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大河觀後感12篇 "大河之深,情悠遠:觸動心靈的《大河》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1.74W)

《大河觀》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老舍創作的小說,通過對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大河邊的故事進行描寫,展現了當時社會的動盪與人們的生活狀態。本文將對這部小說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其對現實生活的啓示與思考。

大河觀後感12篇

第1篇

大河觀後感 ——爲人民服務的人兒最美最幸福 ——爲人民服務的人兒最美最幸福

初到塔里木河的水利學校畢業生陳大河與方文剛,跟我們年紀差別不大,在 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他們沒有價值觀上的徘徊猶疑,就那樣懷抱着滿腔的愛國利民,站在解放初期這個新時代的起點,去參加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偉大工程,去 建設祖國大西北,振興中華,造福人民。那個年代的人們多麼單純,那個時候的理想多明晰,

不像我們 80、90 後,什麼都有了,什麼苦都沒有受,心心念唸的 卻還是自己的享受滿足。那些價值觀都大一統的年輕人,和我們這以特立獨行爲高明的一代相比, 是他們喪失個性還是我們喪失方向?享受着先輩們血汗打造的 幸福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心懷感恩,自問自省麼?青年人是熱情的、活潑的、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身上充滿着幹勁和無限的 可能性,在高尚理想的指引下,這渾身的力量能轉化成非常偉大的事業,就像陳大河、方文剛和吐爾遜所做的那樣。爲人民服務,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還 有力量和時間,我們能做的也有很多很多。

幸福從來都不難。叔本華把人生歸結爲鐘擺,永遠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來回擺 動,我想這種觀點之所以陷入悲觀中無法自拔,是因爲太侷限於自身、自我。人生不是爲自己而活,如果把格局放大一點,不要執着於我能夠得到什麼,我能夠 實現什麼,我要過什麼要的日子,而是我能付出什麼,我能爲別人帶去什麼,我能使別人的人生得到些許改善嗎,我對這世界,能有一點點貢獻嗎——這就是黨 的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宗旨,這不是一句空話。誰若能切切實實地把這句話付諸實踐,最大的收穫也許並不是社會的榮譽和人民的感懷,而是自己內心的喜悅安 寧。我總是偏愛着中國傳統的,我們自己的文化,雖然文化並無優劣之分,但我們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學到底學到盡,也不會解決人自身完善和幸福的問題。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早已把人格完善的方法和人生意義的方向明瞭一清。

中國共產黨也以一句爲人民服務,以最平易的方式告訴了我們 幸福的真諦。 電影演到冬妮婭冒着嚴寒獨自踏雪歸來, 毅然將自己的一生交給陳大河的片段,好多女孩子都哭了。原來愛情的真諦也和金錢物質無關,和索取無關,最美 最動人的是兩顆天使般的心靈,因共同的理想而相互貼近相互依存,兩個不懂索取只求奉獻的高尚人兒,在所有羣衆的愛護和祝福裏永結同心。

大河觀後感12篇

第2篇

在《大河》中,對特定歷史事件的描繪是成功的。影片沒有熱衷於對苦難的渲染和對'惡'的肆意展示,而是把着力點放在了表現苦難中迸發的人性美的光彩上。陳大河與異國姑娘冬妮婭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感情,支撐着他們跨越意識形態屏障,度過了艱難時日;爲了保護冬妮婭,的父親挺身而出,毅然認做女兒護在身邊。這些情節如穿透烏雲和陰霾的一線線陽光,照亮了人生,點燃了期望,伸張了正義。

個性要提到的是方文剛這個主角。他是陳大河的同學與同事,和那個時代的幾乎所有年輕人一樣,同樣有理想和抱負。儘管在艱苦面前他以前有過失望和消沉,但在-中,卻勇敢地主動承擔了所有'罪責',保護了陳大河。這種曉以大義的自我精神,是對-中那些卑鄙'叛賣'行徑的鞭笞;是對中華民族'捨身求義'傳統美德的堅守。他雖然因此被迫離開了陳大河,從影片敘事中不見了,但是卻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運用典型化手法,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是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特色。

