭解了哪些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爲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爲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爲《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氓》

1、通過本文,瞭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瞭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徵。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1、 導入話題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讓我們走近他們,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傳唱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2、範文朗讀,熟悉生字詞義。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 體無咎言 于嗟鳩兮 無食桑葚 隰則有泮 猶可說也 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 淇水湯湯 漸車帷裳 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無與士耽 實詞 布:一種貨幣,並非註釋裏說的,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匪:讀上聲,並非通假。 將:讀qiāng,願、請,如,《將進酒》。 乘:登上。賄:財物。 說:通“脫”。 漸:讀jiān,濺溼、浸溼。 爽:差錯。 極:標準。 德:心意、情意。 罔:無。 虛詞 以: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前“以”,用;後“以”,拿) 乘彼 垣,以望復關(表承接,無義) 秋以爲期(把) 其:其黃而隕(代落葉)其葉沃若(代桑樹)士貳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語助詞,無義)不思其反(你)之:主謂之間,舒緩語氣,無實義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總角之宴)靜言思之(這件事) 活用 爾卜爾筮(卜、筮均爲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用龜板、蓍草占卦)士貳其行(數詞活用爲動詞,對…不專一) 成語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興夜寐。

3、學生自行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討論。理清全詩層次 提問:這首敘事詩寫了這對男女婚姻過程的哪幾個階段? 明確:戀愛——婚變——決絕。 追問:結婚前後,詩中男女發生了什麼變化?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複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後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着“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詩句) 秋以爲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 士貳其行 至於暴矣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虛僞 熱情、善良、多情 婚後 兇暴、蠻橫 勤勞、剛強、清醒 感情不專、薄情寡義

總結:男女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有時候還體現在性格上,但詩中女子的最後決絕,又使我們看到中國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必修二《詩經》教案6篇 《聲律啓蒙 理解經典》:鑽研詩經,樂享傳世之美 第2張

第2篇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朱,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爲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爲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1)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可採用投影。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乙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爲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1.從內容上來說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裏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裏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3篇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欣賞古代詩歌的初步能力,也養成了學習古代詩歌的一些習慣。這三首詩歌內容不同,風格相近,難度都不太大,學生基本能夠讀懂,只是每首詩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鑑賞的地方。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三首詩歌,感知詩歌大意,然後採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語句,理解詩歌意境,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注意朗讀背誦,積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要求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雎 鳩 窈窕 參差 伊人 雞棲於??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然後說說:這三首詩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1)《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請思考:《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這兩首詩歌中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請思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各起到了什麼作用?

3.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一、 選取後兩首詩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課後練習三的形式,將它改寫爲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注意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指出其中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

首章是全詩的序,爲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其中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讀指導:

這首詩較爲簡單,共兩章,用的是直接陳述的寫法,因此在朗讀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現婦人對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現婦人對丈夫的關心之情,同時,貫穿其中的是一種婦人的淡淡的怨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歸日歸,歲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啓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歸日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糜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日歸日歸,歲亦陽止。王事靡藍,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牲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思考:

1.爲什麼說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複雜心理?

2.請找出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說一說:末章“昔我”四句,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4篇

⑴ 瞭解《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以及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⑵ 通過學習《靜女》和《氓》,進而瞭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瞭解衛、邶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反覆誦讀、吟詠,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形成古詩文的語感。加深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與領悟。

採用誦讀教學法:音讀、意讀、情讀、美讀,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詩歌語感。

一.你對《詩經》的瞭解有多少?(結合註解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一部總集,在它成爲儒家的經典以前,通稱爲“詩”。(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之說有二:一即六種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一即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經”外,再加上失傳的《樂》。)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稱“詩三百”。 這些詩分屬於國風、雅、頌三個部分,這大約是音樂的分類:

“風”指十五國風,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的精華,它和屈原的《離騷》後人經常把它們並稱爲“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後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後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民歌,產生於周王畿;

“頌” 是讚美歌,是祭樂,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頌詩中《周頌》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頌》是前七八世紀之間宋國的作品。《魯頌》是前七世紀魯國的作品。頌多是周天子和諸侯用於宗廟祭祀的舞樂,文字板滯,但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孔子曾經這樣極力讚美《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純正)’”孔子以後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經》當作教本,傳授不絕。《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爲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⑶ 藝術表現手法:(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實例講解)

