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其他文案 閱讀(2.8W)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篇【一】

  淺談創新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機制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一、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

(一)精準扶貧的概念界定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雲南和貴州省調研時,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並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是新時期中國扶貧開發機制的重大創新,即通過精確瞄準貧困人口,切實地實現直接針對貧困人口的扶貧開發。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按照縣爲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

  同時,專項扶貧措施要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貧的理論依據

第一,社會排斥理論。

  社會排斥理論創始於1974年,是隨着法國學者 Lenoir ,相關著作的發表,才逐漸被學界重視和推廣的。他認爲“當今正是‘垂直社會’向‘水平社會’的過渡時期,社會的‘金字塔式’結構被打破,社會成了一個平面,原先處於底層的人羣被分散到這一平面上多箇中心的邊緣地帶,弱勢羣體面對的不再是赤裸裸的壓迫,而更多的是被中心人羣的忽視”。因此,社工專業在參與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對扶貧對象的心理關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出發點是滿足人們的需要,以減少貧困人羣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到的冷漠和忽視。同時,還應該增強貧困人羣的社會參與度,讓貧困人羣以主人公的態度加入到反貧困的事業中。

第二,三重失靈理論。

  三重失靈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非政府機構研究專家薩拉蒙教授提出的。作爲社會治理新機構的非政府組織,出現的目的是協調政府部門單一管理社會的侷限,而不是要代替政府來承擔其所應該發揮的功能。總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配合、協調工作,而不是把兩者對立起來。三重失靈理論爲社會工作參與我國農村扶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以社會工作理論和價值爲指導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作爲一個社會組織,具備承擔實施社會扶貧政策的能力和優勢。在實施過程中,能夠與政府通力合作,在公民和政府的互動之中,起着緩和和潤滑的作用,減少官民之間的直接衝突。

二、中國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

  (一)農村地區缺乏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扶貧工作,即是緩和農村社會矛盾,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村社會工作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要求。但是現階段的農村社會工作還處於不完善,甚至空缺的狀況,很多農民甚至不知道社會工作是爲何物,更談不上尋找社工機構來幫助解決困難,而農村地區社工短缺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發展缺乏政策、資金和人才支持。瞭解西方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史可以發現,美國的農村社會工作者一般會在政府擔任相關的職務,或者會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通過這種方法把專業知識高效地在農村付諸實踐。而我國的農村社會工作還處於一個被忽視的現狀,制度不健全,資金不到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相對稀缺等一些現實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着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限制社會工作人員利用專業優勢解決農村社會問題。因此,如何使社會工作參與到農村反貧困工作中,服務農村發展,還需要政府、社會及廣大農村羣衆的共同努力。

  (二)貧困農戶的思想觀念影響扶貧工作

大多貧困農民的受教育水平都比較偏低,思想觀念也較爲落後,甚至有一些貧困者仍存在過去的等、靠、要落後觀念,懶惰,不願意勞動,對於到手的扶貧資金不是有效利用,反而拿去吃、喝、玩、樂,更有甚者還用來打麻將輸掉。還有一部分貧困農民爲了得到扶貧資源,不願意自主脫貧,佔用貧困名額,也是對扶貧資源的一種浪費。但由於政府下放到村裏的扶貧資金很有限,所以必須做到專款專用,瞭解致貧原因及貧困農民的不同需求,做到扶貧因村制宜,因戶制宜。同時,扶貧工作還應堅持扶勤不扶懶,對於因爲懶惰和不務正業而陷入貧困的農戶,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是給錢或實物,而是首先要改變其落後的思想觀念和錯誤認識。

三、創新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近年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城市地區,尤其是發達城市得到快速發展,社工機構配合當地的政府部門,共同解決本地面臨的實際社會問題,在城市建設、社會服務提供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的農民享受社工機構專業服務的渠道沒有打開,尤其在邊遠的農村,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社工爲何物。他們處理困難的形式,還是像從前一樣,求助於親戚、鄰居或政府,這就給基層行政組織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導致其運作不暢。

