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5篇 回顧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與改進

其他文案 閱讀(2.49W)

本文圍繞時間的計算教學展開反思,探討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如何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個性化教學等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促進時間的計算教學的提升和改進。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5篇 回顧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1篇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量單位。國小低年級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爲接近的時間單位,如幾小時,幾分鐘,鐘面上的某個時刻等。對於時間的換算和經過時間的計算學生學習還是比較難,特別是經過時間的計算,要逐一層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點就來談一談經過時間的計算。教材中安排了簡單的求經過的時間的例題,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了分段時間的計算,所以課後思考中認爲在這個環節還可以分層次教學。求經過的時間是比較簡單的,就是要抓住“後一時間--前一時間”,那麼在教學時可以分成第一層次求7:00到8:00經過多少時間,第二層次求7:30到7:45經過多長時間,第三層次求8:40到9:00經過時間,最後是求11:40到12:05經過時間。這樣的安排使得學生從簡單的減法:只看幾時大數減小數到只看幾分的大數減小數,再到幾時幾分到下一個整時的計算方法,給最後的分段計算打下基礎。這是學生第一次計算時間的經過,因此看鐘面數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學中教學了數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學11:40到12:05經過時間時只介紹了數格子方法而沒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沒有爲以後的時間計算打下基礎,在這段教學中應讓孩子明白先計算11:40到12:00經過了多長時間,再想12:00到12:05經過了多長,把兩個時間加起來就算出來了。讓學生學會分段去計算經過的時間,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學中也發現學生在時刻與時間的概念上比較模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平時生活中所說的2小時指的就是經過了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但在書本中都統一成了2時,例題中的2時=( )分就是我們平時口語中的2小時。那麼在本節課中如何讓孩子更好的理解這兩個概念呢?是否需要具體提出讓孩子來理解也是我比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學中就有一位學生提出了把時刻看成從零時算起的經過時間從而來進行計算。我在課堂上是馬上給予了否定,但是課後也有老師提出有些教學雜誌上介紹了這種算法,在第一次出現時間的計算中就出現這樣的計算方法是否會給學生對於時刻與時間的概念混亂,都是值得商榷的。

wisemedia 最後練習部分,設計時,我儘量地想做到習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從具體情況看,學生的參與面還是不夠,也就是應該讓大部分的同學都有練習的機會。比如可進行一些小活動,如一個同學說前一個時刻,後一個同學說出與前一同學時刻相隔20分的時刻,這樣,同學們就可能會有更高的參與積極性,在玩中學。同時,教師應該即時抓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閃光點,進行一步拓展,或給於肯定和評價,會使課堂更具生命活力。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5篇 回顧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2張

第2篇

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爲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爲了讓學生容易接受,我是這樣設計的。

是時間單位的換算。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先讓學生複習1時=60分,1分=6秒。通過複習1時=60,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其他這樣的算式。先讓學生探究,再進行反饋交流,然後進行說想法。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找到學生最初的想法。在這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識。

例2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集中精神學習和掌握例2的知識點,是這堂課的關鍵。我用學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課的`時間引入,接着問一節課40分鐘,什麼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爲是熟悉很快說出來,然後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計算經過時間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練習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和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通過電視節目預報表,讓學生指出喜歡的電視節目以及說出該節目開始播放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分別提出4個關於計算經過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有目地的先解決整時段時間計算,可有利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推算,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這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反饋時,我沒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錯例在反饋。一般,這樣的學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沒有反饋出來,沒有進行引導、糾正,那麼對他的這堂課的學習是有阻礙的。所以,在反饋時,還要做到反饋到位,善於抓住學生的錯例。

第3篇

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時的內容,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探索時間計算的方法的過程,讓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本節課有兩個知識點,

第一讓學生學會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第二根據數學信息能夠求經歷的時間。

本節課,第一個知識點學生掌握的不錯,我先從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全班同學都會算了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

第二個知識點,我完全放開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各抒己見。小明從家7::30出發,到校時間是7:45,小明從家到校用了多長時間?有的孩子通過s數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鐘,有的列7時45分-7時:30分=15分、還有的同學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有個孩子舉手說:“老師還可以這樣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這時我尊重學生的有個性的回答,贊成可以這樣想。但是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的時候問題來了,當學生完成“做一做”的時候部分學生還是按剛纔的思路求經過的時間,8:40——9:00經過多長時間?孩子用同樣的方法求出60分。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備這節課的時候我還是沒有深刻去思考各種預設,預設的不夠好,那課上生成問題你處理的不太好。在以後的備課或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多預設,讀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這樣我才能上好一節課。

第4篇

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於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於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爲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1、 “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而書本p62上的2時=( )分卻沒有這樣的區分。

2、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

3、 “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於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裏流露出來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我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

第5篇

今天上的“時間的計算”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單位“時、分、秒”的概念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設計了兩個例題——例1:2時=()分,簡單的單位換算;例2:7:30到7:45中間經過了多長時間。

對於例1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除了教學教材中的例題,還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單位換算,如:120分=( )時、150秒=()分()秒。這兩道題的出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最後一題,充分給學生討論的時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更好的掌握了時間之間的單位換算,而且也培養了能力。

本節課,我還注重將新課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對於例2的教學,我將題目變成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很快學生便發現了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的方法。還有學生利用我手中的鐘表,發現了用“數大格”的方法計算出經過的時間。對於例2的教學,我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藉此機會將怎樣計算“從家出發”的時間、怎樣計算咱們這節數學課“下課”的時間。由於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所以,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求“開始時刻”、“結束時刻”的計算方法。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本節課我還增設了一道判斷題——體育課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誰跑得快?快多少秒?這一題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多數學生也正確解答出了此題。

總之,本節課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教師結合教材將內容進行了拓寬,教學效果也較好,師生配合和諧,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