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七律長征教案設計精簡7篇 “越過山丘,我們才發現更寬廣的天空”——優化教學設計,解讀《七律長征》

其他文案 閱讀(7.08K)

本文從教學角度出發,旨在爲教師提供一份簡明易懂的《七律長征》教案設計。通過對長征歷程和詩歌藝術的探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國家認同感。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七律長征教案設計精簡7篇 “越過山丘,我們才發現更寬廣的天空”——優化教學設計,解讀《七律長征》

第1篇

新的課程理念提倡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書面文字、觀看音像資料、選擇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本教案依據課文自身的特點,在開發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方面做出嘗試,在教材的許多疑難處、"留白"處,引導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相關的信息資料,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化情感。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後,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了我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向紅軍戰士學習,培養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

1、認知目標:結合課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閒、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重要詞語意思、理解詩句包含的內容。

2、情感目標:理解詩意,充分感覺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

3、能力目標:通過多媒體課件,深情悟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關於長征的照片、電影片段製作教學多媒體及課件。

2、簡介律詩及相關長征知識,讓學生彙報交流收集的長征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對長征知識較陌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能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彙報交流蒐集的資料,意在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調先有情”,既讓學生產生了學習的熱情,又爲接受長征精神的洗禮作鋪墊。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自學字詞的能力,彙報的過程顯現學生動手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組織語言處理信息能力,彙報的過程也是自學方法交流的過程。

?設計意圖】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教現成的知識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讓學生自己選讀,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詩文中總分結構,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4、抓住“萬水千山”總述句,讓學生分頭研讀,分組討論。體會如何“難”,但紅軍戰士又怎麼“等閒”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基礎是文本,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自由地討論交流,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語言的領悟釋放出來,實現師生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

1、生活中也會通過這樣的“山”“水”,結合生活說一說。

2、怎樣才能培養自己的長征精神呢?如何學會排除萬難?

?設計意圖】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邁向生活,教材只是個例子,讓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把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能力情感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長征精神的洗禮。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七律長征教案設計精簡7篇 “越過山丘,我們才發現更寬廣的天空”——優化教學設計,解讀《七律長征》 第2張

第2篇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

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 教學用具:中國地圖;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三)範讀、教讀。  1.老師先範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2.學生按節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徵。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而是說無數的山、無數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等閒: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細浪:翻着浪花的細流。烏蒙:即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磅礴:氣勢雄偉。泥丸:泥糰子,小泥球。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戰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裏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裏不過是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

第3篇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以直白的詞彙、豪邁的語勢,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的千難萬險,全無懼色,頂天立地、從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詩成爲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爲詩人的豪情和作爲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語文新課標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勵自由表達的探究性閱讀。本文是一首七律詩,距學生實際生活教遠,在內容的理解上結合註釋並不困難,而詩的背景,讚頌紅軍英勇無畏精神則是重點和難點。基於此,本課有機地與課外相結合,努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文本形成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同時也深刻地領悟出毛主席豪邁的詩風,更好地引導背誦,鼓勵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增強讀書的興趣。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3、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感受紅軍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領略毛澤東作爲詩人的豪情和作爲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同學們,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暢所欲言,教師調控,補充),紅軍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根據地,這時毛主席揮筆作詩《長征》,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25課。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寫了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藉助註釋理解,也可以小組解決。

(學生讀文,邊讀邊理解個別詞語的意思,小組討論交流。)

指名讀文,學生互評,理解個別詞語(讀音注意“礴”,練習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讀“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詩主要內容。

在讀文中鞏固了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1、通過剛纔大家的學習,知道了這首詩寫了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士的“不怕難”,那麼請大家再讀課文,從哪些地方知道了難和不怕難?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讀情況,鼓勵學生畫出感受最深的詞語。

⑴ 從遠征和萬水千山看出長征路途的遙遠,從不怕和只等閒看出紅軍戰士蔑視困難:

② 這麼遙遠的路途,紅軍戰士卻說不難,很平常,從中你體會出了什麼?

