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遼寧16位最知名的歷史名人

排行榜 閱讀(3.32W)

16、范文程

遼寧16位最知名的歷史名人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今瀋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七年級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爲文臣之首。范文程少好讀書,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范文程與兄範文·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爲清朝開國元勳之一。

15、李如鬆

李如鬆(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樑長子,明朝名將。李如鬆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爲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鬆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併爲其立祠。

14、李成樑

李成樑(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朝鮮,明朝自朝鮮內附。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衝、楊吉衝。李成樑有大將才。

13、慕容垂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原名霸,鮮卑名阿六敦。慕容·在位時賜名“·”,後改爲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的第五子,生母蘭淑儀。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秦,稱燕王,史稱後燕,次年稱帝。建興十年(395年),遣慕容寶攻北魏,在參合陂之戰遭慘敗。次年三月,親自率軍攻北魏,大敗魏軍。四月,因病還師,卒於途中。時年七十一歲,諡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12、慕容·

前燕景昭帝慕容·(319年―360年2月23日),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今遼寧錦州市義縣)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開國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第二子。永和八年(352年),率軍消滅了冉魏,佔領後趙統治的中原地區,然後即皇帝位,年號元璽,設置百官,追封父祖,遷都鄴城,國勢進入鼎盛時期,與南方的東晉王朝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11、慕容·

慕容·(297年―348年10月25日),即前燕文明帝,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慕容·勇武剛毅且多有謀略,崇尚經學,熟悉天文。建武初年拜冠軍將軍、左賢王、封望平侯。其在位期間平定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後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爲日後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0、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爲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9、愛新覺羅·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8、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晚年爲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

7、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生於遼寧省鞍山市檯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6、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爲北洋軍奉系首領。

5、安祿山

安祿山是唐朝“安史之亂”的主謀者之一,也是唐朝著名的大忽悠。安祿山的忽悠在於他的臉皮厚,安祿山願意人小他十幾歲的楊玉環爲乾孃,而且每次進宮都是先去拜望楊玉環,唐玄宗覺得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以下的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爲兄弟姐妹。但是這樣一個會忽悠的人最後去死在自己兒子手中實在是諷刺。

4、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順治十年(1653年)爲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

3、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2、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爲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1、張三丰(武當派始祖)

張三丰(1247年―?),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宋末元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民族英雄、內家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山北斗、龍行書法始祖。張三丰爲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爲“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爲“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