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29W)

完成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作爲一名老師,大家肯定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動手做三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6篇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1

上完公開課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着交流蒐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於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麼問題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3、爲了激發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二是在初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基礎上進行拓展,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著名論斷:“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學生衆說紛紜,但基本上都認爲亞里士多德說的是正確的,這時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讓學生將輕重不同的兩本書舉到同一高度,然後讓兩本書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驚奇地發現:兩本書同時調到講臺上。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推而廣之,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可以說,兩個實驗,讓學生親眼所見,親手操作,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較爲深刻地體會到在學習和生活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

4、在課堂上引進課外閱讀《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不僅僅引導學生對“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將擴大學生閱讀面的理念由課外直接帶到了課堂上。

5、注重語言文字訓練。如抓住“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進行了給“光”找近義詞、給這個句子換一種說法聯繫,促進學生語言內化。

6、注重課外拓展。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閱讀教學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回顧我的教學,老師們認爲本課的教學設計切中單元主題“無論學生和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設計中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情,教學步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白“動手做做看”的意義,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現階段是個難點。常訓練學生可以得到好的訓練。

3、思考—動手—結論,缺一不可,首先關鍵在於學會思考。動手做的前提是“懷疑”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闡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時,學生拘泥於“動手”。

4、朗讀教學紮實有效,教師激情昂揚,換詞教學使學生思維開闊,但是板書設計稍有些滯後。

5、師生之間的語言(朗讀等)互動做得比較好,如果能做到師生之間能做到情緒(學生參與激情與態度)互動達到一致,這節課將更完美。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2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伊琳娜對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感到奇怪。她動手做實驗,發現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朗志萬知道了,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爲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啓發學生懂得對別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動腦筋思考、動手做做看。

課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一隻杯子裝滿了水,如果放進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這是爲什麼?”兩個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講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回到家在媽媽的啓發下動手做做看。實驗結果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

第三部分講第二天伊琳娜去問朗志萬。朗志萬說:我是爲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的重點是學習課文的第一、二兩部分,讓學生明白遇到問題應該自己動手做做看。在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後,我讓學生找出朗志萬給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是什麼,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質疑,談談自己的體會,當學生對他的問題弄明白後,我讓學生找出朗志萬提問後,小朋友們的反應是怎樣的?讓學生知道其他小朋友深信朗志萬的話,而伊琳娜卻對他的問題有了疑問。這時我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來說說平時我們遇到問題時你是怎樣解決的?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然後進入教學的第二個重點環節,伊琳娜在遇到問題時她的辦法是什麼呢?回家問媽媽。但是伊琳娜的媽媽非常了不起,她並沒有直接告訴伊琳娜結果,而是給了她一句有啓發意義的話“不要光想,動手做做看。”

這句話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也有啓發意義,因此我把它作爲教學的重點展開,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後讓學生想象伊琳娜的媽媽會用怎樣的語氣和伊琳娜說話呢?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在媽媽的鼓勵下,伊琳娜動手去做了,但是結果卻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這時我重點抓住“哎呀,和朗志萬說得不一樣,水漫出來了。”一句讓學生猜測伊琳娜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並且讓學生帶着這種驚奇驚訝來朗讀這個句子。最後我設計的一個話題是從伊琳娜的身上你學到了什麼?在學生自由說的基礎上,給學生一點積累的東西。“聰明人聽到一次,思考十次;看見一次,實踐十次。”這句格言讓學生來體會並積累。最後通過老師創設的一個情境,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伊琳娜在得到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結果之後,越想越生氣,她一定會去向朗志萬再問問題的,他們之間一定還會發生有趣的事。從而使矛盾達到最深化,爲下一課時的教學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3

?動手做做看》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的主題都與“動手、動腦,去發現,去創造”有關。其中《動手試試看》這篇文章主要講科學家郎志萬通過哄騙小朋友“裝滿水的被子放進其他東西會漫出水,但放進金魚就不會漫出水”來啓發小朋友“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從而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這個是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理解這一點的同時,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能把“伊琳娜聽懂了郎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這時她可能會說些什麼”的說話內容寫下來。

認字、識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幾個知識與能力目標比較順利地完成。按照識字課“檢查預習、讀文、寫字”這三個步驟進行,因爲預習得比較充分,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第二課時在熟讀課文,基本上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後,我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即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問題如下:“郎志萬是惡意哄騙小朋友還是善意的呢?你怎麼知道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來,即文中最後一段。讓學生齊讀這一段後,我問:“伊琳娜非常聰明,聽懂了郎志萬的話。你們聽懂了嗎?郎志萬的話是什麼意思?”孩子們都能說出“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點,基本上也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有些孩子的理解就偏差很大,比如“科學家的話都不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等。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想象伊琳娜會說些什麼。很多孩子就說:“謝謝你。”或者是:“我以前以爲科學家的話都是真的,現在我知道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動筆寫的時候,普遍就寫了一兩句話,有些什麼甚至一句話都寫不出來。

我自己想象,覺得伊琳娜當時也不會說很多的話,畢竟是個小孩子,她可能會說:“原來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我以後要做個動手、動腦,凡事做做看的人。”但上課時我對大部分學生回答出的相似的答案,感到有點惱火,最後搞得寫字的時間也不夠了。這是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但是對於“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並把它寫下來”這個知識點,我總覺得是自己引導得不夠,但要怎樣纔算合情合理,自己也有點疑惑。懇請指教。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4

這篇課文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發人深省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再問孩子們:“這是爲什麼?”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教學完這篇課文,我佈置一項作業:讓學生回去也做這個實驗,看看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什麼東西,水不會漫出來。學生對於這項作業非常興趣,他們寫出來的日記特別有意思,不信,你瞧:

