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通遼10個最值得去的景點

排行榜 閱讀(1.45W)

10、通遼珠日河草原

通遼10個最值得去的景點

珠日河草原旅遊區距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01公里,1994年,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立項投資擴建,隸屬通遼市旅遊局。這是一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景點。

珠日河草原旅遊區佔地6000畝,建築面積3250平方米,整體設計突出民族特色,鳥瞰旅遊區呈雄鷹展翅型。中間5個殿堂式迎賓包是款待客人的地方,坐落在1.2米高的平臺上,氣勢磅礴,造型典雅,富麗堂皇,東西兩側爲豪華宴會廳和歌舞娛樂廳。迎賓包兩側是由18個豪華型固定包和十四個傳統氈包組成的蒙古包羣。

建築的正南面是具有國際標準的賽馬場,跑道周長1000延長米,通遼市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就在這裏舉行。旅遊區爲遊客安排了豐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遊樂項目,主要有馬隊迎賓、賽馬錶演、摔跤表演、射擊表演和祭敖包等。還有射箭、打布魯、騎馬漫遊、騎駱駝、坐勒勒車、垂釣、篝火晚會及民俗表演等。爲使遊客瞭解草原風情和牧民的生活習俗,也可到牧民家做客訪問。

在旅遊區內就餐時,可以品嚐到具有科爾沁草原風味的“手扒羊肉”,各種奶製品及奶茶等。在這裏你可盡情領略到馬背民族獨有的情趣和特色,是令人難得的一種享受。

9、開魯縣佛塔

開魯縣佛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城開魯鎮東南隅,又稱開魯白塔,是藏傳佛教覆鉢式佛塔。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9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長城以北僅存的元代塔式建築。

開魯佛塔,西北東南朝向,通體白色,塔高17.7米,大青磚徹築。磚厚6釐米,寬15釐米,長32釐米,比今天通用的紅磚長8釐米。全塔由塔座、塔壇、塔身、塔頂幾部分構成。須彌塔座方形,長6.55米,寬6.33米,多級砌建,總體上收,墩實厚重,沉穩生根。塔座正面有一高約1米,寬約70釐米的磚碹塔門。塔座立足低窪水澤,抗住浸泡,千年不倒,不愧基礎。塔壇分上下兩個部分。下如倒置的鉢盂,弧形圓柱與力學支撐完美結合。上爲方形,磚塊疊築,層次伸縮。塔壇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龕中金佛結跏趺坐,面慈含笑。塔身爲八角密檐十三層,逐層上收。各層高度比例,計算精準,十分的勻稱。這十三層是代表佛教中的十三層佛天。相傳,那是佛祖修身的地方。塔蓋上有黃銅塔頂,金光映日,燦爛輝煌。

該佛塔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其形制原始、古樸典雅,不失爲草原佛教建築之傑作,就其密宗佛教在我國北方傳播而言,應是唯一一座能夠代表元代早期-教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物。

2001年6月,開魯縣佛塔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通遼怪山

怪山旅遊區位於內蒙古霍林郭勒市西北14公里處,距通遼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320公里,佔地11.4平方公里。景區內分營業區、水庫區和自然保護區。怪山由地殼運動時擠壓而形成,山脈長度約2000米,海拔1199.3米。聞名於世的怪山聳立在哈布其勒水庫岸邊,是廣闊草原的守護神,原名渾迪罕烏拉,蒙古語意爲山谷中的最高峯。因其形狀古怪、天氣異常、植被在當地罕見且有着悠久的傳說而得名。從南方正視,石林直聳雲霄,據說古代多兇狠的敵人都無法侵入;從西北方看,是一座蓮花佛座,乃神聖寶地;從東南遠眺,似神女仰臥,安詳自然。其腳下的哈布其勒水庫由七個神泉吐水而成,泉水清甜可口。怪山自然生態保護區,春天百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天楓葉似火,冬季白雪茫茫,獨具塞外草原風光。項目投資2300萬元,一期投入875萬元,主要用於哈布其勒水庫和蒙古包等設施。二、三期工程將擴建水庫,建設一批配套的住宿、餐飲等服務設施,並建設果園、蔬菜和花卉基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具有民族風情、民族文化,可避暑、納涼的農家大院、蒙古包羣等。可開發賽馬、狩獵、垂釣、游泳、划船、國小生夏令營等活動。目前已具備年接待9萬人次的能力。

