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燈的設計教案5篇

教師文案 閱讀(3.03W)

在新學期開始前,教師首先就是要制定好教案,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案凸顯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燈的設計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燈的設計教案5篇

燈的設計教案篇1

活動名稱:

繪畫——蘑菇

1、用橢圓形表現蘑菇傘,並用多種顏色進行裝飾。

2、知道畫面的排列要有大有小,使得畫面豐富、佈局合理。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蠟筆、示範畫。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出示示範畫,講述故事:小白兔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玩,忽然下起了雨,他們跑呀跑,發現前面有很多漂亮的雨傘,仔細一瞧,原來是蘑菇。小白兔跑到蘑菇傘下面來避雨了。

2、小動物爲什麼到蘑菇下面避雨呢?

3、請幼兒觀察蘑菇,看蘑菇是什麼樣子的?(有大大的、半圓形的頂,還有長長匠柄,能像雨傘一樣擋雨點。)

二、各種各樣的蘑菇。

1、教師示範畫蘑菇:畫個扁扁的橢圓形,下面長長的兩條線就是蘑菇的柄。

2、觀察示範畫中大蘑菇、小蘑菇、矮矮胖胖的、高高瘦瘦的蘑菇,每個蘑菇的花紋都不一樣。

三、幼兒作畫,老師指導。

1、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各種蘑菇傘的形狀,並用色彩和花紋裝飾蘑菇。

2、提醒幼兒不能將蘑菇的柄畫得太粗。

3、指導幼兒塗色,可以用多種顏色表現蘑菇花紋。

四、展示幼兒作品。

燈的設計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論辯藝術。

3、通假字:頒—斑、無—毋、塗—途。

4、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學設想】

1、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2、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常苦惱。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爲什麼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鮎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麼,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麼,這是誰說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學生答: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於國也》。

二、關於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最大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說的嫡傳。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元文宗封孟子爲“亞聖”。

更爲可貴的是,孟子並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說。他採用的是拿來主義的方法,佔有、挑選、創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爲儒家經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⑴ 齊讀。(瞭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平。)

⑵ 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⑶ 範讀。(對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通過示範解決。)

⑷ 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⑴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⑵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⑶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 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說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麼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裏?

提示:於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於是數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爲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爲什麼要“以戰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設喻,更便於啓發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一課時完。)

五、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六、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 養生

,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罟、時、養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爲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爲什麼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諸侯貴族

對比

塗有餓莩 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平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餓死歸罪於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於兇器一樣,非常荒唐。最後,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塗、莩、發、歲、斯。

七、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

2、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

3、害民的並非荒年,而是虐政。

4、統治者不要歸罪於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爲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九、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板書】

第一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措施 效果

不可勝食也。 養生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

燈的設計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 能大膽嘗試拼貼不同的不倒娃娃,對美工活動有興趣。

2. 通過觀察,瞭解不倒娃娃的形象特徵,進行拼貼和繪畫。

3. 學習用大小不同的圓形拼貼出不倒娃娃,並嘗試畫出五官。

活動準備:

1. 各種各樣的不倒娃娃。

2. 每組兩盒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彩色紙,膠水,畫紙和畫筆。

活動過程:

1. 引導幼兒欣賞、擺動不倒娃娃。

教師:不倒娃娃是什麼樣子的?

引導幼兒通過比較不同的娃娃,知道組成娃娃的圓形的大小及位置關係。 教師:不倒娃娃的臉上有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娃娃的五官形狀、位置。

引導幼兒玩玩不倒娃娃,發現娃娃的有趣之處。

2. 出示畫紙和不同的圓片,引導幼兒猜測製作方法。

教師:今天我們也來做不倒娃娃,用圓片在紙上怎麼做呢?怎麼纔不會掉下來呢

3. 引導幼兒學習粘貼不倒娃娃。

教師:這裏有大小不同的圓形,用什麼做娃娃的頭,什麼做娃娃的身體?