成功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本質特點《大河》圍繞兩代人治理塔里木河的故事展開,具有典型而濃郁的新疆多民族特色。真實而自然地表現民族關係,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要求之一。在當代新疆的文藝創作中,我們既需要那些深刻揭示民族社會自身生活、生動塑造本民族時代新人形象的優秀作品,更需要深刻反映在新疆這塊祖國熱土上,各民族相惜相依、共榮家園,自古以來構成的'大家庭'關係和兄弟姊妹情意的作品。《大河》在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這一本質特點方面也是成功和感人的。

第3篇

自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到如今已經整整四十年,改革的春風吹遍祖國大江南北,經過四十年的砥礪奮進,春華秋實,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藉此山影又出品了改革開放年代大劇《大江大河》,讓我感受了一下那個年代的歷史洪流。

?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到1988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三位主人公分別作爲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宋運輝天資聰穎,卻因出身不好受盡歧視。他借大學聯考改變了命運,上大學、包分配、下基層,最終成功改變了人生軌跡。退伍軍人雷東寶事業上雷厲風行、敢作敢當;愛情上幽默、體貼、專情。他帶領着小雷家村,進行土地改革、興辦磚窯、養豬場、電線廠。他帶領着村子裏的人脫貧致富。個體戶楊巡憑藉開放政策和個人努力,從賣饅頭開始發展事業,一路摸爬滾打,從意氣風發到失敗,再到東山再起!片中楊巡的那一句:只要有我楊巡在一天,揚子街電器市場就絕對不會出現假貨。一句話讓人感覺到,楊巡身上那股不服輸,打不倒的勁頭。三個不同人物角色看的讓人熱血沸騰啊。

我出生在80年代末,儘管沒有體會過父輩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只能從祖、父輩口中瞭解些許,但是,我卻實實在在地感受着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的家鄉在農村,小時候村裏大部分是草房,牆體有的是用黃土泥和碎柴草攪合成的,冬天取暖用火盆,好多家裏還是黑白電視,漸漸的,村裏都蓋了磚瓦房,冬天生上了爐子,買了彩電,現如今,有的出去買樓房,有的在老院子蓋起了樓房,買了私家車,吃穿用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回到老家的院子裏,我還能找到那兒時的回憶。

高中以前,學校的書桌板凳都是木質的,兩個人共用一張大桌子,不能隨便挪動,板凳是用楔子楔的,由於使用的時間較長,時不時地就會發生鬆動,動一下就咯吱作響。上了高中,學校將所有木質桌椅換成了鋼架結構,椅子帶着靠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桌子。

時至今日,中國的發展在短短40年內走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兩三百年所走的路程,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每一個重大歷史時刻,都深刻地影響着時代中每一個人的思想和命運。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劇情”仍將上演,大江大河滾滾向前,40載改革開放奮鬥不止,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第4篇

作爲一部獻禮改革開放的電視劇,《大江大河》通過描繪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三人的拼搏歷程,讓觀衆近距離地瞭解到普通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如何在迷茫中摸索,在摸索中前進。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別代表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知識分子、農村改革者和個體戶,他們勇於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用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和永不懈怠的進取精神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更爲國家改革開放的進程添磚加瓦。

他們既是時代的縮影,更是千千萬萬投身到改革開放中的弄潮兒的縮影,他們身上閃耀着奮鬥的光輝,彰顯着進取的精神。

當前黨員幹部中急於求成的不在少數,往往勇氣有餘但理性不足,做事不缺乏激情,但缺乏韌勁,工作熱情高漲是好事,但往往幹事創業過於盲目。習近平總書記講:“青年幹部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對黨員幹部來說,要學習“水”的品質,潤萬物而無言,執着而不盲目,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半途而廢,牢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點一滴的積累方能厚積薄發。

要有拼搏奮鬥的傲然風骨,盡情抒寫壯麗的人生篇章。長江不擇細流方能浩浩蕩蕩,一個黨員幹部理應如此,無論是對待同事、下屬還是普通的人民羣衆,都應該力爭做到寬容不縱容,到位不越位,放手不放任。始終牢記“公僕”意識,不計較個人得失榮辱,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像涓涓細水一樣去做好每一件事,潺潺流淌,無聲無息,不求回報。“爲官避事平生恥。”敢於擔當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擔當大小,體現着幹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

要有一心爲民的公僕情懷,爲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牢牢把握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戰略任務,堅持用發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精神謀劃工作。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重點難點問題和羣衆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精準思維和底線思維能力,着力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視野,真正把上級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爲加快轉型跨越的具體思路,轉化爲推進富民興川的措施辦法,轉化爲建設幸福家園的強大動力。

