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李密讀後感2篇 "李密之觸動心靈:深情書卷世間珍"

其他文案 閱讀(1.04W)

《李密讀後感》是一篇對於李密的文章進行感悟和思考的作品。李密作爲唐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其詩文作品受到廣泛的讚譽和學術研究。這篇讀後感將通過凝練的文字和深入的分析,帶領讀者感受李密文學之美,領悟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情感。

李密讀後感2篇

第1篇

李密的《陳情表》以其“悲惻動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成爲流傳千古的美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了一席之地。歷代文論家對它評價甚高,有的認爲它“沛然出自肺腑,無斧鑿雕琢痕”;有的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蘇軾則把它與諸葛亮的《出師表》相提並論,以爲“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讀《陳情表》,雖然也覺得它確實是一篇千古美文,雖然也感覺到了它的“悲惻動人”,但並不以爲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麼“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讀到了隱藏在這篇美文之後的罪惡——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

蜀漢被滅亡之後,作爲西蜀才子又是蜀漢舊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種故國之思,何況他還認爲後主劉禪是“可以齊桓”的,只不過是“未得其人”罷了,對於蜀漢的被滅亡,他也就有一點不服氣,對於篡曹魏而立的司馬氏的晉朝,也就有一點不屑和不齒,或許還有一點仇恨,當然也就不願意到這樣的朝廷去作官而爲它盡忠了,再加上他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供養祖母的問題。因此,司馬炎對他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辭、拒絕。然而,由於他拒絕的對象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員,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社會中對所有人們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這個行動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司馬炎寫的這篇《陳情表》,也就與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寫的類似性質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大不相同了。

嵇康由於被好友山濤(字巨源)舉薦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僅不感激山濤,不接受舉薦,反而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樣一篇千古奇文來痛罵山濤並與之絕交。嵇康的絕交書,洋洋灑灑近兩千字,作者稱心而言,率性而發,寫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纔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文中雖然有對山濤的譏諷和痛罵,但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的黑暗社會,矛頭直指當時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大將軍司馬昭,明確表明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決態度。嵇康之所以能夠如此直來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對的只是一個文人山濤而已。

而李密的對象不同,其《陳情表》的寫法當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鐵了心不想要腦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養祖母作爲一個拒絕出來做官的好藉口,文中一再的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淒涼和祖母作爲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病危處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統治者的同情。爲了遮掩他的故國之思,打消司馬炎對他的疑慮,他把篡立的晉朝稱爲“聖朝”,說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經爲之盡忠的蜀漢稱爲“僞朝”,並宣稱自己做官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也就是承認自己“有奶就是娘”的價值觀。而且一再的貶低自己的人格,稱自己是“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來滿足司馬炎的優越感和虛榮心。如此這般之後,還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願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養祖母納入了晉朝統治階級所謂的“以孝治天下的”價值體系之內,強調自己所作所爲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後纔敢提出一個解決“忠”與“孝”矛盾的“先盡孝後盡忠”的折中方法,因爲“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

嵇康雖然面對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濤,但他最終還是被司馬昭假借罪名而處死,他或許沒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夠傳到司馬昭的手上,使“大將軍聞而惡之”,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李密雖然最後達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還受到了司馬炎的賞賜,但是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的。讀到最後的“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這一句時,我的眼前彷彿浮現了李密的那副充滿憂慮、恐懼顫抖的面容!悲哉!

從李密的這篇千古美文中,我又一次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看到了俯伏在強權淫威之下的顫抖的靈魂!同時,我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儘管我們的社會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誰也不會強迫我們去做官,我們也用不着去寫這種如屢薄冰式的,可能使人迴腸百轉、一夜白髮的勞什子“美文”了,更不用害怕文章寫得讓人不滿意而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了!幸哉。

李密讀後感2篇

第2篇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脫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於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後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徵密爲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爲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爲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爲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後,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爲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爲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爲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爲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爲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爲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爲了將無以爲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爲了報恩,因爲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佔據在兒女的記憶裏。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着你的一舉一動?

人間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值得我們回味、留戀,讓我們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