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計算教學反思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01W)

我們一定要在教學反思中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加以改正,一份有價值的教學反思是可以讓我們教學能力得到提升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計算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計算教學反思8篇

計算教學反思篇1

?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是二下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會用小棒擺一擺得出結果,而這節課主要是關於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掌握試商的方法和懂得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師傅和邢老師的指導下,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會表內除法以及會用豎式計算沒有餘數的除法,所以,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計算題和4題括號裏最大能填幾的題目,讓學生通過“算一算” 並多數學生根據示例:幾乘幾最接近幾又小於幾來“說一說”,既鞏固舊知,又爲後面的學習做充分的鋪墊。在學習7÷3之後,又及時利用課件將其與6÷3進行比較,讓學生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在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明確各注意點,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爲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二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創設了“爲小猴開慶祝會遇到難題”和“給小猴佈置場景”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聯系平均分東西時最後剩下的“不夠再分”的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學中要合理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握生成資源。

計算教學中的練習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學中我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如在寫豎式時學生可能會看到被除數是幾,下面就寫幾;可能會把餘數直接寫成0,也可能會由於商試小了導致餘數比除數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並安排了“小小醫生“這一環節,展示各種錯誤現象,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在互相幫助中,糾正錯誤,鞏固新知。

本節課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深入練習鞏固,讓他們去發現正確的計算中,每道題餘數都是比除數小的,並在以後的學習中,及時用這一規律來檢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完成“試一試”的題目時,應該用17÷5來列式,有的學生列式爲15÷3,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3、在教學中,我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而且評價的方式也要多樣化,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計算教學反思篇2

這節課主要學習例3,即除法的豎式計算,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知道除法有兩種:

1、沒有餘數的除法,

2、有餘數的除法。

例3的第(1)題講的是沒有餘數的除法,在學生讀題後首先判斷這題是不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如果是,又是什麼樣的平均分,由題目的第2條信息"每4個放一盤",明確這一題的確是解決平均分,說詳細點就是知道總數和每份數,要求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確定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後藉由學生列出的橫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豎式計算,介紹豎式的知識,首先,豎式的運算步驟,第二,確認被除數、除數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豎式中第2個12是怎麼來的,具體表示的是怎樣的數量。第四,0是怎樣得來的?它有表示什麼?結合題意,豎式中第2個12不是總數,而是在每盤放4個蘋果的情況下得出3(商)盤可以放12個。0則是總共的12個蘋果與分掉的12個蘋果的差,表示12個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餘

有了第(1)題做鋪墊,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求的豎式,再想一想豎式中每個數的意思。學生彙報後,比較(1)(2)兩題的豎式,看看沒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和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其中第(2)題小蘿蔔的話給出了一種求商的方法,思考12裏最多有2個5,所以商2。這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算式中商和餘數的單位不一樣,具體說說爲什麼不一樣。

做練習時,學生剛學習除法的豎式,還不太熟練,尤其在做完第1題,緊接着做第2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4÷2的豎式怎麼算,是因爲過於死板的記憶知識,將沒有餘數的豎式當做有餘數的豎式計算。通過第2題可以知道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中求商的第二個方法——看除數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數最接近的積,再和總數相減求餘數。第4、5兩題先明確題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能列出算式和豎式,知道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是怎麼得來的,根據情境說一說數量關係式。

這堂課豎式對於學生比較複雜,一堂課過後發現很多同學仍不能明確豎式的寫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計算教學反思篇3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從這節課中,我深刻體會到擁有快樂、寬鬆的積極情緒和良好的師生關係,對認知和創造具有激勵作用,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學生的思維能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容易誘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異的獨到見解,充分發揮出創造才能。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之後進行的有關實踐問題方面的應用,要求學生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過程中,感覺到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掌握程度還可以,但從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爲學生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圍繞引導學生探究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經歷了“實驗(操作)——猜想——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即先引導學生嘗試求出各個長方形的面積,逐步產生形成猜想;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各種長方形長和寬與面積之間的關係,逐步歸納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測量。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爲今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促進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這研究與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二、運用小組合作,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我在這堂課中,兩次運用小組合作。第一次是在學生測量各種長方形數據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二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和長與寬之間關係。學生在這些小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並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正確利用遷移,促進學生理解新知。

在這節課中,我運用了遷移。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將長方形漸變爲正方形,從而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進行合理的猜想,從而爲新知的形成創立了條件。

四、練習設計體現應用性與開放性。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後,我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知識化爲能力。先通過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再結合導入部分的實際問題,進行練習,再進行把一張長方形紙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樣開放的練習。

另外,在我的這節課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態太過嚴肅,在一些環節的處理還不夠妥當,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努力。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因此在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時候,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來開展,並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