有趣的實驗

今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小試驗.我準備了四杯水,還有鹽,糖,味精,大米四種材料.我把四個杯子都裝滿了水,然後把四種材料分別投到四個水杯裏.只見糖寶寶大部分都沉到了水裏,還有一些賴在水面上不肯走,杯裏的水溢了出來.味精寶寶很優雅地全部沉到了杯底去了,水還是溢了出來.大米寶寶有些沉到水底,有些也待在水面上不肯下去.可能是大米寶寶太胖了,杯裏的水溢出了許多.鹽寶寶也迅速地沉到水底,過了一會兒,水面上還結了一層白白的,像霜一樣的東西.但奇怪的是,這一次杯裏的水沒有溢出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上網查了資料,原來鹽的分子比水分子小,鹽分子鑽到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水沒有溢出來.

這個實驗真有趣,讓我增長了知識.

一次有趣的實驗

城關國小 二年三班 方浩宇

今天,老師叫我們回家做一個關於將什麼東西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水不會溢出來的實驗。

我聽了以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準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片樹葉、一塊木頭、一粒小石子、一枚硬幣。

首先,我把一粒小石子投進裝滿水的杯子裏,水一下子溢了出來。接着,我把一枚硬幣放進杯子裏,可惜,也失敗了。緊接着,我小心翼翼地將一塊木頭放進水裏,結果,又失敗了。這時,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感到很失望。

當我看到還剩下一片樹葉還沒試,這可是最後的一次機會,我把樹葉放進水裏,心裏像有一隻小兔——咚咚直跳。我屏住呼吸,睜大眼睛,水沒溢出來,這下成功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通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5

我覺得這節教研課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們課上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興致高漲。課上他們敢於與老師、同學爭論,並在爭論中學到知識。盧毅同學在張瑞同學對他提出讀書的不足之後,勇敢的讓張瑞同學爲他做示範然後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實驗時孩子們更是熱情高漲,爲成功的做好實驗的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在這節課上,孩子們的心靈是自由的。語文課標指出:要把語文課上成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就應該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放飛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課上老師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本堂課我有兩處沒有抓好時機對學生引導。如:盧毅在同學做實驗時指出:“程偉同學是把金魚扔進水裏的。”我當時沒有對他作出迴應。其實這說明這個孩子看的很細心,我應該對他加以表揚,並讓學生讀出書中做實驗的原句讓學生知道伊琳娜是“放”進金魚的,在引導學生做實驗效果會更好。又如: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氣的段落,張洪洋同學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的看法是錯的但他很堅持。此時我急於說服他,最後雖然他認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並未明白。如果當時我讓他再讀讀第5自然段,然後做實驗幫助他理解,效果會更好。

動手做三教學反思篇6

今天,我給學生上了人教版國小二年級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新課《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告訴小朋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會。伊琳娜動手一做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朗志萬告訴她——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要用心聽,用心想,懂得動手實踐的道理,並感受到動手做的樂趣,明白動手做的意義,喚起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爲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啓發,我主要從“用心品讀,讀中感悟”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兩方面來進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用心品讀,讀中感悟。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進行文本對話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讀中感悟並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與文中主人一起苦惱、一起快樂。如在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科學家的瞭解與看法,從而明白科學家是個很優秀、很了不起的人。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並說說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然後同桌之間讀一讀,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而後,通過指名讀,小組讀體會兩個小朋友對這個問題堅信不移的`態度,從而引出伊琳娜的疑問,明白動手做做的意義。在伊琳娜發現朗志萬的話錯了時,讀出她生氣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我先讓學生講講發現自己受騙後的感受,再說說讀這句話時應用什麼語氣。通過老師範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小組內讀一讀的方法,學生很快就從讀中體會到了伊琳娜生氣的心情,並感受到了伊琳娜敢於向科學家提出錯誤的勇氣。最後理解朗志萬說的那段話,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後再大聲朗讀,說說自己從他的話中讀明白了什麼。這樣,學生不會脫離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課文來思考問題了。

正是有了這些不同形式的朗讀,才讓學生緊緊地圍繞着文本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昇華了情感,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讓課堂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

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不是很難,但要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明白“動手做做看”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課上,我先準備了一條金魚和一個杯子。在讀完伊琳娜的疑惑後,帶領學生和我一起操作朗志萬的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說說看到實驗結果時的心情。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快就體會到了伊琳娜的心情,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在學完課文後,我再一次將一個有趣的話題拋給學生:有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在杯子上面放一張紙,再把杯子倒過來,請問會出現什麼情況?a、水會全部倒出來。b、水不會倒出來。學生看完後,爭議紛紛,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選擇要動手做做看來證實自己的答案。從而喚起了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將內容進行了拓展,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效果還不錯。但也出現了幾個不和諧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改進。如,在引導學生讀出伊琳娜生氣的語氣時,我提醒學生可以想想平時生氣時會做什麼動作,用表演的形式來朗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加上了一些粗魯的動作或不文明的語言,這樣反而過火地強調了伊琳娜的生氣,也教給了學生不好的行爲習慣,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在引導學生理解朗志萬最後說的那段話後,我出了“()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這樣一句話讓學生仿照“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說:“小偷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自己試試看。”我當時沒有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與正確的引導,導致後面幾個同學也出現說偏題的現象。如果我及時引導說:“朗志萬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是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他說的話一般人都會相信的。小偷的話當然不可信,他是一個壞人,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話。要在括號裏填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學生聽了後,也一定能夠及時明白題意,就不會這樣的課堂尷尬了。

提高語文教學素養,培養語文教學機智,是我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不斷進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