幼兒嘗試自己拼擺娃娃。

教師情個別幼兒講解自己的拼法。

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自己複習粘貼方法。

第一步:先選好自己喜歡的顏色的圓片拼成不倒娃娃。

第二步:拿一張圓片在背面塗膠水,像畫圈一樣在圓片的周圍都塗上,但注意不要塗得太多。

塗完後,擦乾淨手指。

第三步:將圓片貼在紙上想好的位置,用手指抹平,再貼別的圓片,最後把不倒娃娃圓形鐵好。

第四步:給貼好的不倒娃娃畫上五官,不倒娃娃就做好了。

4. 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

提醒幼兒沿着圓片的周圍塗膠水,娃娃的頭和身體要靠在一起,要貼得平整。

鼓勵幼兒選用不同顏色的圓片,或變化頭和身體的位置關係,貼出不同的不倒娃娃。

提醒幼兒觀察實物,畫出不倒娃娃。

5. 展示幼兒作品,教師總結評價。

重點講評乾淨平整以及與教師範例不同的作品。

燈的設計教案篇4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設計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指導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在插圖上給風娃娃做記號,並說說原因。整個過程爲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

2、充滿情趣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本設計針對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多種情境,如識字教學中賦予生字寶寶以生命和活力,在風娃娃贈送禮物這一情境中鞏固生字。朗讀教學中,評選最高興風娃娃和最傷心風娃娃,置身於這些情境中,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並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會認抽、續等11個生字,會寫夫、表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一個精美盒子,裏面裝有許多星星,每顆星星後面都有生字;一個風娃娃的頭飾。

2、課件:5張:

⑴風娃娃的樣子

chou xu xu xi ji

⑵抽上來、斷斷續續、吸氣、高興極了、縴夫、流汗、表

shi zheng zong shang ze

示、風箏、無影無蹤、傷心、責怪、轉動

⑶抽、續、吸、極、夫、汗、示、箏、蹤、傷、責

⑷課文插圖1和課文插圖2

⑸課文插圖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喚起體驗

1、猜謎語: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謎底:風)

2、你們在生活中感受過怎樣的風?

3、(出示課件⑴)瞧,多麼可愛的風兒呀,讓我們一起喊喊它的名字吧!(生:風娃娃)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己練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難讀的字音或句子多讀幾遍。

2、小組合作,互讀生字,輪流讀課文,讀錯了,小組成員互相幫助。

3、討論交流:

課文中風娃娃做了那幾件事,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

三、創設情境,遊戲識字

1、學習生詞:

師:聽到你們的讀書聲,課文中的詞語都高興地跑出來了,大家看,他們是誰?(出示課件⑵,指導學生認讀)

2、認讀生字:

師:生字寶寶離開了隊伍,還脫去了拼音帽子,你們還能喊出他們的名字嗎?(出示課件⑶,指導認讀)

3、遊戲鞏固:

師:看你們讀得這麼好,風娃娃給你們送禮物來了,這麼漂亮的星星,你們想要嗎?風娃娃說了,如果你們能讀出星星背面的生字,就能把星星帶回家了。(生從盒子中摸出一顆星星,並領讀後面的生字。)

四、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一)品讀1~3段,感受快樂:

1、(出示課件⑷)風娃娃作了哪些事?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3段,想想你喜歡風娃娃嗎?在你的插圖上給風娃娃做上記號。

3、展示交流:你給風娃娃做了什麼記號,說說原因。

(生有的畫上,有的畫上∨,有的畫上大拇哥,還有的畫上笑臉)

4、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呢?讀給大家聽。(指導學生感悟快樂,並讀出快樂)

5、評選最快樂的風娃娃,戴上頭飾表演。

(二)品讀4~8段,感受傷心:

1、(出示課件⑸)說說風娃娃在幹什麼?這時,你會給風娃娃做上什麼記號?(有的畫×,有的畫哭臉)

2、小組合作,練習讀4~8段,評選最傷心風娃娃,戴上頭飾表演。

(三)深入理解,發展語言:

瞧,傷心的風娃娃哭着來到我們的教室,(出示課件a,並加入風娃娃的話: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人們爲什麼責怪我嗎?)你們能幫助風娃娃嗎?