要有嚴於律己的崇高境界,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必成於嚴。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善於從火熱實踐中總結經驗,善於從人民羣衆中汲取發展動力;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落實工作,謀在關鍵、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努力把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任務落實、落細、落到位。在推動中國發展的過程中,黨員幹部要涵養爲民服務的心境,做人民公僕,忠誠於人民,以人民憂樂爲憂樂,以人民甘苦爲甘苦,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改革開放40週年其實就是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40年,是中國發展波瀾壯闊的40年,更是中華民族勇立世界潮頭的40年。《大江大河》這樣的獻禮劇將激勵和影響更多的年輕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譜寫新時代的奮鬥樂章。

第5篇

近期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江大河》中,幾位主角也向我們重現了這幅歷史畫卷:從插隊青年積極爭取上學機會,到轉業軍人大刀闊斧帶領鄉民搞承包制、辦大隊企業,再到普通農民抓住商機創業致富……改革開放之路困難重重,他們雖然不斷遭遇失敗,但收穫更多。正是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們在改革開放中大膽嘗試、勇於實踐,才爲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提供了鮮活的樣本和無窮的動力。

?大江大河》讓我明白了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隨着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完成,人民公社下的集體勞動、集中到公共食堂吃大鍋飯的做法,越來越不利於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發展受到阻礙。

以安徽小崗村18位村民分田到戶做法爲標誌,農村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人民公社制度下的集體勞動帶來巨大沖擊。但是,在沒有現成政策的情況下,這種做法帶有極高的危險性,很容易被扣上走資本主義的帽子。《大江大河》中,主人公雷東寶帶領小雷家將土地丈量、分級分配的片段,還原了當時向前一步改革的艱難。

然而,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在沒有現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可以學習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敢於大膽嘗試,對於那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能夠認真做好理論研究,並上升爲全黨意志。因此,就有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向全世界鄭重宣佈,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不固守封閉僵化的老路,毅然決然選擇改革開放的道路,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

?大江大河》讓我明白了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把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併爲此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凝聚了全國人民爲之奮鬥的強大合力。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捍衛了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六大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等等。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努力,帶領中國人民用40年的時間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百年的間取得的成就,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無不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勇於實踐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社會主義實踐,又善於用實踐不斷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新時代改革開放將繼續向前推進,《大江大河》中雷東寶、宋運輝、楊巡式的當代人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劇情”仍將上演,大江大河滾滾向前,40載改革開放奮鬥不止,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每一種舞都是對美的一種詮釋,而踢踏舞則是以節奏爲載體來傳播美的。

——題記 沉寂的舞臺,惟有愛爾蘭風笛的旋律在舞臺上空迴旋。婉轉而動人,給表演蒙上了一層擁有愛爾蘭風情的面紗。 燈光匯成幾束,射向舞臺,將觀衆的視線吸引了過去。燈亮處,幾排女舞者正在有節奏地踢踏着雙腿,整齊而悅耳的“嗒嗒”聲,從舞臺上傳出,扣人心絃。舞者的上半身紋風不動,只有那兩條腿上下、前後地踢着,踩着,踏出一曲沉着而靈動的鼓點,在風笛的伴奏下,顯得格外和諧。

一幕謝了,燈光匯成一束,照着一位身着白襯衫的男舞者踩着節拍踏了進來。渾厚的節奏聲從他的鞋底有力地傳出,觀衆席上響起一陣讚美聲,這就是本次表演的男主角。他的腳步看似輕盈富有彈性,躍動自然,實則落地有聲,且聲音響亮醇厚,如同牛皮鼓上的次次敲擊,沉悶卻不失活躍。他的腳步在飛快地變換着,節奏十分急促,但卻能讓人清晰地聽見每一次踏步優秀作文 作文人,雙腿的交替,猶如鋼琴家在琴鍵上躍動的手指,靈活自如,發出的.聲音卻始終不變地有力。

不知過了多久,又上來了幾排舞者,整齊劃一的腳步如蜻蜓點水般踏在舞臺上,卻是震撼人心地響亮,數排舞者一起跳,如雷鳴般的低沉而振作的聲音,久久迴旋。側耳傾聽,如同飛瀑從崖間飛流而下,撞擊在岩石上,聲音渾厚有力,使人爲之震撼。