⑵ 從“五嶺逶迤”和“烏蒙磅礴”感受到了長征路途之險之難:

① 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錄像。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

紅軍是在什麼情況下越過五嶺和烏蒙山的?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視爲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指導學生讀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表現出紅軍的“不怕難”)

⑶ 從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感受到紅軍在長征中經過了無數次戰鬥,犧牲了無數戰士,長征不僅苦,而且難。

⑷ 從最後兩句中感受到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導學生藉助直觀的圖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情感。

4、同學們,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你們願意聽一聽用《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長征畫面)聽了這首歌,看了這些畫面,請你閉目回味回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裏有什麼感受要急切地表達?

讓學生通過特有的氛圍牽動記憶表象,點燃思維的火花,誘發聯想。

5、這首詩引起了我們不盡的遐想,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深深地震撼着我們,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讓我們放聲朗讀吧,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⑴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中的“遠征”指____“只等閒”是指_______全詩的意思是_________。

⑵ 《長征》詩中寫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從這首詩中你感受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教學中感悟課文詩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講詞析句。在學生通讀之後,把握住全詩的主要內容,提問,從詩中哪裏讀出長征的“艱難”和紅軍戰士的“不怕難”,從而引導學生回到詩中,潛心思考,梳理脈絡,在兩者的對比中,幫助學生領悟意蘊,體會情感。

由於詩的背景和長征中感人的點比較多。合理利用課外及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加深感悟。

在教學中要充分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受。指導句時,要注意採用多讀的方式,並且可以通過範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

詩體名,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究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對仗。

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爲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見線路圖)。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苦,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長征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詩興豪邁。長征途中的千山萬水和激烈壯闊的戰鬥,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令他的思緒自由弛騁。他多次爲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毛澤東即席朗誦了這首詩。

第4篇

?長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5課(需2課時)。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八行,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難歷程,讚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主義精神。

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讀課文後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讓學生學習和繼承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再現紅軍長征的困難和艱險,讓學生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1、弄懂詩中所有詞語的意思,從中領會全詩表達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2、讀出全詩的節奏和韻腳,增加對詩這種體裁特點的感性認識。

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爲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爲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士在戰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2、學生按節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而是說無數的山、無數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戰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裏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裏不過是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只等閒”、“盡開顏”、“萬水千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讓學生讀一句講一句,先說說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說出你對“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詩的理解?這句詩表達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品質?

這兩句詩是說,五嶺山脈是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戰士的眼裏,不過是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戰士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這是實際上的山;“細浪”、“泥丸”形容山的小,這是紅軍戰士眼裏的山。這樣對比來寫,寫山的大,表現出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中面對的艱難困境;寫山的小,表現出紅軍把這些艱難困苦當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紅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2、“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暖”一“寒”,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兩岸,給人一種暖的感覺。當紅軍來到大渡河時,河上的瀘定橋上只有十三根鐵索。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暖”字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歡快心情。滬定橋橫空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被敵軍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着對岸守敵密集的彈雨前進,不惜流血犧牲,終於奪下了瀘定橋。“寒”字表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請注意不要把“大意”說成“譯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內容”相混淆。“大意”應該是:

1、以詩句所述及的內容爲主,但可適當地增加一些實際存在而詩句沒有提到的內容。

2、能夠反映詩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較直接具體。

這首詩的大意可以這樣概括:紅軍不怕長征途中遇到的千難萬險,把跨越萬水千山只當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綿延四省;烏蒙山氣勢雄偉,然而紅軍戰士卻把它們看成是微波細浪和小小的泥丸。紅軍戰士以喜悅的心情和旺盛的戰鬥熱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無畏的精神飛奪天險瀘定橋。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無數次大小的戰鬥。當翻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途中艱苦卓絕的鬥爭,展望無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紅軍戰士怎能不喜笑顏開呢?

全詩共八句,每兩句一聯。第一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篇。第二聯、第三聯的詩句承接上聯展開,使“難”、“萬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閒”有了具體事例。第二聯寫山,第三聯寫水。第四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總結全詩。

這首詩描述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經歷的艱難險阻。

這首詩表現了紅軍戰士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

第5篇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部分詞語。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

1、出示毛澤東照片,簡介本組導讀——走近毛澤東。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毛澤東的深遠影響波及整個世界,是當今世界上集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於一身的偉大領袖。

•毛主席的地位和貢獻,在未來的時間裏,我們會發現,還比我們知道的遠遠要高。

課文大意如下: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裏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着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檢查並適時用簡筆畫體會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等句。板書:頑強、大無畏、樂觀等詞

4、突出難點:高聳入雲的山崖應該比較冷,作者爲什麼說雲崖暖呢?1935年5月,不算冷,爲什麼卻說鐵索寒呢?

