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蟬的教案推薦8篇

教師文案 閱讀(3.16W)

爲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我們需要在課前寫好一份優質的教案,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七年級蟬的教案推薦8篇,感謝您的參閱。

七年級蟬的教案推薦8篇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常規分析,得出解題思路,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解題辦法;

【教學難點】

找出題目中的可有可無的已知條件,說一說爲什麼可以這樣認爲

【教學過程】

問:以前學過的有關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你能寫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例題: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地要11小時,建成高速公路後,汽車每小時速度是原來的2.5倍。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

分析:要求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那麼先要求出汽車現在的速度,而汽車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那麼還得先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根據`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要11小時',可以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

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汽車原來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車現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現在的時間:352÷80=4.4(小時)

問:用比例的思路該怎麼樣理解這道題目呢?

分析:甲、乙兩地的公路長度一定,汽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成反比例。因爲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所以原來的時間是現在的2.5倍。即:11÷2.5=4.4(小時)。

這樣解答使得`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成了多餘條件,但是又不影響解答問題。

【我們來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個,王師傅單獨做需要6小時,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師傅的1.5倍,那麼如果讓李師傅單獨做這批零件,需要幾小時?

【總結】

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善於應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問題

【作業】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與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頁例2、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數據,學習統計方法。

2.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能正確地填寫統計表,滲透統計思想及方法,培養學生動腦的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教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爲了慶祝這個節日的到來,我們二年級(1)班要在這一天舉行聯歡會,大家準備什麼節目來慶祝呢?

學生答:唱歌、跳舞……

教師:參加哪個節目的人數最多?

學生可能說,參加唱歌的人數最多,也可能說參加跳舞的人數最多……

教師:誰說得對呢?(學生無法回答)怎樣才能比較準確地知道我們班上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多?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少呢?

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從而板書課題:統計。

二、自主探索,經歷統計過程

1.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

教師: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哪些節目?

(學生說,教師板書:唱歌、跳舞、講故事、彈琴)

教師:用什麼辦法統計參加每個節目的人數呢?

學生1:用畫“?”的方法。

學生2:用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3:我們班的人數比較多,用畫“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學生一一報自己參加的節目,4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

2.填表、分析

教師:現在(指黑板)對班上同學參加節目的人數了解清楚了嗎?

學生可能會說不太清楚,因爲從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還應算出參加每個節目的同學具體有多少人。接下來讓學生算一算,並填在書上的表格裏。學生自主填表,然後交流。

教師:從統計表中你瞭解到哪些信息,還想到了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1:我們班上參加唱歌的人數最多,彈琴的人數最少。

學生2:參加跳舞的同學比參加唱歌的同學少幾人?

教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

教師:對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數據,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1:畫“正”字能較清楚地收集、整理數據。

學生2:我覺得數據較多時更簡便些。

教師:對,在統計過程中,畫“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後會經常用到。

三、嘗試運用,深化對統計的理解

教師:剛纔我們統計了班上參加慶祝六一兒童節節目的人數,大家表現得真棒!現在,森林裏的兔媽媽想了解它的孩子們誰採集的蘑菇的朵數最多,同學們能幫兔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嗎?(多媒體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師:要知道它們1天分別採了多少應怎麼辦?

學生:把上午採的和下午採的蘑菇數加起來。

教師:好!你們根據圖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採了多少朵蘑菇。

學生獨立計算並填寫統計表。學生填完後交流,重點說一說是怎樣算的,着重強調統計表中的`“合計”是什麼意思。

四、獨立運用,發展統計能力

組織學生完成122頁課堂活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4題,做後交流。

五、反思小結,自我評價

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想法?

教學反思: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3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爲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於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瞭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爲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爲“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爲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4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標

瞭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爲主,西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係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標

瞭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夠正確填圖

教學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瀰漫的戰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域——西亞地區。聯繫實際、從新聞出發吸引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瞭解西亞的範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裏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1.間接的溝通着大西洋與印度洋

2.位於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3.位於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所以被稱爲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史上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7—21西亞的國家圖。在圖7—21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徵、氣候特徵、主要河流等。

2、瞭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係,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1.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2.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以高原爲主的地形特徵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徵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徵。

重點強調

1.以高原爲主的地形

2.中部爲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

(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連成一條線作爲西亞東側邊緣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炎熱乾旱的氣候大部分爲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於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乾燥。在如此乾旱的地方,對於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乾旱地帶。