女主角姍姍來遲,在衆目期盼中上場了,纖長的雙腿優雅地躍動,沉穩的腳步聲中透着幾絲柔和與嫵媚,清晰的聲音略顯柔弱,卻仍不失踢踏舞所特有的極強的節奏感。

不久,男主角又上場了,男女主角一起踢踏着舞步,在燈光的照射下格外奪目。男主角舞步的厚實,女主角舞步的輕鬆,相互陪襯,既和諧又富於變化。他們的舞步起落之間很有默契,腳腕靈活地轉動着,腳尖與腳跟輪番擊踏舞臺,踏出的節拍錯落有致,迴旋着激動人心的節奏的旋律。

很快,幾隊其他的舞者也一起上場了,從階梯上一路踏下,腳步一伸一縮,都配合着音樂與節奏,一踢一踏,相互呼應着動作和節拍。場上此時已經是舞的天地,聲的海洋。只有急促的踢踏聲佔據着聽衆的注意力。時間過去了很久,演員們的臉上絲毫沒有倦意,依然以有力的舞步展示着內心對舞的熱愛。

也許,團隊精神加上力量感,也是《大河之舞》能夠揚名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踢踏舞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它不同於優雅的芭蕾舞,也不同於狂放的吉樸賽舞,它只是用鼓點般的節奏去感動每一個觀者,以聲音去震撼每一位聽衆。

每一種舞,都有着獨特的風采,都是美的一種傳承,一種展現。而我更愛踢踏舞,因爲每一位踢踏舞者,是用他們的心靈在舞臺上踏出節奏的鼓點,展露他們獨特的風姿。

第6篇

電視劇《大江大河》第一部,講述了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中的故事,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重點描述了三個主要人物的不同經歷,他們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經濟類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

恢復大學聯考後,宋運輝考上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國營大廠,經歷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對國內落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自主權和產品外銷創匯幾個階段。那段時間,是國企逐步鬆綁搞活的階段,宋運輝利用學得的最新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迅速成長起來。

雷東寶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後,巧妙開展土地承包,繼而恢復磚瓦廠,組織建築隊,興辦預製板廠、電線電纜廠、養豬場,進行股份合作制試驗,全力參與市場競爭,在艱苦複雜的條件下,將鄉鎮集體企業搞得紅紅火火。

改革開放之前,經濟類型只有國營、集體之分,兩者都是公有制,實行計劃經濟。那時候沒有私有經濟這一說。

改革開放就是從搞活經濟入手,繼而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的內在動力來自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來。

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職工名義上都是企業的主人,但空泛的權利難以落實,到後來纔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迸發出來。

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城裏未能就業的市民,很多人便做起了小生意,楊巡便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個體經濟的代表。

楊巡是家裏的老大,下面有幾個弟弟妹妹,父親早逝,母親雖說很能幹,但僅靠她一人的收入,無力改變家裏的困境,所以楊巡很早就開始分擔母親的家庭重擔。

楊巡先是走村串戶挑擔賣饅頭,後來遠離家鄉到東北打工幾年,之後便帶着女友一起回到金州做生意。

做生意是要有信譽的。在那個年代,國營企業的產品值得依賴,鄉鎮企業的產品便打了折扣,個體戶轉手的東西更是讓人難以相信,或質量不行,或價格坑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個體戶做生意就是爲了賺錢。那個時候,長期單向提倡奉獻,個人價值得不到認可,雖說每個人都離不開錢,但賺錢是被鄙視的。

楊巡打算將電器市場的生意做大,僅靠自己的資質和口碑是不夠的,按規定必須要找國營或集體單位掛靠。國營單位就免談了,就是找楊巡熟悉的小雷家電線電纜廠掛靠,雷東寶也要考慮再三。

儘管雷東寶對楊巡的人品是瞭解和相信的,但一涉及到賺錢,個人的品質和信譽就像染上了污漬。集體爲公,個人爲私,爲私便得不到信任,得不到尊重,需要靠國有和集體經濟的信譽來擔保。

掛靠一事,幾乎將楊巡逼上絕路。楊巡在電器市場上的那一番表白,將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和盤托出:賺錢怎麼哪?做生意就是爲了賺錢。我就是想把生意做大了,賺更多的錢,讓自己活得有尊嚴!堂堂正正地賺錢有錯嗎?!