出示相關圖片,體會巧渡金沙江的喜悅和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從而進一步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把偉大的長征精神發揚光大到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1、通過對詩中重點語句的理解,我們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能把這些感情讀出來嗎?

3、出示毛澤東在鮮花翠柏中的照片,深情的嘗試背誦課文。

第6篇

綜合運用課內外學習資源,以讀爲本,讓學生讀出詩韻、品出詩情,從而實現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審美品位的提升,讓學生喜愛語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語文實踐能力。

1.以前你們學過不少古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現代詩,它的作者是毛澤東。(板書:七律·長征)

2.齊讀課題。明白什麼是七律嗎?(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

?設計意圖:導入樸實,七律對學生來說並不熟悉,這個知識點需不需要傳授,很多老師覺得困惑。作爲高年段學生,要與中學接軌,一定的講述是必要的,但不必過深,可以讓學生有個大概的印象。】

1.對於長征,你瞭解多少?讓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敘述,教師注意小結並引向長征的難。

你們知道嗎?紅軍長征途中經過大河有24條,險峻高山有18座。還不只這些,整整12個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敵機轟炸,地面有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聽完這些,你覺得長征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實踐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師要求學生用概括性語言實際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此處的說資料、留印象爲深入體會長征的千難萬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作爲傑出的詩人、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何嘗不知道長征途中的險惡重重?(課件出示毛澤東燈下寫作情境,紅軍長征途中圖片逐一展示)這是1935年9月的一個深夜,長征即將獲得勝利,毛澤東坐在煤油燈下回首長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這樣的場景:翻越終年積雪的岷山、趟過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無際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鐵鏈……詩人心潮激盪,揮筆寫到——老師在悲壯、激昂的樂曲聲中範讀全詩。

2.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詩人去追憶那難忘的場景(板書:追憶),感受偉人的情懷(板書:抒懷)。

讀七律有一個小竅門,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後一個字的韻母是一樣的,叫韻腳。讀的時候把韻腳拉長一些會更好聽。教師帶學生讀。

?設計意圖:音樂、背景、範讀營造了一個穿越時空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那一段崢嶸歲月,讓他們對全詩有了一個整體的感受。學生讀詩的興趣也被激發出來,韻腳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的讀有了一定的滋味。】

(1)這是詩的首聯,你讀懂了什麼?(讀出豪邁:沒有裝備、征程漫漫、敵人瘋狂,多少紅軍戰士英勇犧牲,可這一切的難在紅軍眼裏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讀——(學生讀)。在你的眼中,這是怎樣的紅軍戰士呀?帶着對紅軍戰士的這種感受讀——板書:豪邁。

(2)同學們,二萬五千裏漫漫征程,艱難困苦怎能一一記述,詩人寫了五個地方,你們能找到嗎?(學生默讀用橫線勾畫,教師在課件上演示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嶺和烏蒙,詩的第二句是頷聯,這樣寫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讀讀,難在何處?(這麼長、這麼高,又有敵人的圍追堵截,狂轟亂炸,想要翻越該有多難)

(2)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海拔2300米,氣勢磅礴。而在紅軍的眼中,逶迤的五嶺成了——(板畫細浪),磅礴的烏蒙山成了——(板畫泥丸),這句詩被後人譽爲神來之筆,你們明白它妙在何處嗎?如此的輕鬆平常,誰能讀出山的雄偉、細浪和泥丸的輕巧?學生練讀後指名讀再齊讀。

(3)難呀!可在紅軍的眼裏又算什麼?想到這難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紅軍戰士,只有一句詩迴盪在詩人的腦海中,這就是——(學生看情景圖在音樂聲中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高年段對語言表達形式的揣摩至關重要,要品其義、悟其神。在妙在何處的體會中,學生悟出一切在紅軍眼裏都稀鬆平常,品出誇張修辭手法的使用是爲體現紅軍精神服務的,即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這樣有感情地讀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詩的頸聯,讀——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2)暖:瞭解雲南五月的天氣,讀出溫度給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圖)金沙江的形勢險要,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戒備森嚴。但紅軍一面假裝攻打龍街,一面分兵到絞車渡奇襲守敵,繳獲渡船,活捉了守衛在對岸的敵兵。結果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等敵人發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到達江北。

