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模板7篇

教師文案 閱讀(7.16K)

寫好一份教案,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通常通過教師的教案我們就能知道教師是不是認真進行了備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模板7篇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並啓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徵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二、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三、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五、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並朗讀課文補充資料:“雲”和“天氣”有着密切關係,看雲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雲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雲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列表:

雲的種類

形狀

位置

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雲交雲,雨淋淋”“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雲,雨快臨”“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雲吃霧下,霧吃雲晴”

試着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後一段作用。

1、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後告訴我們侷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雲識天氣嗎?

七、佈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八、教學反思:

雲和天氣有着密切的關係,對其科學知識是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學性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而不是純科學的學習,可在提問的方式上多樣化,用文學的形象化充實科學的東西,這樣駕馭語文教材的能力會提高的更快,除了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外,也不應忘了對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2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愛國名人名言或事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 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 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交流 品讀感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及重點:

1. 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歷史上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不僅有滿腹的經綸,更有爲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你知道他們留下的愛國名言名句嗎?聽說過有關他們的感人事蹟嗎?請大家說一說。

學生舉手發言。

ppt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

二、感知品讀:

1.師範讀 ,要求學生思考: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ppt展示問題: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閱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

參考:《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爲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資料:《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於秦淮河地區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於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繫起來了

文天祥,字宋瑞,廬陵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後脫險逃出,並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分別會怎樣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爲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爲流暢。(可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

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5.重放配樂朗誦,學生跟讀。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三、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爲什麼?

學生活動: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四、自主小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五、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情感,背誦四首古詩。

2.準備一首課外的愛國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反覆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裏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複習導入: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入語: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名句,體會深情。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爲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爲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

參考: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爲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爲。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爲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學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 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裏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說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以肯定成績、鼓勵爲主。

四、 拓展提高:

1.迴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爲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啓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爲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六、佈置作業:

1.背默四首古詩

2.選擇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寫一寫學後的感受。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3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啓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通過“導入,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並能在反覆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課文錄音);投影儀;幻燈片;cai課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翻譯課文。

2、熟讀、背誦課文。

3、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與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與意志。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蒐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夸父逐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一定對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其實,自有思想以來,人類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但古代的人們能像今天的我們那樣,通過各種科學設備來探索自然嗎?當然不能。那麼,他們用什麼方式來滿足他們的強烈願望呢?當然是通過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這種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簡介

1、關於《山海經》: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關於夸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

二、誦讀貫通

1、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3、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教師投影出示需重點理解的詞

夸父與日逐走 入日 欲得飲

北飲大澤 化爲鄧林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落實翻譯。

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後背誦。

6、全班集體背誦。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①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②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2、討論後明確: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無比的英雄氣概。(可能會有學生就這個問題提出不同見解,認爲夸父的行爲自不量力。教師可以從神話故事的積極方面去引導學生,不必斷然否定)

②表現了古代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毅力。

四、拓展遷移

請同學講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先由四人小組交流,再推選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講述。如《愚公移山》、《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並引導學生明確這些神話的共同點――――――反映了古代人民敢於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毅力

五、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夸父逐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兩小兒辯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作,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有教育意義,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們的含義深刻,形象鮮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所學的這篇小文章是一則生動的民間故事,通過兩個小孩爭論太陽在不同的時間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表現我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誦讀貫通

1、誦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②出示本課生字,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字音

辯鬥(dòu) 盤盂(yú) 滄滄涼涼(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要求學生按照節奏,準確朗讀課文數遍。

④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2、貫通

①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

②由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疑難字詞,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或教師答疑。

③教師出示需重點理解的疑難詞語

孔子東遊 問其故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

孰爲汝多知乎

④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時可側重指導學生注意實詞的積累,常見虛詞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詞語省略的現象。

⑤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後背誦。

⑥學生反覆讀課文,達到基本成誦。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1、兩個小孩根據什麼判斷太陽離人的遠近?

2、對兩小兒的“辯鬥”,你有什麼看法?

3、孔子“不能決”說明了什麼?

4、孔子“不能決”的問題,你能否判斷誰是誰非?

討論並歸納:

1、一個小孩根據視覺,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正午就像盤盂一樣小,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根據觸覺,太陽剛出來時很清涼,到了中午像把手伸進了熱湯,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這是一道開放性思維的題目,對學生提出的看法,教師可以從兩小兒探索精神的可貴方面,從兩小兒善於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方面,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3、說明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寫出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

4、早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背景是樹林、房屋、遠山及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就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因爲早晨太陽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陽直射大地。所以,視覺的遠近,溫度的涼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五、小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六、佈置作業

查查有關太陽離人遠近的資料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5

?誡子書》

教學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並進行現代審視。

3.瞭解閱讀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受到歷代的讚揚。其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諸葛亮在民間與官方的影響都甚大,後世流傳着大量與他相關的歇後語、俗語、成語等,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七擒孟獲、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寫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當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不僅讓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後來諸葛瞻戰死綿竹,爲國盡忠,就是明證,也給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鑑,其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看看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怎樣的啓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下列詞語:

誡:警告,勸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成:達成,成就。

慢:懈怠,懶惰。

勵:振奮。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與:跟隨。

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於是,就。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一、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總的要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3.求學方法:寧靜求學,立志成學。

4.行爲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險躁。

二、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啓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麼?

