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求職經歷>

一個海歸的無奈求職經歷

求職經歷 閱讀(2.33W)

首先,我想說一下自己的基本情況,國內本科,二本院校,文科專業,畢業後很幸運地被美國綜合排名20多的,專業排名前5的研究生項目錄取。在美工作4年多,現回國找工作已快4個月,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回國前的躊躇滿志,已因現實情況有所收斂,但是本人並不想把自己當作魚肉,各大公司爲刀俎,對於國內一些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態度也是有一些微詞,很多招聘人員把自己放在絕對的優勢地位上,總認爲應聘者一定就是仰視姿態,殊不知他們的行爲正代表着一家公司,傳播着公司的文化,應聘者也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得以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是否尊重人才,是否有好的發展前景。

一個海歸的無奈求職經歷

第一站-杭州

我應聘的方式,除了傳統的各招聘網投簡歷,發郵件外,就是去領英網上找目標公司聯繫人,加人微信或發郵件,很幸運地,有很多人都回復了我,並真誠地分享了他們的工作經歷。這一點,我真的是非常感動,尤其是本校校友和一些大公司的員工,真的是素質相當高,對於素未謀面的我,都能友好地交流,告知我非常有幫助的信息。其中一位很特別,也讓我印象深刻,是一位在豬廠的外籍員工,她在與我微信交流後直接問需不需要電話交流,我非常開心地答應了。她一股腦地把自己做的工作,如何找到這份工作,自己的感受等等都很詳盡地與我分享了,當時的我都快有點招架不住了,信息量過大,而且非常真實毫無保留的分享。概括來說,這家公司非常大,福利不錯,文化非常中國,這一點讓她有一些不適應,尤其她提到了睡午覺的事情,她非常不理解。我頓時會心一笑,哈哈,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是從不睡午覺,小時候經常因爲不睡午覺被大人們嘲笑,取外號。。。言歸正傳,我說回國想去大公司有好的職業發展,她說這家公司能否讓你有職業發展我就不知道了。這時的我,心裏已經基本有了概念,或許豬廠不適合成爲我的首選。

然而,神奇的是,第一個給我打電話去面試的就是豬廠,電話過來後的感覺有點草率,沒有任何預約,電話中也沒有多少交談,直接就問你周幾能來面試嗎?我推遲了一天,她過一會就跟我確認了。我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欣喜是因爲終於有了一個現場面試,焦慮是因爲這家公司似乎並不適合我。之後,我又聯繫了另外一個在杭州的大公司,那邊也確認讓我去面試,這次就一箭雙鵰,不浪費一次行程。

來到杭州,豬廠很大,園區很氣派,確實會讓人有嚮往之情,當時面試我的是一個直接上司和人事人員。那位人事哥哥給人的感覺真是壓抑啊,像是要吃人的感覺,其實顏值不差,但就是那種表情和氣場,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這邊上司姐姐挺和藹的,現場就讓我想創意點子,我也是醉了,胡亂地答了一答,自己也知道沒戲了。這個職位不是我自己投的像是他們把我調濟過來的,所以我真的沒有什麼興趣,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尷尬,壓抑的面試。

第二天去另外一家自己嚮往了好久的杭州大企,相信我不說大家也猜到了,跟爸爸押韻的企業。那位聯繫人是我的直接上司,非常可愛的妹子,跟我聊天時就顯得非常親切。來之前她就問我要喝點什麼,我當時都懵了,居然這麼熱情!把我當座上賓,我也是受寵若驚。見面以後,她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她幫我買了星爸爸的咖啡,讓我那叫一個感動,面試過程非常和諧,她提前就告訴我了題目,所以我有所準備。然後,我們還聊了好多,包括她的未婚夫等等,我被她感染了,真不愧爲國內電商的領頭羊,公司文化相當親人啊。但是,唯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這個工作的性質就是銷售,且是跟第三方公司籤合約,也就是說,我如果進去並不是爸爸的員工,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的銷售,底薪+提成,姑娘年紀比我小,驕傲地說其實年薪10W沒有問題,我心裏的OS是:10W人民幣你當我什麼呀?然後,我在愉快地面試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第二站:深圳