計算教學反思篇4

今天上的“時間的計算”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單位“時、分、秒”的概念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設計了兩個例題——例1:2時=()分,簡單的單位換算;例2:7:30到7:45中間經過了多長時間。

對於例1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除了教學教材中的例題,還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單位換算,如:120分=( )時、150秒=()分()秒。這兩道題的出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最後一題,充分給學生討論的時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更好的掌握了時間之間的單位換算,而且也培養了能力。

本節課,我還注重將新課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對於例2的教學,我將題目變成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很快學生便發現了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的方法。還有學生利用我手中的鐘表,發現了用“數大格”的方法計算出經過的時間。對於例2的教學,我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藉此機會將怎樣計算“從家出發”的時間、怎樣計算咱們這節數學課“下課”的時間。由於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所以,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求“開始時刻”、“結束時刻”的計算方法。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本節課我還增設了一道判斷題——體育課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誰跑得快?快多少秒?這一題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多數學生也正確解答出了此題。

總之,本節課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教師結合教材將內容進行了拓寬,教學效果也較好,師生配合和諧,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

計算教學反思篇5

1、本節課我在設計時分成了兩種情況:計算當天的經過時間、計算隔一天的經過時間。在教學時兩種情況我都要求學生先畫線段圖然後再計算,這樣做的確培養了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然而我卻忽視了老師應讓學生感知在做數學題時需要擇優選擇,選擇最簡便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計算當天的經過時間時我們發現畫線段圖和直接用結束的時間減開始的時間這兩種算法當然是後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課前對本節課的把控還是不夠好,然而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正是要在這些小小的細節中體現,今後我在上課前還需對課上的每一環節都認真研究。

2、講解線段圖時,我並沒有講解清楚、講解透徹如何觀察線段圖算出經過時間,我看似教給學生了如何畫、觀察線段圖,然而計算時還是走的老路——結束時間減開始時間。這是由於我在課前自己就沒有掌握如何觀察線段圖計算時間的精髓,今後我還需注意上課前一定要多研讀教參、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師請教。

3、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太少。我講課的短處一直都是總喜歡自己講解,總認爲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雖然一直都在注意,儘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講臺上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後爲我應多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相信學生能夠完成,課上也要多多展示學生的想法,抓住學生的生成並能利用好學生的生成。

4、在平時教學中應時刻清楚本節課將要培養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這樣在課上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

計算教學反思篇6

學習《時間的計算》這節課時,我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上課的時間引入課題,接着問一節課40分鐘,什麼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爲是熟悉很快說出來,然後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計算經過時間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練習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和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通過電視節目預報表,讓學生指出喜歡的電視節目以及說出該節目開始播放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分別提出4個關於計算經過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有目地的先解決整時段時間計算,可有利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推算,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鐘裏既能讓學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我想學生的學具應該得到進一步改進,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鍾,感悟出經過時間就是分針和時針在鐘面走過的一段時間,然後得出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題目,如分減分不夠減要向小時借1小時再減,再用這方法比較麻煩,最後還是決定讓學生改過來,列成幾時幾分-幾時幾分的算式,對此我又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糾正,學生容易理解,正確率也有所提高。

只是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還是一個難點。教師也只能對這部分內容,特別是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更多的練習,講解。

計算教學反思篇7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學會簡單計算的方法,能夠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學會愛惜人民幣。

這是一節比較枯燥的算理課,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且容易分散,所以課堂環節的設置要有趣味性,要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所以,在導入環節,我引導孩子們“猜一猜”順利過渡到人民幣上來,使複習也先得有趣一些。另外,在新知探究環節,“1元2角的拿法”、“選出兩種氣球並提一個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來。

同時,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對學生計算過程的指導。學生在這裏是第一次接觸對單位不同的數量進行計算,有一定難度,應及時對學生的錯誤給予糾正和分析,使學生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對於不同單位的量進行計算時,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單位不同時,要先轉化爲相同的單位再進行計算。這些重點內容要進行反覆強調和及時小結。

在課堂的最後,我通過展示貧困山區孩子的學習精神,呼籲同學們珍惜學習機會和富足的生活條件,努力學習,愛惜金錢,學會理財,把錢用在有價值的地方,這是本節課的一個昇華。

計算教學反思篇8

1、新課的引入趣味性強。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是《新課標 》的準則。新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藍貓三百問》引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

2、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採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我能充分發揚民主,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然後由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運用透明的格子紙、擺方塊和直尺量等方法,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係。找出這幾種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過數方格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又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習方法的積累,思維方法、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取,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3、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三步曲,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藉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正好是長邊所含釐米數,小正方形的排數正好是寬邊所含釐米數,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