直到《大江大河》第一部結束,個體經濟還沒有完全得到正名。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正冊,那是以後的事了。個體經濟,先是經歷了是否存在剝削的大討論,後來才逐漸成爲市場經濟的有益補充,私營企業主可以入黨,非公經濟最後才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寫入國家根本大法。

經濟可以快速發展,觀念更新有時卻慢得出奇。去年上半年,還有人在權威媒體上公開言論,說民營企業、個體經濟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讓很多人覺得是不是有退回去的意思,導致安全感下降。好在高層發話,再一次正名。

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經濟人假設理論”,假設人是自利的。其實,人性自利無需假設,這本來就是事實。市場經濟要做的,是將這種自利的積極一面充分發揮出來,而將它邪惡的一面管住。

時至今日,社會還在轉型之中,個體的價值和尊嚴應進一步得到肯定和夯實。

第7篇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三位主人公分別作爲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演繹出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讓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彷彿置身於當時的雲譎波詭。

該劇以經濟改革發展爲主線,各人命運的變遷爲支線,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經濟政治領域的改革到社會生活、人民精神生活的變化,編織出了一幅從工人、農民、個體戶、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海歸派縱橫交錯的社會網絡圖譜。

從電視劇中就可以看到,改革開放40週年,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首過去,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一個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過程;中國的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中國的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羣衆主人翁意識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提升,中國科技飛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旗,以“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方針,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向高質量、高標準、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邁進,取得全面開放的新勝利,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使我們懂得與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堅持全面改革開放,纔是實現偉大夢想的正確道路,黨的十九大帶領全國人民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

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新長征之路,萬衆一心,團結奮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第8篇

長達43集的電視劇《大河》終於落下帷幕了,觀後還真有一些感想。

劇中,陳寶國與趙君分別飾演鈞瓷世家賀、葉兩族的掌門人,兩大戲骨同臺飈戲。陳寶國在劇中飾演的是河南三河縣風鈴寨鈞瓷燒窯世家賀家的掌門人,他性情剛烈狂傲。趙君飾演的葉鼎三則是賀家的競爭對手,他身上體現了河南人的質樸與闖勁。

電視劇《大河》的歷史跨度從20世紀2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通過一個家族的變遷講述了河南兒女投身革命,爲新中國建立立下卓越功勳的歷史故事,是一部河南人的奮鬥持篇。相較於那些主題宏大、內容空洞的紅色正劇和殺鬼子拼神技的抗戰雷劇,《大河》的創作特色則是行業劇與主旋律正劇的無縫對接,令人眼前一亮。它以小見大,以極富魅力又神祕的鈞瓷爲全劇切入點,不僅大大增強了該劇可看性,讓觀衆借劇瞭解了鈞瓷的製作工藝和藝術魅力,更以小見大折射了亂世中,中國傳統文化破壞又復興的堅韌歷程。

?大河》沿襲了歷史體裁的基本故事構成方式,通過賀、葉、楊、鄧等家族的興衰及主要人物悲觀離合的一生來縱向把握鈞瓷的近代歷程。圍繞近代的這場變革並不僅是人物命運的變革,同樣是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於鈞瓷來說,要想傳承這一技藝就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然而從民國到抗戰再到建國,其中的變化太過複雜,身處歷史中的個體並沒有足夠的眼光來緊跟時代的步伐。()其實,任何時代都沒有誰能完全看透歷史的走向,而所能作的只是每人根據自己的內心準則行事:堅守自己所堅守的,放棄自己要放棄的。

有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蘊的劇纔是有生命力的,《大河兒女》是一部講述河南人的故事的電視劇,並不僅指劇中無處不在的豫劇、鈞瓷、黃河等中原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全國觀衆從故事和人物身上,瞭解河南、讀懂河南。該劇因爲齊聚多重看點,既有鈞瓷頂尖手藝人的過招,又有年輕人糾結的愛情;既有平民柴米油鹽的小生活,又有保家衛國的史詩情懷,贏得了各年齡層觀衆的熱捧。

第9篇

每一種舞都是對美的一種詮釋,而踢踏舞則是以節奏爲載體來傳播美的。

沉寂的舞臺,惟有愛爾蘭風笛的旋律在舞臺上空迴旋。婉轉而動人,給表演蒙上了一層擁有愛爾蘭風情的面紗。

燈光匯成幾束,射向舞臺,將觀衆的視線吸引了過去。燈亮處,幾排女舞者正在有節奏地踢踏着雙腿,整齊而悅耳的“嗒嗒”聲,從舞臺上傳出,扣人心絃。舞者的上半身紋風不動,只有那兩條腿上下、前後地踢着,踩着,踏出一曲沉着而靈動的鼓點,在風笛的伴奏下,顯得格外和諧。