這是一家聯合辦學的國際商學院,我當時抱着試試看的心理投遞了簡歷,然後也是草率地一個手機打過來電話就約我去面試了,我當時覺得這學校真隨意。第一次來到深圳,喜歡這裏暖和的天氣。面試是羣體面試,我也是頭一次經歷,包括我一共三人,面試官兩人,一個直接上司,一個大主管。面試題目,自我介紹,15分鐘準備一個宣傳演講,然後問答時間。全部用中文,作爲海歸的我沒有優勢可言。也許是剛回國再加上緊張,我用中文自我介紹時有些結巴,有時詞不達意,怪自己沒有準備充分,然後是學習學校的宣傳資料,做一次演講。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細節上,忽略了把控全局,另外兩位工作經驗都較豐富,第一位上去演講時沉着冷靜,非常有條理,我當時就被她鎮住了。輪到自己上臺像是上刑場一樣,我一開始還興致勃勃地用提問方式開場,之後就結巴且忘詞,完全不在狀態。問答環節,我算是回答得還不錯,覺得我的熱情跟之前的經歷與這個職位比較匹配。這一次面試算是一次很好的成長學習機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意識到面試前需要做好充分地準備,臨場不要慌張,無論對手如何,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就行。對於應聘職位,儘量還是找能發揮自己英語優勢的職位較好。

奇葩經歷:

我投遞了很多傳媒,廣告公關業界大公司,經歷了很多次的電話面試,綜合感受是招聘人員非常重視你的相關經歷,恨不得你之前做的是一模一樣的工作,而幾乎忽略你的潛在學習能力和通用的技能,這一點讓人非常苦惱。我之前的經歷不可能什麼都做過,但是我堅信自己有這個學習能力和通用技能去做好之後的工作,可是用人單位卻不屑一顧,他們可沒有這個時間和耐心來教你。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小型公關公司的高層,其實是他們主動聯繫我的,在經歷了第一輪電面和筆試後,就進入了高層面試。這位高層一上來就說我們就不浪費時間了啊,然後一股腦地把我的經歷用一種貶低的方式說了一遍,並試圖找出我目前沒有工作的“不可告人”的原因,然後又問我年齡,說你這麼大了也不是一張白紙了,我看過很多你這樣的,之後都不行。。。我當時心裏在想,沒遇過一個奇葩人生是不是不算完整,現在算完整了。

這種只看重相關經歷而不重視培養人才的招聘方式其實跟當下浮躁的急功近利風相得益彰,這樣的社會只會鼓勵人們走一條狹窄的職業道路,千萬別想着試圖拓寬自己的道路,甚至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差不多就得了,別想着那些沒用的”,沒用?到底什麼有用?能賺錢就有用?沒錢賺就沒用?這樣的社會培養得出有抱負有理想的人才嗎?出得了大師級的人物嗎?爲什麼我們總是去仰視別的國家的成功企業,大師,創業奇才,卻不好好審視這個機制是否在磨滅潛在人才的一個個“奇思妙想”呢?

