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2.45W)


  心理學研究生開題報告是指心理學碩士生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着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學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選題來源、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綜述,論文研究計劃,時間安排,主要參考文獻等等,具體心理學研究生開題報告範文如下:

論文題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心境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1.選題的來源、目的、意義、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案

1.1選題來源:

由導師給定的參考方向受到啓發,選定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方向,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和查閱大量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的文獻,最終選定了這個題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範圍內,研究有關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2)將心境當做一箇中介變量引入到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考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係中,積極心境(情感)和消極心境(情感)對心理健康是否有影響

(3)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之間的具體關係

1.3研究意義:

1.3.1理論意義

(1)說明大學大一新生對於生活事件的應對情況,以及在生活事件應對中的心境狀況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瑣事、應對方式和心境與個體心理健康的關係

(3)說明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的發生情況及其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關係[1]

1.3.2實踐意義

(1)對於學生個人來說,本研究可以爲他們提供一個參考依據,調節和改善其自身對於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以及引起他們對自身心境的重視[2-3].

(2)對於學生家長來說,也可以引起他們對於大一新生的應對方式與心境的重視,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學生離開家上大學之前與其多溝通與交流,對於他們的問題進行開導。

(3)對於學校來說,爲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對於大一新生中大部分處於身心輕度困擾的學生進行教育與疏導,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於更好的開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對於社會來說,目前在國內,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已被列爲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4],本研究可以爲促進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個依據。

1.5研究方案:

1.5.1被試

隨機抽選某大學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獻檢索法 (2)問卷調查法 (3)個案訪談法

1.5.3研究工具

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

採用常逢錦的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該問卷的編制參考了楊德森修訂的生活事件量表,劉賢臣修訂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編制的量表。共有39個項目,分爲兩部分:

A.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和來自城鄉。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瑣事。

問卷採用五等級計分,先是定性選擇:是否遇見過該項事件,如果選擇“否”,計分爲O;如果選擇“是”,再定量選擇對其身心的影響程度,計分爲:1=無影響,2=輕度影響,3=中度影響,4=重度影響。

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

採用常逢錦根據Bernadette ella(1991)編制的大學生生活困擾調查表,依據我國大一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後的,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

問卷共有26個項目分爲三類:心理困擾、生理反應和認知評價。

採用五等級計分評定每個項目,1=從不,2=很少,3=偶爾,4=經常,5=大多數時間

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姜乾金修訂的特質應付方式問卷[6]

該問卷爲自陳式問卷,共有20個項目,分爲兩個成分: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採用四等級計分,1=肯定是,2=偶爾是,3=有時是,4=肯定不是。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該問卷共10個項目,分三個維度:消極情感,積極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試對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反應情況。是一系列描述“過去幾周”感受的是非題。如對正性情感項目回答“是”得1分;對負性情感項目回答“否”也得1分。問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試整理好調查問卷,設定好指導語

(2)在某大學的大一新生中,隨機抽取200人發放問卷,指導語統一,當場回收問卷

(3)整理所回收問卷,剔除廢卷,保留有效問卷

(4)用SPSS15.0對所回收的有效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5)抽取個別心理健康狀況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大一新生進行訪談

1.5.5研究假設

(1)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響

(2)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他們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有關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積極應對能促進身心健康,而消極應對只能使煩惱增多

(4)應對方式在性別、文理科、城鄉上有差異

2.國內外研究綜述

2.1國外文獻綜述

2.1.1關於應對方式的研究

應對的概念

應對(也叫應付)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模式。在該模式中,應對被視爲一種防禦機制,即它能使人應付無意識的、性行爲的和攻擊性的衝突事件[7].

應對方式的概念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個體面對不同的應激源時所採取的認知調節和行爲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因素,個體的應對方式影響着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並進而 調節着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係。

應對的理論

(1)應對特質理論[9]

應對的特質理論認爲個體採取的應對策略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採用自己偏好的應對策略,從而形成自己的應對風格。

(2)應對過程理論

雖然Lazarus提出的應對過程理論認爲個體的應對會隨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應激事件會引發個體不同的應對行爲,但是也強調“應對行爲與其所出現的情境是一致的”,並且認爲個體的應對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穩定性,而且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穩定性對個體的長期心理健康帶來了影響[10].