7、奈曼王府

位於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建於清同治二年。原分東、西兩院,東院爲衛隊駐地,現已不存;西院爲王爺府第,門前有大石獅一對,現存建築爲迴廊式四合院佈局,具有清末懸山滾龍脊、雕樑畫棟、紅柱迴廊等特點,鮮明反映出封建王公的等級尊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奈曼蒙古部歸附,崇德元年編此部爲奈曼旗,封袞楚克爲扎薩克多羅郡王,世代承襲。共傳14代郡王,先後建過4個王府。此爲11代郡王德木楚克扎布所建,但在十二代郡王瑪什巴圖爾時始遷入居住。是內蒙古境內唯一保存較好的王府,現已修復爲王府博物館。

旅遊時間:這裏處於暖溫帶向寒帶的過渡地區,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多雨。因地形以沙漠、草原等爲主,所以日照較強,來這裏旅遊,一定要準備一些防曬品。

景區交通:可以從通遼長途汽車站乘到奈曼的長途汽車,也可以在庫倫旗乘長途汽車到達奈曼。

旅遊住宿:

通遼賓館、奈曼旗交通賓館、奈曼旗賓館等。

當地美食:哈達火燒、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種各樣的奶製品等。

當地特產:奶酒、燕麥片、燻雞、素鍋盔等。

周邊景區:勃隆克沙漠旅遊區、熱水塘溫泉、赤峯市後召廟遼石窟寺、赤峯市遼太祖陵、赤峯市喀喇沁旗王府、赤峯市布日敦沙漠旅遊區、赤峯市達裏諾爾湖、赤峯市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赤峯市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赤峯市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赤峯市阿斯哈圖石林、赤峯市遼中京遺址、赤峯市大明塔、赤峯市紅山國家森林公園、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生物圈等。

6、通遼阿古拉草原

在科爾沁大草原腹地,保存着一塊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阿古拉草原旅遊區,距通遼70公里,距大青溝100公里。蒙古族聚居比例達100%。阿古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1650年設“府”建旗,是一代名將僧格林沁的家鄉,雙合爾山在草原上突兀拔起,方園佔地百餘畝,山高近百米,以“天下第一大敖包”之稱稱奇宇內外,其成因乃千古之謎。山上有一座清朝雍正年間修建的古白塔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其建築制式和造型完全仿北京北海公園之白塔,並稱“中華宇內姐妹雙塔”。山腳下曾有過清朝年間所建的雙福寺-廟九九八十一間,巍峨壯觀,與北京雍和宮如出一轍,形神俱備。雙福寺在香火鼎盛時期曾有-1300多名,除格根-以外,曾有4位轉世-延續,極爲顯靈。阿古拉還是全國著名的蒙古族敘事民歌之鄉。民間也曾流傳着大量真實可歌可泣的達那巴拉、金香、扎那、巴力吉尼瑪等傳奇故事。草原深處世代家居的阿古拉人民能歌善舞,長期保留着蒙古民族傳統的生產、生活習慣,民俗風情濃郁,文化特色鮮明。阿古拉草原旅遊區資源得天獨厚,在東北區獨樹一幟。保存完好的萬畝原始溼地,風光無限。協日勒萬畝封山喬灌叢林,春花秋實,翰海滴翠,位於雙合爾山下的白音查幹淖爾湖,分“東湖”和“西湖”,穩定水面達4000多畝。四周草木叢生,萬鳥雲集,已成爲北方獨具特色的候鳥樂園。

5、吐爾基山墓

吐爾基山墓,遼代古墓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烏蘭敖道蘇木楚魯吐村。

該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組成。墓道爲長斜坡墓道,長48米,兩壁石牆殘高約10米;墓門口有封門石封住,在甬道中間有一道木門,兩扇對開,每扇門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銅門釘,每排6個;墓室近似正方形,爲疊澀頂,墓室四壁的壁畫絕大部分已經脫落,藻井上面繪有月亮及太陽圖案。耳室位於墓室的前部,呈長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門。葬具有彩繪木棺、內棺及棺牀。彩繪木棺以紅、黑兩色爲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鶴、鳳、纏枝牡丹、祥雲等圖案,其中仙鶴、鳳以及牡丹花葉子爲貼金,四周懸有鈴鐺,在棺蓋上面還有三個葫蘆狀鎏金銅飾件。內棺的棺蓋正面有三團貼金龍紋圖案,在兩側各有一對貼金鳳展翅飛翔,神態生動。內外棺之間夾有絲織品。彩繪木棺棺牀爲須彌座狀彩繪棺牀,共由8層組成。墓主人身穿11層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羅裙上發現了帶有晚唐風格的對鳳圖案。