?詩經》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形式,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直接敘事、刻畫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起頭,即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

賦、比、興都是詩人用以構築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們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一般說來,雖某些詩側重用賦、或比、或興,而多數則是交互運用。就三類詩相對地說,在“風”和“小雅”中用比、興多些,“大雅”和“頌”則多用賦。南宋吳泳曾對《毛詩》註明“興”的詩有過統計,他說:毛氏自《關睢》而下總百十六篇,首系之“興”。“風”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頌”二,注曰“興也”。(據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統計)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這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詩經》善於運用章句的重疊來表達思想感情,使詩歌在音律上和修辭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這種情況在《國風》和《小雅》的部分詩篇中尤爲突出。

?詩經》中佔比重最大的是關於愛情和婚姻問題的詩。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詩經》中表現純真的愛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達方式大多具有質樸、熱烈而大膽的特點。

“三部曲” 的說法源於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劇。現接線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以雌雄二鳥和鳴起興,表達了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

2.“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子衿》)──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3.“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的愁情恰似蒼茫的秋水,蕭瑟的蘆葦。

愛情作爲人類最真摯的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現在我們來學習這首《靜女》,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麼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 題目取自於句首,並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容。

③ 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 爲獲得聲韻上的美感。採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主要內容。

明確:《邶風靜女》是其中一首極富幽默情趣的愛情短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繪了與戀人幽期密約時的有趣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後的不同心情,顯示出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討論,相互交流:這首詩格調輕鬆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就詩歌的具體內容而言,描寫了幾個鏡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動與驚奇?

提示:注意詩中多處運用的細節描寫、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描寫了三個鏡頭,採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爲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源於繪畫。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就是運用含蓄精練的語言描寫人事景物,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聯想的空間,達到言簡意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靜女》很講究“空白”藝術的運用。 詩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節詩表面上只寫了幾個動作,可在具體欣賞詩的時候,卻不能侷限於這個小範圍。要調動想象填補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麼,這三小節就發展成了三幕小短劇。)

第一章:靜女其姝,候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靜女其姝,候我於城隅”,點明瞭約會的地點與人物。(板書:一會:)

與“我”約會的是一位文雅而美麗的姑娘,這從“靜”、“姝”兩字可以看出。約會的地點是“城隅”:城牆上的角樓(一說是城牆邊的角落)。請注意:《詩經》時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牆。但“我”如約趕到的時候,她卻——板書:愛而不見,故意躲藏起來不出現(一說是故意躲藏起來不讓看見)。

問:靜女爲什麼“愛而不見”?“我”的舉動怎樣?(板書:搔首踟躕)反映什麼心情,背後隱含什麼情感?

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躕”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了出來,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板書:——青年之急)這一章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故意逗人的表現,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這兩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後的情景。“靜女”與“我”見面後,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紅色的管簫鮮明有光,“我”非常喜愛,陶醉其中(板書:彤管有煒 說懌女美)。這裏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讚歎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讚歎“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板書:——青年之戀)

接下來這一章繼續描寫兩人見面後的情景。“靜女”又贈給“我”一束從野外放牧的地方採來的茅草,那茅草的確又美麗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麼美麗,而是因爲它是“靜女”贈送的,所以才顯得特別珍貴。(板書:匪汝之爲美 美人之貽——青年之誠)

總結引申——從《詩經》中的許多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的青年男女,在表達愛意之時,是極其含蓄浪漫意蘊的,如有以動物的相依相從表愛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潤芳香表愛情,更有以音響的和諧悅耳表愛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詩經》的首章《關雎》,就是以水鳥和鳴代夫婦諧樂,以荇菜(一種水草)的柔順潤美來比擬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豔喻出嫁好的美貌,如《衛風氓》中,桑葉和鳩來喻婦人,所以纔在此詩中,有女子饋贈彤管,荑草的舉動,這一舉動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纔有男孩的激動和驚喜。也只有這樣的愛的表達,才能顯示愛情的純真!因此,我們在領悟此詩的文詞之美時,還應該領悟本詩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提問:你如何看待小夥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的讚美?在小夥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明確:①這是借物詠人,因人贊物。小夥子對禮物的讚美,實際上是讚美姑娘,表達的是小夥子對姑娘的真摯戀情。②照常理,彤管應比荑草貴重,但在小夥子心中夷草更貴重,這從小夥子的讚美可以看出來。小夥子對彤管只稱贊它外表色澤鮮豔——“彤管有煒”, 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則大加讚歎其“洵美且異”。“洵”即誠然、實在,“異”即特別、異常。顯然他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是另有所感。荑草雖極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親自從野外採來作爲信物給小夥子的,寄託了姑娘的一顆真摯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與表達。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爲小夥子眼中“洵美且異”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傳情,小夥子接受贈物,是對它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樣,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成茂盛的草叢,永遠甜蜜幸福。