五、小結

看來同學們都懂得了做什麼事都要看是不是對別人有幫助。

第二課時(略)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指導寫字

三、課外拓展(任選一樣)

1、背誦古詩《風》。

2、畫一幅有關風的圖畫。

3、蒐集資料:風能做哪些好事,會做哪些壞事。

?板書設計】

16風娃娃

(高興)

(傷心)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

燈的設計教案篇5

一、班會主題:

心存感恩,讓愛永駐

二、班會好處:

如今的孩子,個性是城市裏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極大滿足使他們習慣了養尊處優,他們理解了太多的愛,漸漸地,他們把這一切視爲理所當然。而當今社會的風風雨雨對他們心靈的衝擊,在很大程度上也扼殺了童心的淳樸和人性的完美,從而失落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們習慣了被愛,習慣了索取,習慣了理解,卻不曾想過或是不習慣付出,不懂得感恩。應對他人的幫忙,甚至連一聲“謝謝”也難以出口,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禮貌的一種悲哀。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提醒他們,引導他們,透過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繼而喚起那已被一層層習慣與世故壓在靈魂最深處的善良本性與感恩之心,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時,也讓我們反躬自省,找回以前失落的那份博愛。

三、班會目標: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一種傳統美德、一種處世行爲。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精心培育校園“感恩文化”,用心營造感恩校園氛圍,切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學會感激,學會關心,學會回報。

(1)讓學生學會“知恩”。感恩教育是一種人性喚醒人性的教育。透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在這個社會裏,愛從來都是雙向的,誰都沒有隻奉獻不回報的義務,誰也沒有隻索取而不付出的權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和他人、學校和社會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顆感恩的新來對待這一切。而沒有感恩心的人格是不完整而且是不健康的。

(2)讓學生學會“報恩”。感恩教育是一種以善換善,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透過感恩教育,讓學生產生一種回報恩情的衝動,懂得對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學會理解和關愛他人。不斷增強學生的報恩意識和潛力,學會如何回報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學校和社會。

(3)讓學生學會“施恩”。要求學生從最基本做起,懂得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的道理,既有報恩心,更有感恩行,理解“施恩”的前提是“不圖報”。當我們能夠做到“知恩圖報”時,還應當懷着寬容的心態、愉快的情緒,儘自己所能地去幫忙身邊需要幫忙的人。

四、主要資料:

(一)前期準備:

(1)瞭解感恩節的來由和相關活動:

感恩節又被稱作“火雞節”,是北美洲獨有的節日。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號帆船,於12月26日到達了美國的普利茅斯港,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環境,第一年冬天過後,只有50人倖存。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人送給他們很多必需品,並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這一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1月底,移民們請來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雞等製作成的佳餚,感謝他們的幫忙,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自此,感恩節變成了美國的固定節日。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它定爲國家假日,並且規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爲美國的感恩節,有四天假期。藉着長假,很多人都會趕回家慶祝佳節,所以,美國感恩節的熱鬧程度絕不亞於中國的中秋節。

(2)要求每個學生靜心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受過什麼人什麼樣的幫忙,心裏有什麼未表達出來的話,記錄下來。

(二)班會課上:

(1)觀看《感動中國》片段,請學生髮表簡短觀後感;

(2)分以下版塊體會受恩,培養感恩情感:

感恩父母——感謝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長輩;

感恩社會——感悟社會的饋贈和祖國的關愛,增強社會職責意識,樹立報效祖國思想;

感恩自然——感謝大自然的賜予,熱愛自然,增強環保意識;

感恩師長——感謝老師的教誨,尊師重教;

感恩他人——感謝同學、朋友的支持照顧,促進互助互愛。

(3)小結:

教會學生心存感激,真情回饋,溫情行動。從小抓起,從細節抓起,從身邊抓起,讓學生在班會活動中體會到受恩的榮幸和感恩的樂趣,變被動感恩爲主動感恩,在自己心中培植感恩的情感,向身邊的人發出真誠的問候和微笑。透過感恩教育,使學生能在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顧及他人,學會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達,心胸更開闊。

(三)後期總結:

要求學生寫下班會課後自己的感悟,並證明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