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光的認識教案精選7篇

教師文案 閱讀(3.24W)

日常教學工作開始前,相信大家一定都事先準備好教案了,想要制定出全面的教案,就必須先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光的認識教案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光的認識教案精選7篇

光的認識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91-93認識鐘錶。

二、教學準備

實物鍾、課件、學具鍾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教學目標

鐘錶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儘管學生是第一次學習“認識鐘錶”,但對學生而言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經課前調查,大部分學生已會看整時,幾時半對少數學生來說也不算難(特別是城鎮的孩子)。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我們教師備課時首先應面對的,而且知識間的對比也有利於學生牢固掌握看時間的方法。因此,我決定把認識整時和幾時半放在一節課內完成,將認識鐘面和整時較快帶過,把重點放在認識幾時半上。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結合生活經驗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大格、12個數。通過觀察與討論,發現整時和幾時半鐘面上指針的規律,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

2、通過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觀察、動手能力及探索意識和合作。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策略

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首先,通過觀察兩個小朋友的週末作息時間表,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再利用這兩個不同時間表的對比,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教育。使整個教學過程立足於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出看整時和幾時半的方法,變枯燥的教學活動爲有趣的學習活動。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一)聽一聽(課件演示:鐘錶的嘀嗒聲)

(二)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鐘錶)

(三)揭題:認識鐘錶

(四)你還在哪裏見到過鐘錶?

(五)欣賞古今鐘錶圖片:老師這裏收集了一些鐘錶的圖片,一看吧!(課件演示)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設計、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鐘表,給生活帶來了方便,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麗了。

二、聯繫生活,認識鐘錶

(一)認識鐘面

1、看一看鐘面都有什麼?

(1)小組觀察

(2)小組交流

(3)彙報

2、鐘錶有什麼用呢?

(二)認識整時

1、你會看時間嗎?我們來看看晨曦小朋友(本班同學)

星期六的時間是怎樣安排的:

起牀學習吃飯睡覺

(生活情景圖略)

7時9時11時8時

(1)與同桌說一說晨曦小朋友什麼時候幹什麼?

①個別彙報

用鐘錶的“嘀嗒”聲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馬上吸引到課堂中來,通過問:“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自然地切入課的主題。

讓學生欣賞古今鐘錶圖片,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人類科學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人文性。

把認識鐘面這部分知識直接交給學生自已解決,既充分暴露了學生已有經驗,又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慾望。

運用同班同學的的作息時間情景圖作爲學習材料,學生感到既新鮮又親切,快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示範學生良好的作息時間作爲典範,不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學生,而且對示範學生也是莫大的鼓勵。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②教學整時的讀法和文字記錄法:小朋友們都說對了,

其實幾點鐘還可以說成幾時。(板書:7時、9時、11時、8時)

③這些時間你都是怎樣看出來的呢?

④個別彙報

(2)仔細看看四個鐘面上的指針,你發現了什麼?(課件集中出現以上四個鐘面)

①獨立思考

②同桌交流

③彙報

(3)歸納: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剛好幾時。

(4)鞏固:從7時到10時,時針、分針分別從哪兒走到哪兒呢?(實物鍾演示)

這時你大概在幹什麼?(板書:上午10時、晚上10時)

(三)認識幾時半

1、初步感知幾時半的指針特徵:

(1)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小明起牀了沒有:

(實物鍾動態演示從7時到7時半)

(2)再看他接下來幹些什麼?

(先獨立思考,再個別發言)

板書:7時半9時半11時半晚上10時半

2、看看這些指針,你又發現了什麼?(同時出現4個鐘面)

光的認識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認識並瞭解一些常見的交通信號、交通標誌和交通標線的作用。

2.知道出行要按交通標誌行走,要服從交警指揮,有初步的交通安全意識。

3.學習收集整理材料的方法,通過交流分享主動獲取新知識。

4.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爲。

5.體驗模仿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安全事例,幼兒蒐集的交通標誌記錄單(附後)。

三、活動過程:

1、講述交通事故案例

導入:教師講述交通事故

你覺得爲什麼會發生車禍的呢?(幼兒交流討論可能發生車禍的原因。)

師:發生車禍太可怕了。爲了不讓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交通管理部門設計了很多交通信號和交通標誌,提醒大家要注意交通安全。

