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6篇 重新審視角度教學:從鈍角到銳角的思考與探索

其他文案 閱讀(1.68W)

本文將對教學中的銳角與鈍角進行反思,探討不同角度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通過對教育實踐的觀察和思考,本文將提出一些針對不同學生個體特點的教學方法和建議,以期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6篇 重新審視角度教學:從鈍角到銳角的思考與探索

第1篇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後的繼續學習,學生主要是利用前一節課學習的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來識別直角、銳角和鈍角。低年級的小朋友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主要以不同的活動串連整節課,以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前行。

競賽教學主要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遊戲競賽活動,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遊戲中可以順利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產生創造性的自我表現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低年級的孩子對於競賽活動尤其感興趣,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延續上一節課活動角的資源,設計一個讓學生接受挑戰的情境:你能不能做出一個大大的角?你能做出一個小小的角嗎?老師做一個不一樣的角。你們認識它嗎?這樣一來,學生的求知慾望被激發起來,自然而然進入學習的狀態,教師再想學生介紹直角。這樣,學生在遊戲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新知,學習積極性必然相當高。

在前面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一說你還在哪裏見過直角?先讓學生對直角有初步的認識,然後我出示了正方形紙片、練習本、三角尺等實物,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各種典型的實物,初步認識直角;在抽象出直角圖形後還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以豐富對直角的表象積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學生親自體驗和感知利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教師應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實驗,體驗成功和失敗,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在學生對直角有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提供學生不同的材料,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來創造一個直角,通過創造直角,學生對直角的特徵有進一步的體會,在這個基礎上組織學生通過比一比的方法來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發現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樣大的。如此設計,意在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在製作過程中加深對直角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爲:學習數學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學中,師生應共同創設引導發現規律、方法等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重演科學家的“認識歷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而不僅僅在知識結論的記憶上。學生對直角已經有充分的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一個自學或,讓學生自主學習銳角和鈍角,說一說它們和直角有什麼不同,在此基礎上揭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同時爲了加深學生對這三種角的關係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變魔術的摺紙遊戲,怎樣把直角變成銳角,怎樣把直角變成鈍角?這種學法學生喜歡並學得活,效果必然較好。同時,學生也可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發現的樂趣。

學生對新學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需要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多次反覆,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我安排了讓學生判斷角,猜角遊戲,以及在圖片中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遊戲。這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纔會讓數學課堂永遠充滿活動的氣息,成爲伸展學生生命靈性的根基。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6篇 重新審視角度教學:從鈍角到銳角的思考與探索 第2張

第2篇

“銳角和鈍角”這個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並會區分直角、銳角和鈍角。本節課較好的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識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課堂:

學生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爲此,在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數學知識。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遊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課時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這個情境圖,說說圖上哪裏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麼角,這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課一開始我通過開放式設問:“看來大家對角挺熟悉的,關於角,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在這一環節裏暢所欲言,互動性的交流由此開始了。接下來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角,畫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實踐和策略性引導等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各種潛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銳,手腳更加靈活,思維的觸角也會自由伸展。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應該不會不喜歡。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利用紅領巾和五角星找角,銳角和鈍角,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我儘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

第3篇

本節課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並在判斷直角的例題中滲透了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爲直角。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使學生建立銳角、鈍角的表象,並且能正確的辨認銳角和鈍角。

但是由於我對本節課的目標定位處理得還不是很妥當,使本節課聽上去更像是一節關於直角的複習課,只是多揭示了銳角和鈍角的定義,沒有突出教學的重點。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一個角,可以用上老師課前發給你們的東西。

本以爲學生們很容易就會按照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進行分類,卻沒想到一連五個學生有的說是根據角的材料分的,有的說是角的造型,一直到了第六個,好不容易纔說到了我所想聽到的答案。

這是爲什麼?學生的思維總是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此時他們還停留在這些生活中的角。如果,我能夠把這些他們創造出來的角,或者直接從生活中引入的角中再抽象到我們數學中的角,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

雖然,我原來的目的是想讓學生了解到銳角和鈍角也還能創造出銳角和鈍角來,並且更進一步理解銳角和鈍角的定義。但還沒等他們的拼,我就已把事先拼的角畫給他們看了,束縛了學生的能力。不如大膽一些,直接放手讓他們拼,讓他們從拼出的結果可以看到,有的鈍角是由一個直角和一個銳角組成的,也就是證明了鈍角要比直角大。

在上這節課的最後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今天學的銳角和鈍角?

學生們開始紛紛舉例,但總的來說,直角比較多。這時,有一個學生指着一把椅子說:“老師,這裏也有一個角!”