社會工作參與農村反貧困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國際經驗,因爲反貧困不只是經濟問題,其中貧困者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對貧弱羣體的社會服務、社會支持和心理撫慰更是社會工作的長項。因此,可以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社會工作隊伍,通過對村幹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等進行社會工作培訓,建設適合本地情況的社會工作隊伍。發揮社會工作者特有的專業優勢,利用當地社會資源、組織相關活動、提供社會服務來改變困難羣體、脆弱羣體被邊緣化的狀態,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可以對扶貧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進行參與和監督,保證扶貧工作的效率和公平公正。

  (二)建立扶貧對象的增能體系

在現實生活中,貧困人口總是處於一種比較劣勢的地位。因此,社會工作在參與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貧困人羣的自身發展。首先,是心理輔導方面。對服務對象進行心理干預,是社會工作常用的治療手段,社會心理模式認爲,心理因素的變強能夠增強人克服困難的決心。所以,這個體系要從培養貧困人羣脫離困難的決心做起,注重扶貧中的情感投入,增加人文關懷,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增能體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增強貧困人羣克服貧困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質。其次,是社會支持系統和自然支持系統的和諧方面。這兩個系統的完整性,一方面可以減少面對風險的承受壓力;另一方面增加貧困人羣擺脫困境的能力。在這個培訓體系裏,社會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通過鼓勵、引導貧困人羣參與社會活動,參加本地區的事業管理,擴大其交際圈,拓展其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去尋求更大範圍的支持資源。

  (三)注重扶貧治理機制創新,引導社會資源參與精準幫扶

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宣傳體系。社會工作發揮其專業特性和優勢,將社會工作思想植入扶貧政策的宣傳中,把扶貧政策注重人的發展理念傳播給社會大衆,激發民衆主動了解政策的積極性,引導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精準幫扶工作。

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策執行監督體系。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到對政策執行的監督當中,這樣這個體系就行成了政策監督的整體力量,其中包含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以及受助人羣共同監督社會工作機構,對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操作。同時,對結對幫扶實施動態監管,及時更新幫扶資源信息記錄。這樣在多方力量的監督下,可以促使社工作在農村精準扶貧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提高精準扶貧的時效性。

  (四)整合扶貧資源,強化發展扶持政策銜接

充分利用社會工作提供和配置資源的優勢。社會工作可以調解農村扶貧資源的社會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社會工作能把資源分配到困難人羣、弱勢羣體等最需要的目標羣體手中,以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況。因此,社會工作專業的參與、社會機構的成立就可以爲貧困人羣建立一個獲取社會資源的平臺,爲政府和社會,貧困農村和城市之間建立了溝通和互動的有效渠道。

在精準扶貧階段,健全扶貧資源整合與配置平臺,積極爭取各種配套資源,做好與貧困人口身份具有連帶關係的資金資源、政策資源、行政資源的優化組配,用盡可能完善、翔實的信息來彌補扶貧資源供需分離與分配不當的負面效應。努力形成扶持政策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使政策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資源合力,發揮扶貧資源匯聚效應與協同效應,促進貧困人口安穩致富。

縱觀全文可以看出,消除貧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國政府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致力於扶貧開發工作,並且不斷探索、創新貧困治理機制。改革扶貧―開發扶貧―攻堅扶貧―定點扶貧―精準扶貧,步步推進,扶貧工作的成效大大提升,併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爲人類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的扶貧開發依然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和挑戰: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解決難度大。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扶貧任務,使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我國政府就要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堅持“扶真貧、真扶貧”的扶貧理念,齊心協力,打一場扶貧攻堅長期戰。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篇【二】

  談地稅部門建設和諧社會工作意見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決定》全面、深刻地闡明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強調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它繼承、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全黨、全國上下整體聯動,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和諧大家庭中人人獻計、獻策、獻力,以全面建設“細胞和諧”來推進整體社會和諧,只有這樣,建設和諧社會纔不是一句空話。地稅部門是建設和諧社會中重要的一員,如何履行好職責,發揮應用的作用,我個人認爲,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充分履行地稅職能,發揮“四員”作用,積極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支持經濟發展,履行聚財職能,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當好“義務員”