第三站:北京

這是一家新興的朝氣蓬勃的新媒體企業,我在做了一番背景調查後相當嚮往,於是除了在招聘網投遞外,我還發了郵件,然後在領英上找到了還幾位聯繫人,有幾位也欣然同意了幫我推薦簡歷,我真的是不勝感激。沒想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面試邀請,並且發現我的一位學姐也在這家公司,我當時感到自己像中了大獎一樣,以爲成功率一定很高。當時投遞的是北京的職位,由於我人不在北京,就問能否視頻面試,在等回覆的過程中,接到了北京的電話,那邊問我能否去現場面試,我以爲是學姐安排的人,於是就爽快地答應了去北京。結果沒想到,學姐後來聯繫上我是在美國,招的是美國的職位。我頓時懵了,招聘啓示上明明寫的是北京啊。而那位打電話的人事,招的是北京的另一個職位,我現在在同時應聘一家公司的兩個職位。。。這讓人有點尷尬,都怪我太想去了,導致了現在的局面。但是我還是信心滿滿,期待去那家公司看看。於是我來到了北京,久別重逢的北京,在這裏度過了四年大學時光,這個城市總有一種驕傲,在高聳的摩天大樓中,在衚衕裏,在當地人的京味普通話中,在空氣裏,我有一種見到舊情人再次陷入情網的感覺。這家公司在海淀有自己的一棟辦公樓,樓外一羣男生在抽菸聊天,我興奮地來到了前臺,看着進進出出的都是顏值不錯的男生女生,感覺很想要融入進去。等了一會,來了一位文質彬彬的男生,他蠻斯文地介紹了一下自己,然後我就跟他去了會議室。原來他是哈佛畢業的,我當時也是一驚,但還是冷靜了下來。他開門見山地問了我到底想在北京還是去美國,我坦誠地說自己投遞的其實是北京的職位,具體職位我也要看匹配程度決定去哪一個。其實我不想回答得太直接,因爲哪一邊都不想得罪,畢竟學姐的情況我也有所瞭解,她自己在美國幾家主流公司都曾供職,也發展不錯,現在在美國開闢新天地小有成就,我也是相當佩服的。然後他問了我一些工作經歷和專業問題,面試就結束了。其實在這之前,學姐就已經跟我進行了視頻面試,感覺她是一個很有親和力的人,我自認爲英語口語不錯,對於她的問題我基本都答得還可以,所以我當時以爲去這家公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去哪一個組我其實也沒有特別的要求。然而,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北京組的拒信,那個打擊真是大,像是自己一廂情願地喜歡一個人結果發現他其實完全對你沒意思一樣。後來問學姐,她其實也不知情,說之後幫我爭取一下。之後的之後,就沒有下文了。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審視自己,我是不是待人接物還不夠成熟?我自我感覺好的時候是不是沒有顧及到別人的感受?是不是應該要多關注一下對方的反應再判斷自己的面試成果?

第四站:上海及周邊

在經歷了這麼多失敗後,我並沒有泄氣,每天堅持背GMAT單詞,寫文章,看書,舔舔傷口,繼續前行。我提醒自己,我回國不是爲了僅僅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找一個有平臺有職業發展前景的機會。那就必須要挑,必須要有耐心等待好的機會,自己做好準備。這次我轉站學術界,找了幾家國際學校投遞簡歷,其中一家是近幾年辦學的,合作院校是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所以我抱着試試看的心理投遞了求職信和簡歷。收到的面試邀請相當正式,郵件通知具體的時間和麪試人員及她們的頭銜,我這次充分地進行了準備和排練。視頻面試的一位是美國人主管,一位是中國人直接上司。兩人都感覺非常親切,問的問題我也都回答得不錯,全英文讓我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優勢。結束時,美國主管主動說了一週內給出下一步通知。我想這是個好兆頭。果然,過了一個週末後,電話就過來了,直接上司請我去學校面試,且校方承擔旅費和住宿費,當時我忍不住驚呼“這麼好!”後來反思自己不夠矜持,怎麼可以漏“切”呢?實在是在國內求職時,沒有碰到這麼好的僱主啊。

這所學校在上海周邊的一個小鎮,離市區很遠,校園環境優越,在一處溼地,住宿就在校內,設施可能是以美國標準建設的,相當高級完善,這方面絕對可以點一個贊。面試是準備一個跟工作職責有關的演講,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現場有四位相關人員聽演講,我不斷告訴自己別緊張,就當自己明天要死了,死前還有什麼好怕的(這也是因爲當時在讀一本書《我所熱愛的世界》,從作者的經歷中得到的啓發),然後我從容地開始了演講,中間好死不死,手機響了,然後我又從容地把手機關掉繼續演講,中間沒有忘詞。結束後,我順口問了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我就這麼一問,他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後來就開始問了,問了這所學校與其他學校有什麼不同之處,如何用一句話總結這個學校,等等,這些問題我不斷地引回到演講問題上,當時有些沒招架住,畢竟沒有對學校有太深入的瞭解,當時在同時準備兩場演講,也就沒有深入去了解學校的獨特之處了。最後回答了一個問題,還算圓滿,就這麼結束了。最後,人事過了聊了一些簡單問題,讓我填了一張申請表,就結束了。總體感覺,學校的氛圍不錯,每個人都非常友好,感覺很親切,舒服,雖然是新開的國際學校,但感覺很有前途,希望能跟其他國際學校只招富二代的風氣區分開來,而是真正培育精英人才。這所學校,在我的應聘經歷裏算是最尊重人才,切招聘機制最完善的,現在還在等結果中,如果沒面上,我也無憾。