因爲我是正面看這把椅子的',以爲學生說的是這把椅子的靠背,就匆匆否定了。其實,到課後,我才知道,那把椅子的椅腳裏,正好有我們這節課學到的直角、銳角和鈍角。如果當時我能再走近點,低下頭,觀察仔細些,這個有效的資料就不會浪費!

“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 這是對教師具備文化知識的要求,也是對教材鑽研程度的要求。只有好好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瞭解我們的學生,才能上好每一節課。

第4篇

整節課我合理重組教材,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採取了找一找、分一分、做一做、畫一畫、拼一拼、說一說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整堂課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興趣濃厚,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有創意。

首先課件出現的主題圖畫面是米奇和兒童遊樂園,兒童遊樂園對於學生來講更爲熟悉的情境圖,同時也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課始,我先讓提出兒童樂園有什麼好玩的?之後,在觀察中引導學生對角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爲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銳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之上進行分類、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他們纔會有清楚、準確的認識。本節課中我主要設計了這樣幾個實踐活動:找角、分類、交流、概括、擺角、做角、畫角,每一個活動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看、說、想、動”的機會。尤其在製作角和分類這兩個環節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銳角和鈍角的形成等一系列過程,概念在學生的腦海裏已見雛形,此時我的講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交流、概括、做角、畫角這四個環節中,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順利、穩固地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在學生的操作活動和智力活動中迎刃而解了。

銳角和鈍角概念的判斷是以直角爲標準,而在活動中又多次涉及直角。學生由於自身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很有可能僅僅用眼睛來判斷直角,這樣做無疑違背了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作爲教師,適時引導、提醒學生藉助有用工具,幫助他們對直角做出準確的判斷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教學中,應在需要的環節組織學生對自己擺或畫的直角進行驗證,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銳角和鈍角有沒有驗證的必要”,一方面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學活學巧,另一方面在注重開放性的同時也要遵循數學獨特的原則。

課堂中教師應捕捉住每個交流的機會,儘可能地做到人盡其言。課堂中每個活動後,都要採取不同的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人人動腦想,人人開口說,互相提示,互相補充。

本堂課最後,設計一個“欣賞角”的環節,把本課的知識融人到生動有趣、學生樂此不疲的生活畫面當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在合作中深化了對銳角和鈍角表象的認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能力。

第5篇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後的繼續學習。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學生通過在“找角——折角——比角——畫角”等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的設計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使整個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找角,他們都興趣盎然,找到了黑板、課桌、紅領巾等多種事物上的不同的角。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見,兒童的思維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地爲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讓學生自己拿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小組內比較角的大小,畫各種角等活動,通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各個環節處理的都很倉促,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我發現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如學生使用三角板比角、畫角,他們的小手顯得很笨拙,我雖然在黑板上一再地演示,但還是有一部分學困生拿着三角板翻過來翻過去,無從下手。於是我讓優生帶差生,教他們操作。在這環節浪費了許多時間,造成後面練習時間不夠用。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這讓我深深地感覺到課前預設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不但要多爲孩子創造一些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第6篇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對角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利用前一節課學習的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來識別直角、銳角和鈍角。課上,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形狀的實物,從具體實物抽象出角的圖形,再指出在實物上找出來的這些角都是直角,並出示了不同位置擺放的直角的圖形,指明這些角都是直角。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找角”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教室裏找出更多的直角,既可以鞏固直角的判斷方法,有助於學生形成對直角的比較形象的認識,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皮亞傑曾說過: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表象、幾何模型,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以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後,我引導學生通過折直角、畫直角來加深對直角的認識,讓學生學生在“畫”、“做”直角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深刻的體驗,這不僅是動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像、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在腦中形成概念的本質,對直角的概念形成深刻的認識。在認識銳角和鈍角時,我選擇將“鐘面”作爲教具。通過觀察鐘面上時鐘和分鐘的轉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再將這些角和直角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建立直觀認識,使學生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清晰表象,學會辨別直角、銳角和鈍角。

最後我還安排了“欣賞美角”這一環節,通過欣賞,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角之美,感受到數學之美。整節課我爲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儘可能多的機會,並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僅開放學生求知探索的空間,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把課堂上有限的時空變成了人人蔘與,個性發展的無限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學生學得輕鬆、興趣盎然,又學有所得。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讓學生畫直角時,我是直接讓學生利用給定的材料(三角尺和格子紙)來畫直角的,因爲操作比較簡單機械,所以也就花時不長,簡單帶過,實際我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將“畫直角”這一活動設計成一個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畫直角的工具和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2。在認識銳角和鈍角時,我告訴學生,比直角小的叫銳角,比直角大的叫鈍角。課後想了想,“比直角大的叫鈍角”這句話不嚴謹,比如平角比直角大,但它就不叫鈍角。可以改成鈍角比直角大。看來以後在備課時,對於這些概念還得好好地琢磨一下它的嚴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