墓葬土了大量的銅器、銀器、金器、漆器、木器、馬具、玻璃器和絲織品。銅器有鍾、銅鈴、牌飾、銅泡等,大部分爲銅鎏金。其中的鎏金銅牌飾上面戰+刻精美的樂舞圖案;金銀器上面戰刻有栩栩如生的金龍和雙獅以及鸞鳥、形態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圖案。這些精美的隨葬品,對於豐富遼代的文化交流、藝術等方面認識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風格接近於晚唐和遼代早期的風格,應爲遼代早期契丹貴族的墓葬。彩繪木棺和棺牀,在內蒙古尚屬首次完整發現。

吐爾基山墓的發現,是近年來遼-古的重要發現,在研究遼代的社會風格、風俗習慣、服飾、藝術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5月,吐爾基山墓作爲遼代的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4、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爲“科爾沁郡五府”,1855年,著名愛國將領、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戰功顯赫,被清廷晉升爲親王,賜“博多勒嘎臺”號。此後,旗的名稱也改爲“博多勒嘎臺親王旗”,簡稱博王旗,王府改稱爲博王府。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佔地約4萬平方米。博王府,現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後倉九間。

僧格林沁,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後旗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臺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爾,史書稱壁啓,是吉爾嘎朗鎮巴彥哈嘎屯人,家境貧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無嗣,奉帝諭科爾沁左翼後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僧格林沁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科爾沁蒙古的優秀血統成全了這個英雄少年。道光皇帝選中了他,使他成爲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兒,論輩分僧格林沁爲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寵愛。僧格林沁爲人忠厚,保持了科爾沁人特有的忠誠、直爽、憨厚和熱情奔放的個性。選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圖文昌宮讀過三年書,他天資聰明、富有進取心。清咸豐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晉升爲親王,後賜博王,建博王府,後升爲元帥,明列清末四大元帥之首。其他三位元帥是左宗堂、曾國藩、李鴻章。

僧格林沁王府是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的居所,爲研究我國的反外來侵略提供重要的史實和資料。僧格林沁王府建築風格獨特,前廊後翹,雕樑畫棟,是北方與中原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爲研究清代建築風格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僧格林沁王府是北方草原文明的象徵、是漢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滿文化融合的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化遺產。

2006年5月,僧格林沁王府作爲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莫力廟

莫力廟位於通遼市莫力廟蘇木莫力廟嘎查。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2),後經康熙、雍正、乾隆逐代不斷擴建,規模越來越大。莫力廟的主體建築羣爲一幢安放本廟歷世“舍日利”(靈堂)和九九八十一間大殿。廟周圍四十公里之內土地、人民及一切出產皆屬廟有。

莫力廟,位於通遼市城區沿303國道向西行至28公里處,事實上莫力廟並不是這座廟的原名,它的原名叫做集寧寺,莫力廟只是根據當時集寧寺所在的位置叫出來的。因爲集寧寺座落在西遼河西來南下又東去的拐彎處,所以當時居住在此地的蒙古族居民便以“莫林”(彎子)加上“廟”(漢語)來指代集寧寺,後來人們漸漸地叫白了,變成了“莫力廟”。直到如今,通遼市人仍有很多隻知道莫力廟,不知集寧寺。11月14日,記者見到了莫力廟的老居民韓拉西舍冷,老人家今年已經64歲,他給記者講述了莫力廟名字的由來和他當年聽說的故事。