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充足的財力作支撐,沒有財力作支撐的社會是空中樓閣的和諧社會,而政府的主要財力來源於稅收,稅收主要組織者是稅務部門,所以,我們地稅部門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要充分履行好聚財職能,當好組織財力的“義務員”,積級地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源源不斷財力保障。

其一,要竭力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樹立從經濟到稅收的“經濟稅收觀”,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爲已任,充分發揮地稅部門政策優勢和信息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稅收調研,積極探索經濟增效、稅收增收的新思路、新途經和新辦法,主動爲黨委、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獻良策、當高參、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和稅收增長點,實現經濟和稅收可持續增長。結合竹山縣經濟實際,我們要圍繞“工業興縣、項目強縣、開放活縣、生態立縣”的戰略,緊抓“把竹山建成基礎牢固、特色鮮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電礦支撐的生態水電大縣”目標,不斷創新稅收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快審快批審批項目,減少審批環節,提高稅務行政效率。用足、用活、用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優化資源配置,支持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發展,主動地爲企業排憂解難,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提升企業的市場竟爭能力和規避風險能力,做強做大地稅稅源“蛋糕”,爲完成市縣分配的收入任務提供稅源保障。

其二,要全力完成收入任務。完成收入任務是我們最大的政治,是地稅部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各級黨委、政府考覈我們地稅部門工作業績的“度量衡”,所以我們抓任何工作都不能離開這個主線。在組織收入中要認真落實組織收入原則,堅持依法徵收、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和寅吃卯糧,禁止越權減免稅,確保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要正確處理稅源與計劃的關係、徵管與服務的關係。要明確收入責任,細化收入目標,管好重點稅源、抓住固定稅源、管住流動稅源,實現稅費收入穩步增長。

二、堅持依法治稅,履行監督職能,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當好“公證員”

和諧社會總體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這裏看出,要想構建和諧地稅,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應有的稅收監督職能,當好“公證員”,首當其衝地要堅持依法治稅,規範執法、文明執法、高效執法、陽光執法,營造公平競爭有序的稅收環境。

一是要嚴格稅政管理。進一步完善稅政工作流程,狠抓稅政檢查,加大政策管理和落實的考覈力度,克服管理上的隨意性。堅持減免稅集體審批制度,嚴格執行減免稅調查程序,實行“案頭”管理,按照“誰報批誰負責、誰調查誰負責、誰批准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減免稅臺帳,加強各類減免稅審批程序的監控與跟蹤管理,使減免稅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狠抓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的管理工作,建立分稅種管理的評估體系,發揮導向指導作用,要根據不同稅種的不同特點,制定出符合具體實際的管理措施,使稅種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堵塞稅政管理上漏洞。

  要建立稅政、徵管工作例會制度,按季召開稅政、徵管工作例會,探討和收集徵收管理、稅收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尋求對策加以解決,以提高徵管質量和政策執行效率。對政府出臺的有關涉及地稅稅收政策的相關辦法、會議紀要、招商引資政策等,我們根據稅收政策提出修改意見,對違背政策的,我們及時建議政府進行修正。要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和調研力度,實施“陽光稅政”工程。

二是要強化執法監督。結合貫徹總局“二個辦法、一個範本”及《若干意見》的要求,梳理執法依據,分解執法權限,確定執法責任,嚴格過錯追究,完善崗責體系,規範工作流程,使執法“兩制”向縱深推進。加強對稅收執法的有效監督,實現對稅收執法行爲的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全面落實規範性文件備查備案制度,適時啓動網上考覈,建立以執法質量爲核心的執法考覈體系和外部評議機制。加強對重大案件的集中審理工作,對稅務案件實現督導制,點戶審理制和回訪制,對稽查局已結案件10%的比例進行復查、分析和評估,以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

三是要強化稅務稽查職能。進一步發揮稅務稽查職能拳頭作用,震懾不法分子,理順納稅秩序,按照“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的標準,減少納稅人的檢查次數;推行“查前告知、查中監督、查後反饋”制度,不斷地規範自身執法行爲;要以房地產、建築安裝、飲食娛樂、建築建材、水電開發、礦產開發等行業爲重點,繼續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活動,改善稅收環境,努力實現由普遍檢查向行業檢查、重點檢查的轉變和由收入型檢查向執法型檢查的轉變,加大檢查深度和廣度,大力開展延伸檢查,提高檢查工作質量和效率。