2、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和信號

1)分組交流

2)集體分享。

師:請每組推薦一個代表來介紹你們小組的交流成果。

3)認識標誌。

3、瞭解簡單的交通指揮手勢

教學反思

這個集體活動以“遵守交通規則”爲話題,以“瞭解交通標誌”爲切入點,通過“瞭解標誌”、“遵守交通”、“體驗生活”等環節,提高孩子獨立在馬路上行走的安全意識,學習保護自己。在以遊戲、情景表演活動,鞏固幼兒對標誌的認識的部分,我引導的有些過於簡單,再上這堂課的話我將單獨設立一個課時,讓小朋友們多遊戲,充分演練,告訴他們交通標誌在我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交通標誌,那馬路上的車就會隨意亂行,沒有規則,互不謙讓,很容易引起車禍;如果沒有了交通標誌,人們就不知道什麼是停車場,那車輛就會隨意停放,這對我們的行走和生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了交通標誌,上班的時候馬路就會混亂,這樣會影響人們的工作的等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交通標誌是社會生活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符號;我們都應該認真的去執行這些交通標誌所表達的含義,做一名優秀的交通小標兵。

光的認識教案篇3

課 題:《 倍的認識 》

學習目標:

1、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重點、難點 :

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難點:建立“倍”的概念。

知識鏈接: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後進行教學的,是關於乘除法的拓展應用。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概念。

1、談話:小朋友,喜歡玩電腦遊戲嗎?課件出示鬥地主遊戲,提問:這是什麼遊戲?遊戲中的“加倍”是什麼意思?

2、不知道沒有關係,學習了本節課大家就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倍”(板書課題)。

3、出示學習目標,齊讀。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一)、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1、出示課本50頁主題圖,看看圖中有哪幾種蘿蔔?(板書:胡蘿蔔 紅蘿蔔 白蘿蔔)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研究蘿蔔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2、根據自學提示,自學課本50頁“做一做”以上內容。

自學提示:

(1)仔細數一數每種蘿蔔的數量記錄在蘿蔔的前面。

(2)想一想:紅蘿蔔和胡蘿蔔比較時,把什麼看做一份?紅蘿蔔有這樣的幾份?課本中用什麼方法表示的?

(3)說一說:紅蘿蔔的根數和胡蘿蔔有怎樣的倍數關係?

(4)照樣子圈一圈,完成填空。

(5)說一說: 白蘿蔔的根數和胡蘿蔔有怎樣的倍數關係呢?

先獨立思考,再把你是怎樣想的和同桌說一說。4分鐘完成。

3、彙報:

(1)擺一擺。(怎樣擺能夠一眼看出它們根數的倍數關係?爲什麼這樣擺?)

(2)圈一圈。(怎樣圈的?爲什麼這樣圈?)

(3)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誰聽清楚了他的想法?

4、引導學生總結:

(1)胡蘿蔔2根,紅蘿蔔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同桌互相說一說。

(2)胡蘿蔔2根,白蘿蔔有5個2根。我們就說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5倍。讀一讀課本,看看你寫的是否正確。有疑問嗎?

5、檢測練習:

(1)如果白蘿蔔有6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幾倍?你是怎麼想的?

(2)如果白蘿蔔有6個2根呢?8個2根呢?10個2根呢?你能繼續往下說嗎?請生舉例說說。

(3)如果白蘿蔔有20個2根呢?50個2根呢?100個2根呢?你有什麼發現? (有幾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就是胡蘿蔔的幾倍。)

6、拍手遊戲:

(1)師拍2下,生拍3個2下。

(2)男生拍4下,女生拍2個4下。

拍手時注意節奏與停頓。在拍手的過程中,請學生說一說拍手次數間的倍數關係。

(二)在變化中,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1、兔媽媽又抱來1個胡蘿蔔,此時各種蘿蔔的根數間又有怎樣的倍數關係呢?任務提示:

(1)紅蘿蔔根數是胡蘿蔔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2)想一想:紅蘿蔔都是和胡蘿蔔比較,爲什麼倍數變了?你發現了什麼?

(3)白蘿蔔和胡蘿蔔比較,用小棒擺一擺,看看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幾倍?怎樣才能變成整數倍?

先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說。3分鐘完成。

2、彙報。引導學生認識到標準發生變化了,倍數也就跟着變了。

(三)提煉倍的概念。

我們在比較各種蘿蔔的數量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什麼字?你是怎樣認識倍的?你覺得什麼是倍?

引導學生髮現:兩個數進行比較,一個數裏包含幾個另一個數,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填空。黃花是紅花的5倍。

2、“做一做”第1題。

圈一圈,完成填空,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藍色圓片的個數是黃色圓片的幾倍?