請學生談感受,教師引讀:詩人回想起那歡快的場面,喜悅之情溢滿胸懷,他彷彿看見:

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學生讀:金沙水拍雲崖暖。

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面對險要重重的金沙江,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學生讀:金沙水拍雲崖暖。

(3)寒:(出示瀘定橋圖片)介紹背景資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只有十三根鐵索,橫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氣逼人。你有什麼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導)

想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敵人妄想依靠天險讓紅軍隊伍成爲第二支太平軍。(放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看了這段錄像,你想到哪些詞?(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視死如歸、前赴後繼……)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紅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鋪就了勝利之橋,詩人回想起那悲壯的場面,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彷彿看見:

面對十三根寒光閃閃的鐵索浴血前進——學生讀:大渡橋橫鐵索寒。

攀着寒光閃閃的鐵索,紅軍勇士們浴血前進——學生讀:大渡橋橫鐵索寒。

後有追兵,前有頑敵,紅軍勇士們攀着寒光閃閃的鐵索浴血前進——學生讀:大渡橋橫鐵索寒。

教師小結: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難呀!可在紅軍的眼裏又算什麼?想到這難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紅軍戰士,只有一句詩迴盪在詩人的腦海中,這正是——學生看情景圖在音樂聲中齊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暖、寒,通過情境、體驗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過情境語言的引讀層層推進情感,讀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顯,人文性與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聯,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終年積雪。要想翻越它,難度遠遠大於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

山陡路滑,紅軍戰士踩着冰面艱難前行,有的滑倒後再也沒有起來,但紅軍戰士依然奮勇前進;

第7篇

教學準備:有關《長征》的精彩片段;毛澤東的有關資料;長征的有關資料(文章、地圖、宣傳語等);課文磁帶(回憶第一首詞,激起學生學習新詞的興趣)

1、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課文(師板書:20 七律 長征),在學習之前,同學們能不能先說說看你對長征瞭解多少?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鬥豪情作下此篇。

3、播放《長征》主題曲(歌詞即爲我們的課文,內容是由多個長征過程中的小片段組成,非常貼切)

4、談話交流,同學們通過剛纔的《長征》主題歌欣賞,你對長征又有什麼新的瞭解?師生再次交流。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寫了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藉助註釋理解,也可以小組解決

(學生讀文,邊讀邊理解個別詞語的意思,小組討論交流)

指名讀文,學生互評,理解個別詞語(讀音注意礴,練習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讀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詩主要內容。

[在讀文中鞏固了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過剛纔大家的學習,知道了這首詩寫了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士的不怕難,那麼請大家再讀課文,從哪些地方知道了難和不怕難?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讀情況,鼓勵學生畫出感受最深的詞語。)

a從遠征和萬水千山看出長征路途的遙遠,從不怕和只等閒看出紅軍戰士蔑視困難。

⑵這麼遙遠的路途,紅軍戰士卻說不難,很平常,從中你體會出了什麼?(學生體會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輕視困難的精神)

(1)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錄像。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

(2)討論:紅軍是在什麼情況下越過五嶺和烏蒙山的?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視爲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3)把你的理解用朗讀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讀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表現出紅軍的不怕難)

c從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感受到紅軍在長征中經過了無數次戰鬥,犧牲了無數戰士,長征不僅苦,而且難。

d從最後兩句中感受到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導學生藉助直觀的圖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情感]

4同學們,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你們願意聽一聽用《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長征畫面)聽了這首歌,看了這些畫面,請你閉目回味回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裏有什麼感受要急切地表達?(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讓學生通過特有的氛圍牽動記憶表象,點燃思維的火花,誘發聯想]

5這首詩引起了我們不盡的遐想,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深深地震撼着我們,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讓我們放聲朗讀吧,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先自由練讀,指名讀全詩,配樂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