一幕謝了,燈光匯成一束,照着一位身着白襯衫的男舞者踩着節拍踏了進來。渾厚的節奏聲從他的鞋底有力地傳出,觀衆席上響起一陣讚美聲,這就是本次表演的男主角。他的腳步看似輕盈富有彈性,躍動自然,實則落地有聲,且聲音響亮醇厚,如同牛皮鼓上的次次敲擊,沉悶卻不失活躍。他的腳步在飛快地變換着,節奏十分急促,但卻能讓人清晰地聽見每一次踏步,雙腿的交替,猶如鋼琴家在琴鍵上躍動的手指,靈活自如,發出的聲音卻始終不變地有力。

不知過了多久,又上來了幾排舞者,整齊劃一的腳步如蜻蜓點水般踏在舞臺上,卻是震撼人心地響亮,數排舞者一起跳,如雷鳴般的低沉而振作的聲音,久久迴旋。側耳傾聽,如同飛瀑從崖間飛流而下,撞擊在岩石上,聲音渾厚有力,使人爲之震撼。

女主角姍姍來遲,在衆目期盼中上場了,纖長的雙腿優雅地躍動,沉穩的腳步聲中透着幾絲柔和與嫵媚,清晰的聲音略顯柔弱,卻仍不失踢踏舞所特有的極強的節奏感。

不久,男主角又上場了,男女主角一起踢踏着舞步,在燈光的照射下格外奪目。男主角舞步的厚實,女主角舞步的輕鬆,相互陪襯,既和諧又富於變化。他們的舞步起落之間很有默契,腳腕靈活地轉動着,腳尖與腳跟輪番擊踏舞臺,踏出的節拍錯落有致,迴旋着激動人心的節奏的旋律。

很快,幾隊其他的舞者也一起上場了,從階梯上一路踏下,腳步一伸一縮,都配合着音樂與節奏,一踢一踏,相互呼應着動作和節拍。場上此時已經是舞的天地,聲的海洋。只有急促的踢踏聲佔據着聽衆的注意力。時間過去了很久,演員們的臉上絲毫沒有倦意,依然以有力的舞步展示着內心對舞的熱愛。

也許,團隊精神加上力量感,也是《大河之舞》能夠揚名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踢踏舞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它不同於優雅的芭蕾舞,也不同於狂放的吉樸賽舞,它只是用鼓點般的節奏去感動每一個觀者,以聲音去震撼每一位聽衆。

每一種舞,都有着獨特的風采,都是美的一種傳承,一種展現。而我更愛踢踏舞,因爲每一位踢踏舞者,是用他們的心靈在舞臺上踏出節奏的鼓點,展露他們獨特的風姿。

第10篇

所有的大河,都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她們孕育了人類文明,催生了滄桑鉅變,把自然和人與社會宿命地糾結在一起。翻滾的河水波濤浩蕩,承載了無數人的愛恨情仇和命運跌宕。大河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在大河史詩之中誕生了人的史詩,在勇往直前的大河精神之中,昇華了無私、奮鬥和矢志不渝的人類精神。

天山電影製片廠獻給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新片《大河》,就是在這樣一個凝重的主題下,展開了當代的宏大敘事。

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這段宏大敘事在影片中通過交替的鏡頭切換,濃縮在近60年的時空中。以陳大河和陳南疆爲代表的父子兩代知識分子,圍繞大河的開發和利用,傾其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進行了做法相悖、卻殊途同歸的奮鬥。

爲了造福村民,當年陳大河頂住外國專家的壓力,攔河壘壩,引水澆田;同樣爲了永久地造福村民,陳南疆卻要與村民們奮力抗爭,親手炸掉父母帶領村民們築起的大壩,向乾枯的大河下游注水。殊不知,這些村民們對陳大河和大壩傾注了無限深情。如此尖銳的矛盾,在敘事伊始就被推到了觀衆面前,使我們頃刻之間不由自主地走進了歷史和現實交相對比和映襯的情境中,隨情節發展,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