據韓拉西舍冷老人的回憶,在他小時候,上輩人就給他講過莫力廟的由來。傳說是達爾罕王去京城看望自己的外甥,也就是當時的順治皇帝,在一次用餐時,達爾罕王喝醉了酒,引起了順治皇帝的不滿,未等酒宴結束,順治皇帝便離開了,酒宴不歡而散,達爾罕王也十分生氣,一氣之下回到了草原。回來後達爾罕王怎麼想怎麼覺得自己沒面子,於是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出兵攻打京城。於是立即糾集了幾個盟的王公開始準備。順治皇帝得到消息後,更加惱火,也決定與達爾罕王大打一場。就在這時,達爾罕王的妹妹皇太后聽到了此事,她迅速找到了順治皇帝,並且告訴他,達爾罕王最信服的是五臺山的阿完確丹,就

連達爾罕王的兒子都讓阿完確丹去訓導,如果讓阿完確丹去和達爾罕王說和一下,這場戰事就可避免了。順治皇帝聽了母親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本來自己也不願意打這場親戚仗,於是就找到了阿完確丹,並派他去說服達爾罕王。沒想到,達爾罕王還真如自己的妹妹所說,一見到阿完確丹,就消了胸頭之氣,立即打消了攻打京城的想法。其實達爾罕王心裏也明白,皇上託人來說情是給個金臺階下,自己爲爭一口氣,落下個叛亂的罪名也不值得。

就這樣兵也不發了,仗也不打了,氣也不生了,達爾罕王的面子也找回來了。他想了想,這次能平息此次事件,功勞最大的就是阿完確丹,於是便又萌生出一個送一點什麼給阿完確丹的想法,便決定在蒙古草原建一座寺廟以表對他的謝意。建廟的想法提交給皇上後,正符合順治的意願,因爲順治也想用宗教的手段來訓服蒙古人,於是就由朝廷撥款在科爾沁草原建一座廟,在選廟址的時候,孝莊文皇太后想起了她省親回科爾沁時的一件奇怪的事。當她的鳳輦路過西遼河拐彎處時,看見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地上,一羣喜鵲和一羣兔子在打架,她問一隨從,那是爲什麼,那人略通風水之道,便回答說那是一塊風水寶地,都想佔有。於是集寧寺,也就是如今的莫力廟就在此地建立了起來。

在建廟之初,其艱辛不可想象,有史料記載,卓裏克圖親王僅爲從幾百裏外的阜新、黑山一帶拉石頭就組織了浩浩蕩蕩的一千戶民工及一千輛勒勒車整整拉了十年,建廟所用的木材多是郭爾勒斯王用五百輛勒勒車從大興安嶺等地運來的。康熙初年,一座兼具藏式召廟風格及中原廟宇特色的廟宇終於竣工了。後又經雍正、乾隆歷代不斷擴建,建成了佔地21600公頃,8條大街,14條小巷,廟宇幾千間,3000餘人,護院僧兵2000餘人的佛教聖地。

2、庫倫三大寺

庫倫三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駐地庫倫鎮中部。庫倫是17世紀建立的古城。城內依北高南低的斜坡分層建築有壯觀的三大寺: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庫倫旗是清代內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聖地”。興源寺是旗政教中心,福緣寺爲財政中心,象教寺爲-住所。

興源寺始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正殿有61根瀝金龍柱,面闊、進深各九間,有“八十一間殿堂”之稱,天王殿、山門兩側有配殿、鐘鼓樓等,佔地2.5萬平方米,爲藏漢結合式-廟,現設博物館。福緣寺建於乾隆七年(1742年),有山門殿、誦經殿、佛殿、老爺廟等四重殿宇及偏殿、鐘鼓樓,原有舍利塔,“0”中被毀。象教寺亦爲四進院落,山門內有彌勒殿、無量佛殿、玉柱堂、佛母殿、寢殿、影壁等。三大寺建築具有蒙藏漢文化相結合特色,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1、通遼大青溝

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西部沙海里,有一條長達24公里的沙漠大溝。溝上溝下樹木蔥鬱,鮮花盛開;溝底處千萬條淙淙泉水匯成一條長長的溪流,清澈透明。溝的兩岸樹草叢生,常綠樹與落葉樹並存,喬木與灌木摻雜,鮮花與綠草相間,溪流與明沙相依。這就是被稱之爲科爾沁沙地綠色明珠的大漠奇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它位於科左後旗境內,距瀋陽200公里,距通遼市區80公里,總面積12.5萬畝。

