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迷思

其他文案 閱讀(1.81W)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迷思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迷思

 

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迷思,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今年3月,XX聽聞某校2016年MSW畢業論文被抽查時,盲審以“該論文沒有介入,不是社會工作論文”爲由將該論文“槍斃”。聽聞此事,XX產生幾個疑問:

(1)什麼樣的論文才是社會工作論文?

(2)一定要有介入的論文才是社會工作論文?

(3)介入(intervention)又具體指什麼?

爲弄清楚評價社會工作論文的標準,XX查閱了“全國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下發的《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MSW)學位論文基本要求》。該要求對論文議題、論文類型、論文結構、論文規範等做出了初步規定。論文議題包括:與社會工作相關;涉及社會工作實務和理論、社會服務機構管理、社會政策的某個議題;突出適用性和應用性。論文類型包括:實務研究、項目研究、政策研究。其中,字面與“介入(干預)研究”最相近的“實務研究”對研究方法的規定是:“參照研究框架,採用合適的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研究方法,並根據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規範,說明研究對象的選取方法及其特徵、資料蒐集工具、資料蒐集程序及資料分析方法、遵守的研究倫理”。這一規定實則要求研究者對某個已經完成的社會工作實務,採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事後研究。它並沒有特別強調研究者要預先做好介入設計,並展開介入。如果將《要求》作爲判定的論文是否是社會工作專業碩士論文的“黃金準則”,那麼,前述盲審“槍斃”論文的理由就不成立。

雖然通過“官方文件”找到了迴應問題的緣由,但是,“沒有介入,不是社會工作論文”這一判定依然深藏於XX心裏。直到XX於5月18日和19日參與MSW畢業論文預開題答辯,該問題又重新爆發。XX發現,學生提交的開題報告題目和研究內容高度雷同,比如:小組工作介入XXX的研究;個案工作介入XXX的研究;家庭治療介入XXX的研究;園藝治療介入XXX的研究;認知行爲療法介入XXX的研究……內容也圍繞個案、小組,或者某種治療方法對研究對象的問題(或需求)進行方案設計,並提供服務。而諸如實驗組、參照組等研究設計基本沒有。

XX對這些“介入(干預)研究”字樣的研究論文感到非常好奇。難道這樣的研究論文就符合所謂的“介入研究”了嗎?XX堅定地認爲答案是否定的。爲更加清楚地認識這類研究題目和論文,XX進一步提出疑問:(1)這類題目和論文的特徵到底是什麼?(2)爲什麼會出現這類研究題目和論文?

就第一個問題,XX與同事在深度討論後得出以下一些共識:

第一,這類題目和論文的邏輯起點具有明顯的功能取向,也即社會工作有正功能,能夠解決各類問題。具體而言,學生思維的邏輯起點是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手法,或某些相對具體但要求很高的治療方法。這種邏輯會導致學生忽略對問題分析,而直接進入介入(或干預)模式。當學生在實習等實踐工作中看到某種現象或者問題時,通常在描述現象或者問題後直接考慮使用何種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第二,這類題目沒能有效區分“對方法的研究”和“藉助某種方法開展的介入(干預)研究”。“對方法的研究”主要指,通過將社會工作某種方法運用於某類(個)議題(如抑鬱、行爲矯正等),以對該方法進行修訂。這類研究的真正研究對象是某類社會工作方法。“藉助某種方法開展的介入(干預)研究”主要指,對某類(個)議題進行介入(干預)。這類研究關注介入(干預)及其效果,而社會工作的方法只是進行介入(干預)的載體。通常而言,它要求研究者清楚其研究議題,然後通過系統的文獻分析尋找出能夠有效迴應研究議題的介入(干預),之後在嚴格的社會科學研究設計(如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等)指導下開展介入(干預)工作。而介入(干預)過程中使用個案、小組抑或其他社會工作方法則視情況而定。學生論文題目實際上有“對方法的研究”之味道;而研究內容卻又體現出“藉助某種方法開展介入(干預)研究”之味道,但是卻又不具備介入(干預)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三,這類題目嚴重忽略社會工作方法的難度,簡化使用社會工作方法。目前,很多MSW的論文已經逐漸超出個案、小組、社區三大傳統方法,而使用諸如家庭治療、園藝治療、認知行爲療法等更加深刻的方法。由於這種超越將社會工作的思維從某些通用實務模式(或規則)中解放出來,轉而運用對某些研究議題具有針對性方法,因此,它算得上是一種進步。但是,這些方法對使用者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使用者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拿到該方法的資格證書。當前我國MSW教育訓練很難使學生達到這些要求,因此,這些方法可能流於“依葫蘆畫瓢”而簡化地使用這些方法。

就第二個問題,XX認爲可能具有如下原因:

第一,專業教師及學生受功能主義社會工作思維的影響,受“社會工作是實務(踐)爲主導(核心)的專業”觀點的影響。在這些思維和觀點的長期影響下,專業社會工作教師及學生總以“社會工作能夠做什麼”、“怎麼做”等問題作爲專業思考的起點。最終,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分析能力降低,淪爲問題解決的工具。

第二,多數專業教師及學生並不懂得何爲嚴格意義的介入(干預)研究,甚至將社會工作實務(實踐)等同於介入(干預)研究。介入(干預)研究並不等同於使用某種社會工作方法去迴應研究某個(類)研究問題。介入(干預)研究具有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和運作步驟。它對研究者的研究和實務能力具有非常高之要求。

那麼,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畢業論文該如何走出這種怪相呢?在此,XX無法開除具體藥方,只是在個人有限的經驗和思考之基礎上提出幾點方向性的建議。

第一,跳出功能主義思維的影響,打破功能取向的邏輯起點。當面對某個(類)研議題或問題時,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及學生不能僅僅思考“社會工作能做什麼”、“怎麼做”,而應該以問題分析爲起點,探討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尋找“最佳”證據,然後再思考如何做。

第二,跳出“社會工作是實務(踐)爲主導(核心)的專業”觀點的桎梏,將社會工作專業(或作爲一門專業的社會工作)視爲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及學生可以借鑑(或按照)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來指導自己學習和研究,開闊理論視野、方法視野,進而提升專業的研究水平、改善研究成果。

作爲博士畢業後工作一年的專業課教師,XX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總是對某些與專業教育有關的現象充滿好奇和疑惑,也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並嘗試找到答案。以上內容均爲XX所思、所想,觀點難免有所偏頗,望讀者審慎對待之。若能夠激起讀者非贊同式思考,也是XX希望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