3、“做一做”第2題。

學生讀題,提問“第一行的4倍”是什麼意思?再拿出小棒擺一擺,完成填空。

4、解決遊戲問題,理解“加倍”的意思,對學生進行不能沉迷“電腦遊戲”的教育。

5、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2 胡蘿蔔:2根

6 紅蘿蔔:3個2根

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

10 白蘿蔔:5個2根

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5倍。

光的認識教案篇4

活動目標

通過遊戲培養幼兒學習數數的興趣。

學習序數1—10,理解序數的方向性,正確使用序數詞表述物體的排列次序。

能手口一致的數數。

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從不同的方向準確辨別物體的排列位置

難點:自己確定方向並能準確找出位置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10個不同的小動物、有10層10個房間的樓房圖片一幅。帶有編號的車票若干張、小椅子連成的火車廂、棋盤、棋子。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一、坐火車去森林小區(集體活動)

互動問題:小朋友們,森林小區要搬遷了!小動物們請我們去幫忙,我們快出發吧。看,我們需要坐火車才能到森林小區呢?這些是火車票,你們要按照車票編號快速找到號碼座位坐下,一會列車員會檢票的。

指導要點:幼兒能夠根據車票編號找到位置,如第2節火車廂第4號。

二、給小動物們搬家(集體活動)

互動問題:森林小區到了,我們快下車吧。看,小動物們排着整齊的橫隊迎接我們。請小朋友看一看從左向右排,每隻小動物排第幾?請小朋友看一看從右向左排,每隻小動物排第幾?教師提問a。從左向右排第4個小動物是誰?b。從右向左排第8個小動物是誰?

指導要點:幼兒能說出從左到右、從右到左每個小動物排第幾。

三遊戲“擊鼓傳花”

火車轉向後停下來,由最後一個小朋友往前傳花,火車頭的小朋友拿到花的時候趕緊跑到老師這排隊,其他的小朋友看看誰是第??

活動反思:

這次的數學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對孩子的教育要來源於生活,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慾望。整個活動依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以“開火車”遊戲情景貫穿始終。在活動中,仔細傾聽他們的想法,尊重孩子們的意見,最大限度的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對孩子講“列”“排”等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不能只停留在“有豐富的玩教具”上。更有效,更直觀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在情境中,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從生活中認識“數”。數學教育生活化,遊戲化是是幼兒掌握數學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光的認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8、9和10;

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量;

3、會用手指頭表示8、9和10;

4、會寫8、9和10。

教學重、難點:寫8、9和10。

教學準備:

1、課件、貼紙、數字卡片8、9和10、可數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8、9和10 20分鐘,寫8、9、10 15分鐘,5分鐘互動

教學過程:

一、複習1、(出示課件)數喜羊羊,青蛙,鴿子。

2、看尺子填數字。

3、數珠子。

4、看點點寫數字。

二、新授

1、(出示課件)數一數操場上有多少人吊環?有多少朵花?有多少人踢球? 分別引出8、9、10。

2、指名生上來寫數字。

3、指名根據數字畫點點。

4、指名用手指表示數字。

5、1什麼1,棍子1。2什麼2,鴨子2。

3什麼3,耳朵3。4什麼4,帆船4。

5什麼5,鉤鉤5。6什麼6,大肚6。

7什麼7,柺杖7。8什麼8,眼鏡8。

9什麼9,汽球9。10什麼10,棍子打棒球。

6、搶答某數的前後是幾?

三、作業寫8、9、10各寫了5排。

教學反思:8很多孩子寫不好,有的能連寫,有的不能連寫。9的孩子寫得真的像個球。有部分孩子把10寫反。

光的認識教案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3課,學生在第2課的學習中已經通過“稱一稱”的方法測量了物體輕重的不同,體會了物體的一個基本特徵——質量。本課是藉助“擺放”這個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會物體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形狀。本課的研究主題是:“如果把物體裝進盒子裏,怎樣裝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體的形狀是怎樣影響其佔據空間的。

本課有兩個探究活動:1.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2.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裝得更多嗎?第一個活動的重點是通過比較木塊和乒乓球的數量,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第二個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平鋪方式擺放螺母,發現同一物體用不同側面擺放,會出現不同的擺放數量。通過兩個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物體的形狀對其佔據空間的影響。由此,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學生分析】

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如:顏色、形狀、大小、輕重等),而且也學會了用簡單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輕重。這節課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形狀。這節課認識“形狀”是從“佔據空間”這個角度來理解的,爲學生在國小階段建立對質量和體積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由於“佔據空間”這個概念對學生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材用一個“固定大小的盒子”來使這個概念具象化。雖然教材對活動的難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課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本課的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細緻的指導,在研討時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1.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

2.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的特徵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許多物體有固定的形狀,並且從“佔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徵之一。

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

【器材準備】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塊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內裝一個乒乓球和一塊橡皮)、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了幾種物體的輕重。還記得是哪幾種物體嗎?