已有的關於應對的研究

將應對從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學領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壓力與應對過程》及其隨後在1984年與Folkman合作撰寫的《壓力、評價與應對》書中,明確地將應對從早期的心理動力學的防禦機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應和直接關注轉向積極的認知評價過程,摒棄了以往着重強調特質的傾向。在Lazarus的理論模型中,應對被視爲在特定情境中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認知處理,即應對是通過認知評價過程和行爲反應來實現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迴避應對方式”後,被後人完善爲:應對方式可分爲積極應對和迴避應對。積極應對是指積極對待壓力,採取辦法解決或消除內心不安。迴避應對也叫消極應對,是指消極對待壓力,沒有任何行動去解決問題,逃避壓力和自己的情緒思想。目前國內也多采用這種應對分類。

Andrews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爲普通人羣危險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發現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於維持心理平衡,保護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緩解壓力,反而會加重壓力的負面影響。[13]

2.1.2關於心境的研究

心境的定義及特點

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14].心境具有持續而微弱、穩定而彌散的特徵。積極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奮、樂觀,能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維護身心健康。反之,消極的心境使人優悶、消沉、悲觀,會明顯減弱人的活動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導致種種身心疾病[15].

有關心境的研究

如何評價一個人所處的心境的優劣,成爲中外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1971年,首先由美國的麥克奈爾(ir)等人編制出一種情緒狀態評定量表,即心理狀態剖面圖[16-17].它包括6個分量表,共65個形容詞。聯邦德國運動心理學家Abele和Brehm於1986年編制了一份德語的心境測量與描述工具BFS[18].

關於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的研究[19]

20世紀60年代,Bradbm提出,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並不是同一維度的兩個方面,而是彼此獨立的維度,並且二者都與主觀幸福感有關。隨後,有研究表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相對獨立,個人在積極情感上的得分並非必然地預示他在消極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應激情境中,積極情感發生得很頻繁。護理者研究表明,護理者雖然經歷很高的應激,併產生有害影響,包括高水平的應激或負擔及身心健康問題。但同時,護理者也報告護理給他們帶來了積極結果,如滿意、支持和積極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報告了相似的發現,經歷極端慢性應激(一組脊髓受損,一組父母雙亡)的人,在慢性應激突然發生的短時間內,經歷的積極情感顯着比消極情感多。在一項253名AIDS男性患者護理者的縱向研究中,發現被試在整個護理期間,都有高水平的壓抑心境,並持續到患者死亡後的三年間。除夥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時間外,護理者也經歷了至少同消極情感一樣多的積極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張:“在一特定時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一起出現。”

情緒相對歷程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認爲,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位,可能有某種組織,該組織在情緒狀態時,會發生與此狀態反向的相對作用。即痛苦情緒產生時,相對快樂的情緒也隨之產生,反之也這樣。

斯賓諾說在《哲學的故事》裏的觀點說明,積極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極情感通常也有積極的一面。如希望是積極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隨着焦慮,因爲希望的結果沒人能保證肯定出現。[20]

2.2國內文獻綜述

2.2.1關於應對方式的研究

應對的定義

國內一些學者也爲應對下了新的定義並進行相關研究。王淑敏、李雪[21]對應對的界定包含有五層意思:

(1)應對是嘗試解決特定壓力問題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終解決或消除;

(2)應對是個體面對壓力時的一切情緒性、認知性和行爲性的活動;

(3)應對是一個隨着時間和情境而不斷髮生變化的動態過程;

(4)應對受壓力情境的本身特點的影響,同時也倚賴於個體的生理、認知、社會和情緒的發展水平和認識評價;

(5)應對是個體有意識地認知評價內外環境壓力和自身應對資源,有意識地選擇和應用應對策略的過程。

應對的相關研究

從上述國內學者對應對的內涵的界定來看,在對應對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認爲應對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發展的還是靜態的,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是現實傾向的還是非現實傾向的等幾個問題的看法上不一致。[22]從單純的針對外在不良行爲或內在不合理認知對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正,到探索具體應激下的應對方式毫無疑問是一種進步。這種進步在臨牀諮詢與治療的效果上,在心理諮詢與治療整合運動的興起上可見一斑[23].

正如寶勇在他的《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24]所述: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應激與應對的文章驟然增加,以“應激”或“應對”爲關鍵詞對1984到1998年間的科學文獻進行檢索,發現有2000餘篇關於心理應激與應對研究的研究成果,隨後出現較多的實證性的研究報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勢。

有關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與健康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積極的、適應性的應對方式有利於適應和身心健康,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於身心健康。在這些研究中也發現,問題解決、求助及合理化等應對方式比自責、退避與發泄等對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積極的調節作用[25-27].