明確: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本文的中心對你有何啓示?

第二步,精讀課文。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爲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的人,(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二、理解課文,並加以背誦:

1.諸葛亮要求兒子應如何修身?

明確:要從澹泊和寧靜狠下功夫。

2.諸葛亮認爲澹泊和寧靜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澹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

3.諸葛亮認爲應該怎樣求學?

明確:要寧靜,要有志向。

4.諸葛亮認爲“淫慢”“險躁”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明確:淫慢不能振奮精神,險躁不能陶冶性情,將隨年歲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從而無用於世,悲守窮廬。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爲什麼?

2.學了本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拓展閱讀

誡外甥書 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shù)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xián)吝(lìn),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總結固趣

從這篇《誡子書》中,我們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也可以看出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我們要從中體會作者所闡述的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瞭解立志與學習的關係,理解寧靜淡泊的重要,體會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並使之指導我們的立身行事。

學習這篇章課文,我們也應瞭解學習文言的基本方法,並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三、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複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五、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誦讀課文

3、教師教讀

(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5、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6、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繫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7、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2023版教案篇7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養寫景抒情散文的自讀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如何自學寫景抒情的散文。

2、難點: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寫景文章,要學會分析寫的是什麼景,是怎樣寫景的,爲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對自己今後寫作也會有收益。

三、學習新課

1、朗讀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樣轉入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景。

討論並歸納:用過渡句“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轉到寫冬天的山。

2、提問:濟南的這些小山有什麼地理特徵?’

討論並歸納:小山把整個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寫出濟南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

3、提問:作者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

(l)用擬人手法: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烘托舒適溫暖的環境。

(2)用比喻、擬人手法: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溫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3)從人們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們的幻想,不僅描繪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動。

4、朗讀或背誦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樣的順序描寫雪後的山景。

討論並歸納:按照空間順序,從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層次地寫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雪後山景“妙”在何處?

討論並歸納: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智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根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哪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6提問;這段文字用什麼修辭手法寫雪後的山景?

討論並歸納:

(1)比喻:用“日本看護婦”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擬人:“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寫出動人的雪態。

7、朗讀第4自然段,想想這一段怎樣寫城外的遠山。

討論並歸納:用城內的“狹窄”映襯城外的“寬敞”,用兩個“臥”字,傳神、形象地照應了上文“暖和安適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比喻城外的遠山。三筆兩筆就勾畫了濟南冬天城外遠山的特點。

8、朗讀第5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寫濟南冬天的水有什麼特點。

討論並歸納:

(l)水的綠:作者描寫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襯托出水綠。由水的綠聯想到綠的精神,聯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機。

(2)水的清、亮:作者描寫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9、提問:這段文字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討論並歸納:

(1)擬人:“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突出水的綠的特徵。

(2)比喻:“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徵。

9、提問:本文的寫景抒情有什麼特點?

討論並歸納: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l)直接抒發感情。如開頭寫“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

(2)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協…··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讚美的真情。

(3)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着一會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了一道銀邊”等,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的心情。

四、小結

本文佈局謀篇層次井然、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所寫時間、地點的範圍,接着文章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通過三組對比,讚譽濟南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再接着寫濟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爲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裏的濟南的總的觀感。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其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文章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從語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語言大師,在詞語的選用上十分講究。

五、堂上練習:

寫一段描寫校園景色的文字,要求運用上面學到的觀察方法。

寫完交流。

六、作業

1、課後練習第一、2題,第二大題。a類

2、完成掌握語文本課的有關內容。b類

《濟南的冬天》寫景特點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讓人讀後怡然陶醉,不忍釋手。細細品味,便可讀出本文寫景上的幾個特色。

虛實相生,靜景動化文章在描繪雪後小山的秀美景色時寫道:“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確實是令人擊節讚賞的神來之筆!作者先客觀描述山坡上雪色與草色相間的實景,再用一個新穎貼切的比喻,藝術性地爲眼中實景塗抹一份親切的色彩。進而展開浪漫的想象,讓人心馳神往於更迷人的藝術境界之中。“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喻山坡雪色與草色相間之景,頗爲別緻,其花之秀色撩人眼目,其“帶水紋”之乍靜還動的神態,爽人神志。這靜中見動,隱含生機的景觀尚是實寫,而“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則是引人悠然遐思的藝術虛筆。這樣,靜景動化,化出了盎然生機;虛實相生,生出了無限情趣。

妙用修辭,摹形傳神文章藉助比喻繪山狀水,無不生動貼切,神態活現。“小搖籃”喻陽光下的老城,濟南城的形狀特點鮮明突出。“日本看護婦”之工作帽狀寫山上矮鬆披雪的形象,給人以素淨純潔之感。“小水墨畫”喻“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的形象,自然激起人們的鑑賞熱情。除大量的比喻外,作者還以擬人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心態與情感。濟南城“暖和安適地睡着”,足見其恬靜閒適。小山們能“低聲地說:‘你們放心睡吧,這兒準保暖和。’”連濟南城周圍的小山也顯得很有溫情。夕陽斜照下的山腰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其嬌媚之態宛然可掬!作者正是這樣妙用比喻、擬人修辭,摹形傳神,寫出了景物的神韻,寫出了對濟南的一片深情。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爲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爲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爲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爲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羣學的方式來達成。通過“羣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