(學生回憶:乒乓球、木塊、塑料塊、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開布袋,你能猜猜裏面裝的是哪兩種物體嗎?是怎樣猜到的?引導學生用“摸”“看”的方法進行猜測,根據“形狀”判斷布袋內的物體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兩種物體——木塊和螺母,讓學生說說這兩種物體是什麼形狀。強調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徵。

4.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件展示猜測的方法及四種物體的形狀)

(板書:認識物體的形狀)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課研究的內容導入本課,體現了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將兩種形狀明顯不同的物體用布袋裝起來,讓學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測是什麼,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直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上的不同。

5.提出問題。這裏有四個同樣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裝進裏面,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學生交流裝盒子的方式,教師規定統一用“平鋪一層”的方式進行。21cnjy

(課件演示:“平鋪一層”)

二、探究將物體平鋪在盒內的方式

1.演示平鋪的方法,記錄數據。

怎樣平鋪一層乒乓球呢?請一位學生來演示平鋪的方法,並且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課件演示平鋪的方法及如何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指導學生理解平鋪的方法,並學會操作及記錄數據。

2.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己動手將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內,並且將數據記錄下來。比一比,哪組最快,哪組裝得最多。

3.分組活動結束後,教師將各小組的數據填寫在班級記錄表單中。

設計意圖:用“比一比”的形式開展一個發散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儘可能多地平鋪到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後產生的疑問。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於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

三、研討:“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1.觀察班級記錄單:有什麼發現嗎?

引導學生髮現:每個小組乒乓球和木塊數量都一樣,而螺母和橡皮的數量就不一樣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2.交流展示“擺放”的方式: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物體都是怎麼擺放的吧。

(1)各小組將擺放的方式展示出來,並標清數量。

共同體驗: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擺放,真的能夠都擺進盒子嗎?師生共同確認上述問題後,將數據寫在對應的擺放方式旁邊。

(2)乒乓球和木塊只有一種擺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種擺放方式,而且擺放方式不同,裝的數量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彙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對於螺母的不同擺放方式,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做一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它們在盒子中佔據空間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爲後面的分析奠定基礎。

3.分析研討:爲什麼會這樣呢?

(1)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佔據空間狀況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麼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會有變化,螺母“躺”着擺和“立”着擺是不一樣的,用來平鋪的“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大膽表述他們的想法。因爲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裏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並能夠與夥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2)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佔據空間的狀況不同。

思考:爲什麼乒乓球能擺進盒子的數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塊少這麼多?分析:由於形狀的原因,乒乓球沒有將盒子鋪滿,中間有空隙,所以裝得少。

(如果學生認爲是因爲“乒乓球”比“木塊”大而造成上述結果,教師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與木塊同樣大小的空心塑料塊和乒乓球可以裝同樣多的沙子,說明乒乓球與木塊大小一樣,也可以將兩個相同的燒杯裝同樣多的水,將乒乓球和木塊輕輕按入水中後,看兩個燒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設計意圖: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比較”放在研討的第二個層次,是順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先通過展示、彙總數據,顯而易見的是:同樣的物體擺的方式不同,數量就不同。於是,學生很自然就會產生“爲什麼會這樣?”的疑問。因此,順應學生的思維,緊接着就分析原因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與認知的需要。而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從視覺上,乒乓球比木塊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塊數量少,並不是首先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當學生髮現“乒乓球”與“木塊”差不多大的時候,排除了“大小”這個因素,學生將思維再次定位於“形狀”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體,形狀不同,佔據空間的狀況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鋪一層和“立着”平鋪一層爲例,引導學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滿了嗎?說說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認識物體的形狀

【相關表單】

認識物體的形狀

將平鋪放入盒子的物體數量記錄下來。

將物體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塊螺母橡皮

擺放數量

光的認識教案篇7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3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蘋果、圓片、正方形紙、紙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蘋果

1、把這4個蘋果分給小強和小芳,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比較公平,每人分幾個?

學生說出想法後,教師板書:平均分。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1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一半

提問:一半蘋果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引出並板書課題: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

1)、教師演示分蘋果。指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導學生讀寫

3)、學生活動:用紙片折出它的,並寫上。

4)、實物投影出示判斷題。

下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是原圖的?哪些不是?說出理由。

(1)(2)(3)(4)

1、認識1/4

1)要得到一個蘋果的1/4應該怎樣分,這個1/4怎麼表示出來?怎麼寫?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塗、看、說等活動感知1/4。

(2)教師演示把一個蘋果分成四塊,每塊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三)認識其他分數

1、你們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幾分之一)嗎?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塗、看、說等活動認識其他的分數。

(2)全班集中彙報。學生自願將成果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說一說各自的分數。

2、完成教科書第93頁“做一做”第1題。

(四)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出示第一組圖1/2和1/4。

(1)猜想:哪個分數大一些?

(2)引導學生討論並交流討論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較重疊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

2、獨立探究,完成第二組圖片,1/4和1/3的比較,再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是怎樣比較的?

3、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上面兩組數的比較,你發現了什麼?師生共同小結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頁“做一做”等2題。

(五)作業

完成第96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