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題西林壁》教案5篇 《西林壁上的詩句,傳承經典之美》教案

其他文案 閱讀(1.9W)

本篇文章將分享一份名爲《題西林壁》的課堂教案,該教案旨在通過讓學生深入探究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這首詩歌,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文學知識和鑑賞技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

《題西林壁》教案5篇 《西林壁上的詩句,傳承經典之美》教案

第1篇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 ?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踊躍背詩)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c. 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麼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着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着背。

《題西林壁》教案5篇 《西林壁上的詩句,傳承經典之美》教案 第2張

第2篇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峯、嶺。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峯,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第3篇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爲“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橫看成嶺側成峯: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峯。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爲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因爲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第4篇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這裏山高水深,這裏雲霧瀰漫,這裏古樹參天,這裏鳥語花香,這裏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目的意思是?

生: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帶着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

師:讀得美吧?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麼美。

(1)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男生聲音洪亮,有節奏;女生清脆,柔美。讓我們一齊讀讀。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註釋反覆讀古詩,看誰能把它讀成一幅畫。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把畫面說完整。山嶺和山峯的樣子)

生:我看見廬山橫着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峯。

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裏讀出來的?(板書)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擡頭——俯下身——

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這些畫面作者是通過哪句詩來表現的?你最喜歡站在哪個角度看廬山?師:請讀出你的感受。

師:當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嘆到:

師:帶着這個疑問再去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爲什麼說看不到廬山的全景是因爲生活在廬山中。

師: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讀。那再讀讀整首詩看你還能讀出些什麼?

師: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着看廬山,山嶺起伏連綿不斷;側着看,山峯高聳直插雲天;遠遠地看雲霧繚繞;挨近了看懸崖峭壁;擡頭仰望飛流直下;低頭俯視深谷幽潭。廬山美,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並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師:回家後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並默寫,能做到嗎?

第一次做大型的語文公開課,收穫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紮紮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擡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幹、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認爲學習古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麼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圖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出示課題,初步瞭解作者觀賞廬山之後的感受,並釋題。我認爲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時處理不恰當,當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時,過於心急,導致言不達意,誤導了學生,使學生更加迷茫,最後只有牽強地引到主題上,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懂,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其實在學生答不上來時,可以讓他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強調橫側遠近高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在讀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與老師們探討教案的時候,有兩種看法,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讀古詩時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詩。我覺得如果學生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這樣處理又認爲太老套,哎!

雖然準備這節課讓我覺得很累;雖然這節課花費了我不少的精力;雖然這節課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第5篇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師:題是書寫、題寫,西林是廬山上的西林寺,壁是牆壁。“題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因爲詩寫在了西林寺的牆壁上,所以叫做《題西林壁》。

師:理解了詩的題目,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出示課件:蘇軾兩字)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師:(課件出示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師:通過彙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爲什麼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3、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師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課件出示古詩)

1、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想看到這幅畫就需要我們先理解古詩的意思。

個人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

小組學習:在小組中交流古詩的意思,再說說詩人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並體會作者的心境。(課件出示)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峯”是什麼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同學們試着讀一讀,怎樣才能讀出廬山景色不同的感覺呢?(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2、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爲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可是老師有疑問。詩人已經多角度、全方位的遊覽了廬山,又爲什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師:說的很有道理。廬山是那樣的雄奇,壯麗,險峻,相比之下,詩人又是那麼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視野就變得狹窄,一時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了。那麼,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師:大家都說的很對。要想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就得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蘇軾的這首詩中,我們得到了真理啓示(出示課件:要想真正瞭解事物,就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事物。我們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來縱觀全局,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

師:恩,你們說的都對。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應該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對事物有整體的認識。

6、說一說:聯繫實際並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所以老師請大家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要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不能總是看別人身上的毛病。老師也一樣,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會綜合你的各個方面來認識和評價你的表現,努力認清“廬山的真面目”。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峯巒奇麗,雲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遊覽過廬山、讚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峯》;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遊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