?註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②嗣——傳送,給予。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不同點:①角度不同:《邶風靜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寫的。《鄭風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

②情節不同:《邶風靜女》寫青年男女的一次約會。《鄭風子衿》寫少女在城樓上盼望情人。

③基調不同:《邶風靜女》歡樂幽默,充滿情趣。《鄭風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④寫法不同:《邶風靜女》主要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鄭風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同中有異:兩首詩都寫了主人公等待時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別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細節。《邶風靜女》中“搔首踟躕”寫出男子的憨厚,《鄭風子衿》中“挑兮達兮”寫出女子的纏綿。

共同點: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率真,絕不忸怩作態,表現出勞動人民純樸的本色。

②風格樸實、清新。採用重章復唱,在一唱三嘆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盡情地抒發。

人生沒有美好的愛情來支撐,這是最遺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開錯了季節,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護,即使開對了季節,也是要凋謝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想,靜女,作爲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爲蠶娘,他們都是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們這麼大的在校生!祝願同學們擁有生活的詩意!)

八.作業:把《邶風靜女》改寫爲現代民歌。(要求:節奏鮮明,句式整齊。忠於原文,適當想象。語言通俗,平白如話。)

引導:提供餘冠英先生的以詩譯詩的改寫,以其爲模板。餘冠英是詩經研究專家,他的版本堪稱詩經最權威的版本。

水鳥兒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採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裏。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採荇人左採右採。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採菜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鐘鼓喧喧。

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裏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牧場嫩草爲我採,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裏來。

愛情是不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兩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氓》選自《詩經衛風》,是“衛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後,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後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共60句,分爲六章,每章10句。詩的情節線索清楚:女子爲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後來兩人結爲夫妻。婚後,儘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貧苦,日夜操勞,但是,色衰愛弛最後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被丈夫休棄歸家。此詩作于歸途之中。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輕聲跟讀。

?詩經》的句法以四言爲主,四言句在節奏上是一頓二拍。一般又是兩個四言句構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這種句式的優點是節奏感強,讀來琅琅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這首敘事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章寫定婚,第二章寫結婚,第三章寫所得教訓,第四章寫被遺棄,第五章寫受虐待,第六章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採取概括敘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與悔的感情熔融於敘事、議論之中,全詩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體,這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六個章節:戀愛——結婚——追悔——婚變——反省——決絕。

這六個章節是按照“戀愛——婚變——決絕”的思路追敘的。

四、析讀:分析人物形象——重、難點研習過程

當我們逆着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麼,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麼?我們等待着你的講述!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那個人帶着一臉憨笑向“我”走來,在換絲的背後藏着小小的“陰謀”。他愛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這麼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歡他。

定情相送——因爲他的勇敢,因爲他的誠意,少女的心是那樣的容易被感動,我答應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樣的欣喜若狂。他告辭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過淇水,我們是那樣的難捨難分。

約期相別——他再三的請求“我”立即嫁給他,那怎麼可以呢?雖然我們一見鍾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豈能操之過急?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我們秋天結婚吧。

(4)提問:在“約期相別”這一場景中,兩人的性格已現端倪,請大家仔細品味語言後概括一下兩人的性情。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特點,這就預示了兩人今後的悲劇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乘彼垝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詩經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註釋】①蕭:蘆荻,用火燒有香氣,古時用來祭祀。②三秋:這裏指三季。)寫絕了熱戀中男女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於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孃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着女兒的幸福。姑娘帶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於一種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於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後長期過着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6)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麼樣的選擇?

