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定西十大最聞名的最美景點

排行榜 閱讀(2.22W)

10、臨洮秦長城遺址

定西十大最聞名的最美景點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後,又回到甘肅境環縣,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   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後所築的,是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樑、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老的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偉壯觀。

9、馬燁倉景區

馬燁倉景區位於岷縣縣城西南約75公里處,屬秦許鄉,景區內林草茂盛,滿目青翠,山峯奇異,空氣清新,有成羣的牛羊騾馬,星星點點的藏包炊煙,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實乃避暑、旅遊之勝地。天空湛藍,白雲悠悠,羣山隱約,草長鷹飛。大地一望無際,牛如巨象,羊似臥石。野菊花遍地開放,微風習習,花香瀰漫,不時從幽遠的山巒間飄出幾段高亢的“啊嘔令”,火辣辣,熱騰騰,如山風野火,撩人情懷。馬燁倉,得名於明朝明威將軍,岷州衛軍指揮司守禦官馬燁。(馬燁,字德輝,淮東六合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奉命開設岷州衛。築東(今縣城)西(後所城)二城;立樓置門,修官署、學校、橋樑、烽喉、營堡、郵釋、倉廠、壇社、廟宇;區劃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規模。馬燁還伐木通道,致力軍隊裝備,整訓士卒,屯墾8000多畝,年收糧食數萬石,補給軍隊。

8、仁壽山森林公園

仁壽山森林公園仁壽山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隴西縣城西南一華里處,佔地882畝,東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隴西境內一座聞名遐邇、頗負盛譽、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邊仁壽”美傳。1997年仁壽山公園晉升爲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公園昔日樹木蔥籠、殿堂林立、涼亭巧布,成爲遊人踏青遊覽、逢節聚會的旅遊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節”、“朝山會”在這裏舉行。漫長的戰禍,使佳仁壽山風景區遭到破壞;受極“左”路線的影響,樹木、古建築破壞殆盡,仁壽山成爲一座禿山。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後,0隴西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仁壽山公園。重新規劃建設的仁壽山公園,依山附勢,隨峯就險,以綠爲主,點綴景觀,分爲園前區、科普區、文娛活動區、文化古蹟區、森林遊覽區、生態區、遊樂區等7區。園前區,巍然屹立的仁壽山大門牌坊,一展隴西古建雄風,門前的漢白玉拱橋,再現了黃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7、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始建於唐中葉,今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聚居地,那裏曾有名叫“李家龍宮”的雄偉建築。稱其爲官者,不但規模大,而且規格也高於廟,爲上、中、下三組建築,殿堂林立,建築巍峨,古柏森森,環境肅穆,頗爲壯觀。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玄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主祭堂上懸掛“隴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佈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在一心村廟兒巷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地人稱“瓦渣坡”。

6、岷縣二郎山

二郎山位於岷縣城南,原名金童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處。著名的二郎山戰役就發生於此,這裏還是二郎山花兒的故鄉,秦長城的西起點,著名的省級森林公園。據岷州志記載:二郎山“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雲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讚譽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峯相望,沿山脊有三峯起伏相聯,因峯頭曾築在堡寨,依次被稱爲頭、二、三寨子,最高峯三寨子拔地約200米。二郎山易守難攻,是岷縣的天然屏障,在軍事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岷縣是-新編陸軍十四師魯大昌的老窩。1936年9月,紅軍二、四方面軍執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戰役計劃》進攻岷縣。於是魯大昌在二郎山上築碉堡、挖戰壕、修建防禦工事,妄圖阻止紅軍進攻岷縣,英勇的紅軍戰士與敵人激戰五晝夜,給敵人沉重打擊。但當時紅軍戰士的犧牲也很大,犧牲戰士的遺體就掩埋在二郎山上。

5、渭源灞陵橋

“灞陵騰越跨雲天,岸柳朦朧鎖雨煙。一瀉隨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鐵璇。”這是甘肅“臨洮詩詞》主編汪弘祺先生對家鄉名橋的由衷讚美。真的,隴上廊格渭源縣灞陵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飲譽華夏文化、建築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靚雨容姿引了中外遊人竟聚焦,成爲大西北上鏡率最高的華夏廊橋命品。廊橋命品村肅渭源縣灞陵橋,坐落於渭水源頭第一城謂源縣城南南河灘。該格距省城蘭州僅170多km,近百年來,如飛虹似蛟龍的灞陵橋,因其足可與兆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虹橋相媲美,而電視報刊而成爲渭源和隴中泥遊標志。號稱“渭水長虹”“渭水第一橋”的灞陵橋,距黃河第一支流渭河發源地鳥鼠山(鳥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灞陵橋的命名也與鳥鼠渭水有關:據初步考證,“灞陵”爲古縣名,漢文旁9年(公元前171年)於其地築灞陵,並改縣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文旁卒後葬此。三國魏改名“霸城”。

4、漳縣遮陽山 AAAA

遮陽山位於漳縣縣城西部29公里處,爲秦嶺西端與岷山交匯地段的奇麗巖壑和巖洞構成的奇特自然風景區,由西溪、東溪、夷門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有30多平方公里,有奇峯異石、溪流瀑布、深邃巖洞、幽深峽谷,景點達120多處。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仙家道士留有多處題詠刻石。北宋時代此處曾建有相當於縣級政權的遮陽堡,遺址至今尚存。  遮陽山古有岷州“小崆峒”之稱,由西溪、東溪和夷門山三個景區組成。西溪由金家溝和若干岔峽組成,全長7.5公里,爲全山的旅遊精華所在。境內主要有臨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題詩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錫慶寺、-石等歷史勝蹟和自然風景50餘處。   西溪各景點有宋、明兩朝名人題刻多處,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不清。但北宋著名詩人張舜民題刻的“西溪”和“芸叟洞”仍清晰可見,標明瞭景緻。

3、貴清山 AAAA

貴清山位於距漳縣縣城72公里處的草灘鄉叭嘛村附近。整個風景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至5公里,它連接了周圍18個村莊,故又有“貴清十八村”之說。  貴清山風景區包括“禪林桂月”、“斷澗仙橋”、“洗眼清池”、“轉樹險道”、“西方勝景”、“三峯環翠”、“石棧穿雲”、“靈巖古洞”、“方壑松濤”、“佛界鐘聲”等風景點。沿途還有滴水崖、佛字崖、活虎寺等名勝。  從縣城到貴清由有兩條路線可通。第一條由縣城驅車35公里至新寺鄉後,向東行25公里,沿途可觀賞飛瀑素湍的滴水崖、佛字崖和活虎寺等名勝佔這裏有鄉村公路、晴天可通車。如從新寺向北沿龍川河北岸西行,可途經“石棧穿雲”、“靈巖古洞”等勝景,雖道路艱險;但可搜遍諸勝,覽遍全山。第二條路線是由縣城驅車經四族,石川,草地河,馬蓮地到叭嘛村貴清山林場,全程70公里。由於這條道路睛天可驅車直達貴清山主要風景點,所以已成爲遊覽貴清山的主要路線。

2、馬家窯遺址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於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迭壓着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爲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爲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爲青銅器。馬家窯類型號的彩陶製造業,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模,使其範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現並標定於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00年。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首陽山 AAAAA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峯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羣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爲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於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爲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爲夷齊隱居採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