另外一所國際學校一開始讓我去現場面試,由於與之前那所學校有點距離,我無法趕過去就改爲了視頻面試,校方也欣然答應了。面試內容是做一個介紹自己的十分鐘演講。我的第一感受是,讓我用十分鐘聊自己,是不是會讓人感覺我太驕傲自大,試想人際交往中,誰花十分鐘介紹自己不會被人吐槽啊?於是,我巧妙地把命題把自己與職位相結合,而不僅僅是自說自話。做了PPT提前發給人事,然後視頻面試是三位考官,全英文,感覺也是很好相處的人。我演講後簡單問了一些我對學校的瞭解和工作部門的瞭解,我根據官網上的信息做了回答,對方還表揚了我,我當時很高興但告誡自己要謙虛。整個過程很愉快,結束後我感覺這場面試是有史以來發揮得最好的一次。沒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下一步的電話,直接上司讓我做一個策劃案,不限形式,就要達到效果。於是我回家開始了策劃案。這個過程中,我不給自己壓力,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自己竭盡全力就好,如果之後不被錄用也許只說明我需要調整自己的求職方向。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製作H5頁面,發現這原來並不難,還很好玩。其實很多招聘啓事上說要會這個要會那個,可能有些技能並不難,只要有興趣肯學,上手很快的,沒必要卡得那麼死。

第五站:再次進京

我跟北京就是有緣,這一次是一家美國大影視公司,職位偏初級,我看重的是公司平臺大,發展前景不錯。面試是直接上司和人事,整個職責幾乎跟我之前的工作一模一樣,所以我相當有把握,這回你們可不能因爲沒有相關經驗拒絕我了。這一次,直接上司卻問了一個大問題:你覺得你以後的職業應該做什麼?你這一輩子到底要做什麼?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啊,我知道我喜歡娛樂行業,喜歡內容,但是真的說我將來一定會做什麼,我還真不能給你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像是被卸下了盔甲,不知該如何回答,只是套路地說着一些大話。直接上司覺得我不夠有熱情,於是她自己熱情洋溢地跟我分享了一次她的成功經歷。當時我確實被感染了,正當我準備迴應她的時候,她突然有事情,先離開了。然後是人事,人事說我的經歷看來很符合,回答很中規中矩,就是缺乏熱情,不知道我之後會不會勇往直前地去做這份工作,我當時就懵了,我面試的時候表現出熱情洋溢就一定表示我之後的工作會熱情投入嗎?而且,說實話,我投遞過的職位涉及面也比較廣,很多是我可以做,我認爲我可以做,我喜歡做,我認爲我會喜歡,我能適應,或者我認爲我可以適應的職位,你要我說我之後一定會做什麼,我不能回答你,但是我可以說的是無論是哪一個工作,只要是自己投遞且決定要去的,我一定是以120%的熱情去做好它。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喜歡的工作,有時也會有一些枯燥的部分,那纔是真正考驗我們的時候,我不能限定自己只做自己喜歡的吧,能不抱怨地做一些必須的“瑣事”纔是真正的成熟。後來我發現,這些評價都是爲降低工資做好的鋪墊,人事首先問我是重視職業發展前景還是工資待遇,我自然說前者,然後她就說公司預算可能達不到我的預期,不知道我能否接受¥¥,我當時信心受損,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之後想起來,這一切都是做好鋪墊的一個坑啊,就等着我往裏跳。或許許多求職人士都與我有過類似的經歷吧,不知道如果我們說不能接受,據理力爭會有什麼結果?有時候太想要一份工作,只好委曲求全了。

總結

這將近四個月的求職經歷收穫頗豐,我把每一次的面試都當作一次成長學習的機會,所以無論對方給我什麼樣的答案,或者什麼樣的態度和評價,我都當作自己寶貴的經驗。深深的感觸是在國內企業真的非常不尊重人才,很多招聘人員把人才當灰塵,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你不來還有下一個,每個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的,人才商品化,這樣的模式把人才限定成了一個個模子,誰要出挑誰就被拒之門外,然後模子人才們有如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商品,隨時有可能被另一個類似的商品取代。所以這就是爲什麼很多海歸選擇創業吧,除了自己給自己打工,你還有別的途徑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特別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