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教師文案 閱讀(1.76W)

光合作用貫穿整個高中生物,學好光合作用很重要,下面就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光合作用》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1

【教學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實驗爲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爲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國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爲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說“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爲探究實驗,也可作爲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爲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爲提取液,因爲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爲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爲了加快研磨速度。

劃濾液細線是本實驗的結果明顯清晰的關鍵。濾液細線必須待第一次完全乾燥後才能劃第二遍,重複次數可多一些,濾液細線要齊、細、顏色深,其中齊更重要一些。

用紙層析法分離色素時,特別要注意濾液細線一定要處於層析液的上面,否則光合色素會溶解於層析液中,而不會沿層析液向上擴散、分離,這會使實驗效果極差,甚至不發生分離,導致實驗無效;另外,層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機溶劑的混合液,具有揮發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閉。

正常的實驗現象從上到下應爲:胡蘿蔔素(橙黃色)、葉黃素(黃色)、葉綠素(a)、葉綠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種色素,最上面的胡蘿蔔素如果操作不適當效果可能不很明顯。

還有這個實驗過程用了有毒的有機藥品,因此實驗後要用肥皂把手洗乾淨。

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光合色素的種類、色素顏色、色素的吸收光譜及在濾紙條分佈。

②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

③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葉綠體結構特點與其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例如: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各種酶集中分佈於葉綠體中,有利於光合反應高效地進行;再如,葉綠體內的片層薄膜,垛疊成基粒,每個基粒由10~100個片層結構組成,這樣的結構可增大葉綠體內的膜表面,擴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於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2)有條件的學校或班級還可引導學生對色素、光合色素有關的問題做較爲深入的討論,比如可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①學生知道我們平常吃的韭黃和蒜黃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嗎?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植物葉綠素合成時的條件問題。

葉綠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類色素。綠色植物的葉綠體中有四種色素,綠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葉綠素,這樣學生已經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韭黃、蒜黃是在黑暗條件下培育出來的,因爲植物此時不能合成葉綠素,只能長成黃化苗,而黃化苗的薄壁細胞比較多,所以吃起來比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長期處於無光條件下,這個道理學生應該是明白的。

葉綠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還與什麼因素有關呢?葉綠素是一種較複雜有機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個鎂離子,因此葉綠素的形成還與鎂這種礦質元素有關,沒有鎂,葉綠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鎂,植物的葉片會出現什麼現象呢?

可給學生適當的提示,鎂與葉綠素是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學生可以想一想我們在植物礦質代謝中學習的內容,還記得嗎?有兩類礦質元素可以移動,一是像氮、磷、鉀這樣以離子態運輸的礦質元素,還有一就是像鎂這樣與不穩定化合態存在的礦質元素;另一類礦質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體內移動,如鈣、鐵這樣以穩定難溶的狀態存在的化合物。能移動的礦質元素才能被重複利用,而且這些礦質元素一般都運輸到植物體生長比較活躍的地方,如莖尖、芽尖、幼葉等處。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鎂這種可移動的離子時,整個植物體中的葉片受損傷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此時老葉先受損變黃,而幼葉暫時不會受到缺鎂的損傷,依然鮮綠。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鈣、鐵這些不能移動的離子,植物體首先受損傷的則是新葉。

③淺海中自上而下爲什麼會出現綠藻、褐藻、紅藻等藻類植物的分層分佈現象?

這也是一個和光有關的生物學問題。

我們平常看到的物體的顏色實際上是這個物體反射的光,如學生看到葉片是綠色,說明葉片反射綠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學生看到一個物體是白色的,說明這個物體不吸收任何光,並全部反射回來;學生看到一個物體是黑色的,說明這個物體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沒有反射任何光。這是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可能已經知道,綠藻反射了綠光;褐藻反射了黃光,而紅藻反射了紅光。

《光合作用》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4、應用所學的光合作用的知識,瞭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二、能力方面

1、通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及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能力。

2、通過探討光合作用的氧來源,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通過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具體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學生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通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問題,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關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因爲光合作用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這一節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並且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以及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講述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光合作用這種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的艱苦歷程,同時介紹了在研究光合作用過程中的幾個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實驗是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二、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搞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粒片層結構的垛疊形式、色素在片層上的分佈、基粒和基質的關係基礎上,纔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係。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時,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即《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使學生易於對葉綠體色素有一個感性認識。本實驗可以在講授完葉綠體色素後作爲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葉綠體色素的探究實驗;另外教材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爲課上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課題處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氧氣的來源,但是,該反應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圖解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的兩個重要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光反應階段可概括爲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爲兩方面內容:

①水的光解反應:通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爲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氣釋放出去,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還原性氫,作爲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的合成反應: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傳遞的光能轉移給ADP,結合一個磷酸形成ATP,也就將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上。

3、暗反應階段

教材中暗反應階段也可概括爲暗反應場所和暗合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應,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這個反應的作用在於使反應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有關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時釋放的能量並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形成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產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複雜的變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不斷地進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來源;光合作用可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爲有氧呼吸成爲可能,同時爲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創造了條件。

教材在最後總結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學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理念,這部分內容易於調動起學生的討論熱情。

《光合作用》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瞭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並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啓發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1.重新走進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2.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學科中的有關知識,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及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五、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結合問題、討論、比較、歸納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再現科學發現過程,並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