明確:女主人公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麼樣的寫法?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

明確: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卻是這樣的結局,作者主要採用了對比的手法。

(6)對比在文中其他章節還多次運用,現在我們來找一找,體會其表達效果。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加強了情感表達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在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爲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後,“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爲人妻,卻遭遺棄,既後悔又令人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②“氓”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心願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後,判若兩人。③“我”與“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鮮明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麼樣的形象特點?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並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麼,是如何表達的呢?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於“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國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1.探究:穿過千年的時空,跨過千年的《詩經》,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爲“氓”是個什麼樣的人?(提示:從兩個方面總結悲劇根源——個人原因――喜新厭舊;社會原因――男女不平等。)

從詩的內容看,乃是這女子私定終身而又所託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嚮往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致於無視禮教的束縛,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埋下悲劇,進而男子變心,其命運更加悲慘,又在不合理的夫權制度下,被棄而赴告無門,正是構成這一無辜女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附:癡情——“乘彼詭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詩中女主人公在氓離開後總是牽掛着他,多情的她總是獨自登上破舊的城垣眺望復關尋找氓的身影。當她看見了心上人時就會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見心上人則會傷心流淚。癡心的她總是因爲氓而高興又因爲氓而傷心,眺望復關,等待的是氓的迎娶,從來沒有改變。

勤勞——“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爲妻,多年來所有的家庭勞作一身擔負無餘,甚至在氓變心後打罵她她仍起早睡晚,沒有一天不是這樣。勤勞的女人公實在讓我們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靜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輕時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於愛情否則就很難從中解脫。這種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領悟得到,女主人公與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樣,她擁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個有智慧的女子,這也體現在其與氓婚變後,她並沒有呆坐等死,而是“靜言思之”,思考現在自己的處境並做出決定。我們能不說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子嗎?

堅強——在“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變後依舊勤於家務,堅強的過着自己的生活,沒有輕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沒有因變而終日以淚洗臉,而且她堅強的面對自己的處境,勇敢果斷的做出分手的決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現。

從相戀到相離,從癡情到怨情,這便是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無奈的改變!】

2.研討: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⑴“士”之變心說。“不見覆關”,“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由此可見一斑。

⑵社會道德說。“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這是當時的社會風俗、人們的愛情觀所造成的。

⑶社會制度說。“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到“言既遂矣,至於暴矣”,由貧富的變化引發婚姻危機,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築在經濟之上。

⑷年老色衰說。“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變心。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爲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讀詩,就像是“泡茶”的過程。希望大家能通過練習成爲“茶道”高手。

第5篇

2、培養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過誦讀,激發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化素養。

1、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出詩歌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感受詩歌表現的情感。

難點:通過分析《靜女》中賦、比、興的用法,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1、朗讀詩歌,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思考課後練習。

2、查詢有關《詩經》的知識,如作者、作品、評價性的文章。

3、查找有關表達愛情和思家之情的詩歌、故事、樂曲。

以上三個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個人查詢、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在流行歌當中現在愛情大多是通過歌唱出來的,如“愛你沒商量”、“死了都要愛”等等。同樣是愛情,在不同的時代就有着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表達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來表達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關於愛情的古老詩歌,就是選自《詩經》的《靜女》。

同學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很多的詩歌,而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實,我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接觸了《詩經》,大家還記得哪些詩歌是出自《詩經》的嗎?(《采薇》、《關雎》、《蒹葭》,課件出示重點詩句)今天我們也

將學習《詩經》中另外兩首詩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經》。

說起《詩經》大家在國中就有所瞭解。現在,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是什麼?(《詩經》)

2、它收錄的'是哪個時代的`作品?距現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3000年的歷史。)

4、這些詩歌是怎麼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提示:沒有明確的作者,當時並沒有專業作家或詩人。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爲孔子所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爲《詩》、《詩三百》、《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爲儒家經典之後,纔有《詩經》之稱。《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爲“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踟躕(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煒(wěi)洵(xún)歸(kuì)荑(tí)說懌(yì)孌(luán)

提示:朗讀的節奏爲二二式,咬準字音。例如: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3、檢查自讀效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點:

“愛”通“薆”:隱藏“說”通“悅”:喜愛“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見”通“現”:出現“歸”通“饋”:饋贈