2.2.2關於心境的研究

幾個概念的區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來表示情緒、情感這一類心理現象的籠統稱謂。它既包含與生理需要相關的低級情緒,也包含與社會需要相關的高級情緒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緒的感受方面,即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情緒體驗)。

“情緒”(emotion)是人對待認知內容的特殊態度,它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爲、情緒喚醒和對情緒刺激的認知等複雜成分。通常情緒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個方面:它的主觀體驗、行爲表現和生理機制等。

“激情”是一種持續時間短,表現劇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緒,它是短暫的爆發式的。

“心境”或“狀態”(state)是用來描述強度低但持久的體驗。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緒。它的顯着特點是不具有特定的對象性,即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種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心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它們都影響着個體各方面的行爲,使個體戴着一副過濾鏡對事物進行認知。

中國古代有關心境的思想

中國古代的養生思想十分豐富,養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養心”的內容。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在養生方面主張虛靜無爲,知足的人才能經常體驗到滿足的歡樂;只有節制自己的物慾,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清靜無爲”的思想,強調“守靜”,他認爲各種物慾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只有精神修煉好了,保持心靈的恬淡,才能使身體完好,達到長壽的目的。在世事紛繁、矛盾複雜的現實面前,道家指導人們要保持平靜穩定的心態,仔細觀察,冷靜思考,預測事物變化的結果。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下,才能做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偏,見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觀事物辦事的能力,虛靜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國內有關心境的研究

國內對於心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研究內容和研究人數都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測量量表POMS及BFS對一些學校學生的心境狀況與其他因素的相關關係進行的研究。[29]

華東師範大學祝蓓裏教授1994年根據ir等人的心理狀態剖面圖修訂了POMS即《心境剖面圖》。期該量表共由40個形容詞組成,包括緊張、憤怒、疲勞、抑鬱、精力、慌亂和與自尊感相聯繫的情緒七個分量表。評價指標是消極情緒紛亂總分(TMD)。TMD分由心境狀態的消極得分之和減去心境狀態的積極心境得分之和加係數100構成,即TMD分=(緊張+憤怒+疲勞+抑鬱十慌亂)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漢體育學院姒剛彥博士將由聯邦德國運動心理學家Abele和Brehm於1986年編制的BFS(一份德語的心境測量與描述工具)翻譯成中文,並經武漢體院科研所情報室羅君安校對。該量表認爲心境狀態可區分爲兩個維度:評價性維度(良好/愉快和惡劣/不快);激活性維度(積極/消極)。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於由這兩個維度構成的直角座標系中。BFS共有8個分量表,具體爲活躍性(1)、愉悅性(2)、思慮性(3)、平靜性(4)、憤怒性(5)、激動性(6)、抑鬱性(7)、無活力性(8)。姒剛彥等人在國內進行了兩次BFS基本信效度檢驗,認爲在國內使用具有較良好的結構效度和內部一致性,.並且使用情況是穩定、可靠的。[30]

2.2.3國內對心理健康的測定標準現狀

國內許多研究對心理健康的測定多采取單一指標,如抑鬱,或國內廣泛使用的症狀檢核表(SCL-90)。雖然目前心理學界對心理健康的界定觀點不一,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將心理健康界定爲“在良好的生理狀態基礎上的自我和諧及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和諧所表現出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僅僅將是否出現心身症狀或心身症狀的嚴重程度作爲心理健康的指標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爲個體的一種心身狀態,可以表現爲行爲風格或行爲抑制,或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或心身症狀,或某種積極的人格特點模式。

2.3問題提出

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我發現近年來,學生的心理應激和應付方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指導他們順利應付各種心理緊張因素,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擺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一項迫切任務。大學生是文化層次較高的羣體,其心理衛生問題更應引起重視。爲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諮詢機構,有關研究也急需開展。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障礙者的比例在30%左右,嚴重的佔10%左右,大部分是由於不能妥善處理學習、人際關係及環境適應等方面的困擾造成的。[31-34]

而在衆多的對於大學生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中,我發現,很少有人將心境作爲一箇中介變量去考量這之間的關係的,而我認爲心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於大一新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剛買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遠離家鄉來到新的地方學習和生活,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人際交往環境都改變了的情況下,心境對於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該還是很有關係的。[35-37]

於是,我想要對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心境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進行研究。

主要針對:某大學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怎樣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間有無性別差異、文理科差異、城鄉差異?大一新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的相關關係如何

1.5.6研究時間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閱文獻資料,瞭解研究動態,確定研究內容,完成開題報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彙總資料、整理數據,分析取得研究結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據某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規範,完成論文撰寫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論文,根據論文答辯的要求,認真準備論文答辯工作。

3.參考文獻

[1]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東北師範大學,2003:14-16

[2]韋有華,湯盛欽。大學生應付活動的測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7,29(1):67-73

[3]L.A.珀文。人格科學[M].周榕,陳紅等,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增刊:1-5

[5]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東北師範大學,200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