第11篇

電視劇《大江大河》第一部,講述了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中的故事,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重點描述了三個主要人物的不同經歷,他們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經濟類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

恢復大學聯考後,宋運輝考上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國營大廠,經歷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對國內落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自主權和產品外銷創匯幾個階段。那段時間,是國企逐步鬆綁搞活的階段,宋運輝利用學得的最新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迅速成長起來。

雷東寶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後,巧妙開展土地承包,繼而恢復磚瓦廠,組織建築隊,興辦預製板廠、電線電纜廠、養豬場,進行股份合作制試驗,全力參與市場競爭,在艱苦複雜的條件下,將鄉鎮集體企業搞得紅紅火火。

改革開放之前,經濟類型只有國營、集體之分,兩者都是公有制,實行計劃經濟。那時候沒有私有經濟這一說。

改革開放就是從搞活經濟入手,繼而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的內在動力來自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來。

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職工名義上都是企業的主人,但空泛的權利難以落實,到後來纔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迸發出來。

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城裏未能就業的市民,很多人便做起了小生意,楊巡便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個體經濟的代表。

楊巡是家裏的老大,下面有幾個弟弟妹妹,父親早逝,母親雖說很能幹,但僅靠她一人的收入,無力改變家裏的困境,所以楊巡很早就開始分擔母親的家庭重擔。

楊巡先是走村串戶挑擔賣饅頭,後來遠離家鄉到東北打工幾年,之後便帶着女友一起回到金州做生意。

做生意是要有信譽的。在那個年代,國營企業的產品值得依賴,鄉鎮企業的產品便打了折扣,個體戶轉手的東西更是讓人難以相信,或質量不行,或價格坑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個體戶做生意就是爲了賺錢。那個時候,長期單向提倡奉獻,個人價值得不到認可,雖說每個人都離不開錢,但賺錢是被鄙視的。

楊巡打算將電器市場的生意做大,僅靠自己的資質和口碑是不夠的,按規定必須要找國營或集體單位掛靠。國營單位就免談了,就是找楊巡熟悉的小雷家電線電纜廠掛靠,雷東寶也要考慮再三。

儘管雷東寶對楊巡的人品是瞭解和相信的,但一涉及到賺錢,個人的品質和信譽就像染上了污漬。集體爲公,個人爲私,爲私便得不到信任,得不到尊重,需要靠國有和集體經濟的信譽來擔保。

掛靠一事,幾乎將楊巡逼上絕路。楊巡在電器市場上的那一番表白,將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和盤托出:賺錢怎麼哪?做生意就是爲了賺錢。我就是想把生意做大了,賺更多的錢,讓自己活得有尊嚴!堂堂正正地賺錢有錯嗎?!

直到《大江大河》第一部結束,個體經濟還沒有完全得到正名。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正冊,那是以後的事了。個體經濟,先是經歷了是否存在剝削的大討論,後來才逐漸成爲市場經濟的有益補充,私營企業主可以入黨,非公經濟最後才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寫入國家根本大法。

經濟可以快速發展,觀念更新有時卻慢得出奇。去年上半年,還有人在權威媒體上公開言論,說民營企業、個體經濟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讓很多人覺得是不是有退回去的意思,導致安全感下降。好在高層發話,再一次正名。

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經濟人假設理論”,假設人是自利的。其實,人性自利無需假設,這本來就是事實。市場經濟要做的,是將這種自利的積極一面充分發揮出來,而將它邪惡的一面管住。

時至今日,社會還在轉型之中,個體的價值和尊嚴應進一步得到肯定和夯實。

第12篇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三位主人公分別作爲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演繹出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讓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彷彿置身於當時的雲譎波詭。

該劇以經濟改革發展爲主線,各人命運的變遷爲支線,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經濟政治領域的改革到社會生活、人民精神生活的變化,編織出了一幅從工人、農民、個體戶、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海歸派縱橫交錯的社會網絡圖譜。

從電視劇中就可以看到,改革開放40週年,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首過去,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一個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過程;中國的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中國的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羣衆主人翁意識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提升,中國科技飛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旗,以“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方針,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向高質量、高標準、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邁進,取得全面開放的新勝利,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使我們懂得與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堅持全面改革開放,纔是實現偉大夢想的正確道路,黨的十九大帶領全國人民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

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新長征之路,萬衆一心,團結奮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