(2)邊翻譯全詩,邊初步整體瞭解詩歌的內容。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寫男子和心上人約好在城牆的角落見面,趕到了約會地點,卻沒見到美麗的女子,等待是一種幸福,等待更是一種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撓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躕”讓人聯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樣子,一個癡情的、熱戀中的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章,寫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麼漂亮,她送給我的“彤管”那麼好看,熠熠發光,令人愛不釋手,寫出男子喜愛女子的美麗。

第三章,寫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給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異,因爲是女子從遠處郊野親手採來贈送給他的,所以格外地喜愛,寫出男子對女子誠摯的愛戀。

探討男子對女子所送的禮物有何評價?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個比較重要?(按照常理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4、歸納主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明確: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極富寫實性,隻言片語,卻細膩、傳神地描繪了人物的感情變化:“我”從“搔首踟躕”,焦慮異常到“說懌女美”,愛不釋手。

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純真健康的愛情,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僞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通過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詩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嫺靜溫婉美麗的。詩章中直接交代了這一點,即“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其次,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下,存在着嚴格的家長制,又要受到統治者的思想禁錮。男子婚娶尚且要經過家長包辦,媒妁之言等,何況是女子呢。詩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遵守當時社會制度,待字閨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長包辦,反而與男子私自約會於城之角樓,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細膩、委婉含蓄,但她活潑機靈,富有智慧。爲什麼女主人公“愛而不見”呢?有這樣的可能——第一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在當時,有沒有異常情況出現,不適合約會,有則不赴約,無則赴約;第二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看看赴約的男子有沒有耐心反過來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約,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種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綜合上面三種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細膩、活潑機靈、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從詩章的下半部分——她喜愛男主人公卻並不直言而借贈送“彤管”、“荑”表現出來。(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嫺靜溫婉美麗、情感細膩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錮、活潑機靈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兒形象。

女:美麗、調皮、可愛。“靜女其姝““靜女其孌”、“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詩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愛心(愛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誠心(誠信之心)的,如約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後,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沒有出現,男主人公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撓頭、抓耳又撓腮,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可見其憨厚。(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的可

男:憨厚、癡情。“騷首踟躕”(憨厚、真誠以及見面前的焦灼、憂慮)、“說懌女美”“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癡情)。

①“賦”的表現手法。這是一篇愛情回憶錄,通過回憶,記敘了一對青年男女,戀愛雙方一次“城隅”幽會的一個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現手法。詩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 ③“興”的表現手法。詩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歡女主人公的,但他卻沒有直接說“我喜歡靜女”或“我喜歡你”,而是先說我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然後才含蓄委婉地說“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因爲喜歡靜女,才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愛屋及烏。這裏,男主人公先說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就是爲了後來表達喜歡靜女。

④細節描寫。(女子)愛而不見,(男子)搔首踟躕。

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刻畫人物形象:女子,調皮;男子,急躁。表達思想感情:熱戀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體現在描寫女子美麗上,對女子的喜愛等。 ⑥四言爲主,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使詩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鑑賞。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瞭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後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爲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爲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並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2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彙總補充修正。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第6篇

⑴瞭解詩經的句式、體制、手法等常識及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⑵從敘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尋找、發現、感悟。

體驗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爲《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爲經典,才稱爲《詩經》,並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爲“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爲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是我國的詩歌總集,又稱《》和《》,蒐集了從公元前世紀到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

面對日月星辰,面對山川草木;面對家園和土地,面對人際和生活。每一個人都會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一旦這樣的心路被記錄,即使多麼平凡,即使經歷幾千年,當我們重讀它,也許依然讓人心潮澎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衛風·氓》,去體驗一個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2、在感知的條件下,理解詩歌內容,讓學生說課文大意。

本文以女主人公爲線索,以第一人稱敘說自己的一段人生經歷,作爲悲劇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們富有同情心的同學們中,必將激起一番感想。現在,老師要問的是,什麼造成女主人公的這種命運,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3、在交流對話中,教師可視情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歷程(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爲目的(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⑶從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爲(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行爲對命運影響。

⑷從性格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

⑸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結局。

⑹從女主人公識人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⑺從容貌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容貌對人的影響。

(在思考人的命運,同時可引導學生適當聯繫生活、歷史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