保護區是科爾沁沙地在相同緯度上,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沙區原生林。該保護區境內分佈着蒙古、華北、長白山三個區系的植被,這裏地形複雜,森林茂密,樹種繁多,水資源豐富,保存着較爲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植物資源豐富,目前發現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673種,隸屬105科348屬,其中:蕨類植物17種,隸屬10科11屬;裸子植物6種,隸屬2科4屬;被子植物650種,隸屬93科333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曲柳、核桃楸、黃波羅、紫椴、刺五加等。本區對農林牧生產有益的禽類較多,僅食蟲益鳥就有9目17科38種,如啄木鳥、黑枕黃鸝、杜鵑、燕子、貓頭鷹、伯勞、雲雀、柳鶯、葦鶯、黃胸覡禿鷲、雕、鷹等。還有害鼠天敵狐狸、沙狐、黃鼬、山狸子、艾虎子。野生動禽還有狼、獾、貉、山兔、沙雞、野雞、灰鶴、刺蝟等。該區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在小溪和塘壩裏還有魚類資源,如鯉、鯽、鰱、粘魚、草魚、嘎魚等。

區內大小青溝縱貫南北,呈"Y"型分佈,溝長24公里,深約100米,寬200~300米。現已查明的植物有700多種,動物170多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寶庫。這裏溝深林密,風景獨特,素有"沙漠綠洲"之美譽。大青溝地貌怪異,景觀奇特。溝下原始森林奇花異樹,純乎自然,爲沙海一絕。五月杏花六月桑,八月山裏紅到家,這裏到處閃爍着生命的靈光。春天百花齊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楓葉似火,冬天雲霧蒸騰,到此一遊,有一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大青溝的氣候十分宜人,是一處理想的旅遊、避暑、消閒、度假勝地,每到盛夏季節,八百里沙海熱浪翻滾,可一步入大青溝,尤其是走進溝底則暑氣頓消,心曠神怡。若在冬季,北國千里冰封,雪花飄舞,可在溝底卻溫暖如春,泉水叮咚,甚至還躍動着綠色的生命。來到三岔口,展現在您眼前的是一派壯麗景色。登高遠眺,大小青溝象二條巨蟒,成“人”字型在這裏匯合,煙林蒼茫,氣勢宏偉。俯瞰溝底,墨綠色叢林中一方方嫩綠色的稻田,頗具北國江南的味道。

大青溝旅遊項目獨具特色,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和原始風貌的前提下,現已開發建成了漂流探險、大漠漫遊、草原賽馬、民俗風情等項目。大青溝可分爲三個景區,即大青溝遠眺景區、三岔口漂流探險景區和小青湖度假村景區。遊覽全程須二日。一日遊,青溝遠眺,佛光普照,綠野試馬,蒙古式狩獵,原始森林覽勝,天然沙灘浴場;二日遊,漂流探險,草原牧歌,沙漠探險,小青湖垂釣,草原篝火等。

大青溝地處西遼河流域南部的科爾沁沙地中,溝內保存着珍貴的闊葉樹種混交林,溝上爲沙丘草原和疏林地,與周圍浩瀚無垠的沙坨景觀形成了極爲鮮明的對照。區內植物區系組成比較複雜,高等植物有767種,其中水曲柳、胡桃楸、天麻等爲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茂密的森林植被,被譽爲·稅倮錆島中的一顆明珠。

溝內古樹參天,-莽莽;林下遍生奇花異草,林間棲息珍禽異獸;谷底泉水叮咚,四季涌流;由泉水匯成的小溪長年不凍,蒼茫-常常因此而云遮霧障。小青溝雖“小”,卻以湖光山色向人們展示出另一番勝景。大小青溝交匯處,三岔合一,碧海接天,幽谷森森,風光旖旎,令人歎爲觀止。更兼保護區由起伏無邊的沙地草原所環抱,因而,宜人的景色、奇特的地貌,衆多的物種和古樸自然的草原風光,無不讓來這裏避暑休閒、度假科考的人們流連忘返。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建設,保護區已在景點開發、交通通訊、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各個方面,具備了大量接待境內外遊客的能力。近三年,遊客進入量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在迅猛增加。古老神奇的大青溝正以其原始自然、古樸純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迎接每一位熱愛大自然的朋友,投入它夢一般溫馨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