??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著名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並指出這裏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世界石油寶庫

1.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3.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產油國。

分析書52頁圖7—29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閱讀“霍爾木茲海峽”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閱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閱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5

二)

童趣

一、學習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學習重難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爲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爲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試着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複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啓發、點撥、引導。

a.參考註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c.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爲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啓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爲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爲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詩歌思鄉情感;

2分析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把握詩人複雜的心理活動;

3領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一、導入

講《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學們注意到“甘露寺”,這座寺廟坐落在某座山上,這座山,可以說是三國山,充滿着英雄豪氣,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這座山叫做“北固山”,這座山,還成就了一位詩人,他就是王灣。

王灣是唐代詩人,他流傳至今最有名的詩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傳這首詩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爲學習的典範。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樣的詩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題解

同學們看題目,北固山我們知道是一座山名,這個次字怎麼理解呢?(是量詞一次兩次呢,還是說是“僅次”呢還是“次品”的次呢?)我們還知道哪些題目中飽含景點的古詩詞啊?(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這裏的望、登都是作動詞解釋,所以,次也可能是動詞解釋,看註釋,對,是動詞“停靠”的意思。

解了題目,我們進入詩歌的內容。請同學們對照註釋,讀懂詩歌的內容。有不懂的請做好記錄。

同學們,遇到難題了嗎?請提出來。

(請學生回答,老師輔助)

並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三、朗讀

1憑印象初讀:請同學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讀完了,你能說說你剛纔讀的時候,是用怎麼樣的情感去朗讀的?並說說原因。

2教師範讀:老師也想以朗誦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請同學們聽聽,給老師點評點評。(教師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等)

學生點評:1節奏韻律 2情感表達

3教師指導:既然大家都覺得老師讀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竅門告訴大家。

4領會後再讀:同學們琢磨了幾分鐘,一定有所收穫了吧!不如來展示展示,誰願意?

4全班齊讀: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

同學們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到了詩人的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想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激發出來的呢?作者傳達的是單一的鄉愁嗎?我們對詩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聯和頷聯中詩人的感情,品味頷聯。

作者乘着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詩人爲什麼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氣如何?你從哪些詩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風吹拂,春意融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兩岸之間的水面顯得很寬闊。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着。清代的王夫之贊這句“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你覺得它寫出了什麼樣的大景?

提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

置身在青山綠水中,眼見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詩人此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愉快,舒暢

請帶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氣,擴張心胸,朗誦前四句。

2、品味頸聯

不知不覺,已到殘夜。作者見到了什麼景象?

齊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有人說這兩句詩“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意境。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流露出什麼感情?

提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白天和夜晚,舊年和新春,爲何這般匆匆啊?

請帶着無限的感慨朗讀這兩句詩。語調要深沉舒緩。

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表達的不僅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請聽老師讀,注意聲調、重音。強調生,入。爲什麼不用“升”?

使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提示: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所以,這句詩還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提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朗讀時聲調可高一些。

請用這種情緒朗讀。

男女重讀,女感慨,男樂觀。

你能從這兩句詩中知道這是一年中的什麼日子嗎?知道具體的時間嗎?

提示:歲末臘殘之夜,歲末,正是旅人歸家的時間,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時候,此時的詩人卻停泊在北固山下,遙望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因爲徹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麼?想像詩人此時的內心活動

請學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兒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時能回家;想寫信……

請再帶着這種思念朗讀,語調要憂傷一點。

3.品味尾聯:

請北歸的大雁捎個信吧!

齊讀最後兩句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多麼無奈的希望啊,這是多麼惆悵的希望啊,請用惆悵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後兩句詩。

大雁飛過,詩人會說些什麼。

提示:詩人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鄉愁,是歸意。

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男女重讀,男略高,女低

五、小結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傳,寓情於景,景中含理,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他深深的思鄉之情,還有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每當我們處於低谷的事情,不要氣餒,想想王灣告訴我們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下課。

六、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首聯:羈旅

頷聯: 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寓情於景, 景中含理

頸聯:理

尾聯:情

【教學總結】

這節課爲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爲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爲一體。

七年級蟬的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基本情況,瞭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並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爲了便於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裏?(學生看課本註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爲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爲爲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於航海事業等,爲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製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闢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麼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並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後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係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鉅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後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爲了在中國傳教,採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曆》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啓主持修訂的新曆法爲基礎;這部曆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佈。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於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採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爲什麼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係,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爲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