四是開展稅法宣傳。採取多種形式宣傳稅收法律法規,重點加強稅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職能作用的宣傳。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曝光不法納稅分子,通過公開曝光,教育廣大納稅人,震懾納稅人,營造誠信納稅光榮、違紀違法受懲的良好氛圍;及時公示最新的稅收政策,讓納稅人第一時間瞭解政策、知曉政策,以提高納稅遵從度。

三、堅持以人爲本,履行服務職能,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當好“協調員”

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地稅和諧,打造和諧地稅需要構建徵納和諧,徵納關係和諧是和諧稅收的關健,當前影響徵納和諧重要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向納稅人公示、送達、輔導稅法的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稅法在執行中一些補充、優惠、變更規定,不少納稅人不瞭解,導致多納少納稅款的情況時有發生,辦稅環節過多、程序複雜,納稅輔導、稅收諮詢不主動、不及時,稅收法律法規的宣傳渠道不暢等等。

  稅收服務不到位,影響了與納稅人的溝通,造成徵稅人與納稅人信息和地位不對稱。所以,地稅部門要當好“協調員”,主動協調各方面關係,經常與納稅人保持溝通,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在前頭;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身角色與職能定位,順應公共行政的發展趨勢和時代要求,牢固樹立稅收服務是稅務部門法定義務和基本職責的意識,形成“感恩納稅人、尊重納稅人、關愛納稅人、善待納稅人”的風尚。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更好地爲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方便快捷的稅收服務。

其一,要建立健全尊重納稅人的制度。“賦稅是政府的奶孃”,納稅人是政府公務人員的衣食父母,應該象尊重科學家、尊重英雄模範人物、尊重自已的父母那樣尊重納稅人。尊重不僅要用道德方面來約束,更重要的是用制度來規範,否則,尊重納稅人將成爲一句空話,健全制度要結合實際,要根據納稅人需求而建。

其二,要更新服務理念。要樹立現代稅收服務觀,體現徵納雙方法律地位的平等,盡力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服務與職責相一致,以新的服務理念來引導稅收工作由滿足徵管需求爲主向管理與服務並重的轉變,全面推行稅收服務向深層次發展。提高工作透明度,堅持辦稅八公開制度,實現“陽光操作”。

其三、要改進服務手段。要進一步推行多元化納稅申報,通過“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務等形式,降低辦稅成本,要從深化管理和滿足納稅人需求角度出發,減少管理層次,簡化辦稅程序,縮短辦稅時間,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實現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繳納、政策諮詢等的網絡化,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方便快捷的納稅服務平臺。經常舉辦各類培訓班,對難點問題耐心細緻地向納稅人講解,以便納稅人正確貫徹執行。

四、紮實練好內功,提高構建和諧稅收能力,在社會和諧建設中當好“服務員”

一個單位執行力高低,從某個方面來說取決於幹部整體素質,一個人辦事能力和服務水平如何同樣也取決於幹部個人素質高低。當前要構建和諧地稅,提高幹部服務和諧社會建設能力,必須從提高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入手。

一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業務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教育稅務幹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不斷加強業務培訓,使其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技能,準確把握稅收工作規律,提高稅收工作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競爭激勵機制。積級推行能級管理和競爭上崗,激發幹部的學習熱情,促進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優化配置,搭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的平臺,大力營造願意幹事、能幹成事的良好環境。要通過開展爭當“優秀公務員”、“優秀稅務工作者”、“工作標兵”等爭先創優活動,激勵廣大稅務幹部學先進、比先進、超先進,形成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

三是加強稅務文化建設。大力創建學習型稅務機關,着力營造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的文化氛圍,培育稅務人員共同價值觀,鑄造廣受認同和自覺踐行的治稅思想、團隊精神、執法理念、職業道德規範等,實現思想理念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增強全體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集體歸屬感,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實現稅務機關內部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