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優秀5篇

教師文案 閱讀(2.72W)

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教案是教師爲了提高上課質量預先擬訂的應用文種,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大自然的語言教案優秀5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優秀5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頻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築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纔這段圖像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學生髮言,教師點評後,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頻播放一段以花爲主圖像,並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後,再用鼠標點擊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體標註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頻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並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後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查看《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颱風眼的機制、颱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係,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係,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爲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爲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爲詩中“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爲“沙”字,並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2

?教材簡介】

這首詩歌科學知識趣味性很強,可以藉機培養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進而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瞭解,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我在課前利用了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大自然有規律的變化,讓幼兒瞭解四季的變化特徵,動植物的變化,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爲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目標預設】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2、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嘗試仿編。

3、有欣賞、瞭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重點、難點】

1、從詩歌中瞭解大自然的語言。

2、懂得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理念】

讓幼兒初步瞭解人的語言是靠嘴巴和耳朵瞭解的,而大自然的語言又是靠什麼知道的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孩子帶着疑問去探究大自然。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以飽滿的情緒、優美的教學掛圖、形象的詩歌圖譜,適時地指導貫穿於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美,體驗學習詩歌的快樂。

【設計思路】

語言活動"大自然的語言"針對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我把活動的重點落在讓幼兒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種語言。因此我藉助談話、提問等形式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遊戲"做相反動作"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做相反動作"遊戲。

師:小朋友的反應真快,說明剛纔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老師說的話你們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不要以爲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嗎?靠什麼發現呢?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吧!

(二)出示教學掛圖,感受大自然,瞭解詩歌。

1.師:看,我們這是在哪?(出示掛圖)這裏有花,有草,有樹木,有白雲,有太陽,有荷花,有小河┉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會說話嗎?我們一起來聽詩歌《大自然的話》裏說了些什麼? (幼兒聽配樂詩歌錄音)師:大自然會說話嗎?詩歌裏說了些什麼?你們聽懂大自然的話了嗎?我們再來欣賞一遍!

2.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師:詩歌裏說了大自然中誰在說話?他們怎麼說話的?(逐一出示白雲、螞蟻和樹樁…)爲什麼說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爲什麼說螞蟻往高處搬家,明天準是晴天?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說明什麼?怎麼知道的?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師: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麼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象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3.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地學習朗誦詩歌一遍。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詩歌。

師:《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爲什麼?好在哪裏?(出示是個以外的圖片)小結:詩歌中先說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現象(白雲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緊接着寫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後想到了什麼?(晴天、雨傘、一圈就是一年)最後告訴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的結構這樣安排能讓我們小朋友一聽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師:大自然中有無窮的奧祕,你們平時都注意觀察了嗎?有沒有發現感受到大自然的話?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老師這兒也蒐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話,你們能聽懂嗎?

4.幼兒進行仿編。

師:我用詩歌的形式把我發現的大自然的話告訴了你們,你們也來用詩歌的形式說說你發現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話,好嗎?

小結:真棒!你們一定都是愛學習肯動腦,細心觀察,勤於積累的小朋友才能聽動大自然的話,課後你們可以把你們觀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話畫下來我們裝訂成一本大的詩歌集,好嗎?

(二)結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只要我們善待她,她就會給我們人類好的回報,但是現在我們人類有些人卻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亂扔垃圾、工廠排除廢氣、廢水污染環境,使大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還會和我們人類做朋友嗎?她還會以好的回報給人類嗎?我們應該怎樣做?課後你們可以去了解了解,再來告訴我,好嗎?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說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課文告訴讀者,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爲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並用既生動又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物候及物候學知識,不但能豐富讀者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激發讀者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瞭解並積累了一些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上單元我們已經學過幾篇說明文,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文本,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揣摩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

2、積累科學知識。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順序,瞭解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今天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什麼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欣賞圖片

(多媒體課件展示四幅畫面,並輔以簡單介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瞧:多可愛的小草,花也在開放,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酷熱難耐的盛夏,蟬情不自禁地嚷着:熱死啦!熱死啦!這預示着近期天氣還會是烈日當空,注意防暑。

瞧,這就是所謂的五花山,多麼美的圖畫,秋天來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就是美麗的冬天。

三、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介紹作者

(二)積累生字詞:

佈置預習,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掃清閱讀障礙。

(三)教師範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歸納。

(四)學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歸納總結:

描述物候現象 做出科學解釋 追究因果關係 闡述研究意義

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邏輯順序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段

指導讀課文1——3段,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

1、注音:翩然 銷聲匿跡 呈現 風雪載途 農諺

2、選文中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3、從整體把握的角度看,選文第1段可以分爲兩層,第一層應該是從開頭第_____句,從結構上看,這兩層是____關係。

4、請你依據選文概括出什麼是物候?

5、選文前兩段的說明順序是_____,採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爲什麼?

五、再讀課文,然後回答,師歸納

1、語言生動,體現了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說明條理性強。

3、恰當地運用了各種說明方法。

六、觀察生活,說物候現象

課前已佈置學生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設計意圖:留心身邊的物候,體驗物候現象生活中處處可見)

七、總結

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瞭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後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瞭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書設計:

大 描述物候現象 現象

然 作出科學解釋 邏

的 追究因果關係 順

語 序

言 闡述研究意義 本質

《大自然的語言》案例分析

在導入新課後,學生一聽又是說明文感覺很枯燥無味,可是我藉助多媒體展示了四幅畫面:草在長,花在開放,蟬鳴,五花山,白雪飄飄,並介紹在不同的季節動、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現,都在展示着自己獨特的語言,傳遞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數學生都感覺有趣,眼前一亮,這樣我就達到了目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起到了鋪墊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調查報告的自主創作,設計出圖文並茂的小短文,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採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法,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探究中學習新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探究中獲取成功,在賞析中提高審美意識,陶冶審美情操。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在調查報告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以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圖片版式設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這些技巧設計出富有創意、突出個性的調查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積發興趣

1、教師播放關於海葵的視頻,激起學生想要探究的熱情。

2、師:“剛纔我們看到了美麗的海底世界,認識了‘海葵’,但是它是動物還是植物呢?課下,老師請一位同學爲老師展開了調查。他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科普讀物和利用因特網查找資料,寫了一份調查報告,我們來看一下。”

觀看“調查報告”

引導學生“我們發現小明寫的調查報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據,找到了真確答案。但是他的報告是不是單調了一點?如果給報告添加海葵的圖片是不是會使內容更充實一些。這節課,我們就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二)教授新課

1、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2頁,自學 “插入圖片”部分。

(2)請同學讀插入圖片的步驟試。

(3)課件出示任務一: 在調查報告中插入一張圖(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4)請一位小老師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圖片。

(5)過渡:

師:大家來觀察一下,小老師插入的圖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思考發現:圖片的大小不合適。

師:我們插入圖片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生思考回答:插入圖片的目的是爲了直觀形象展示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或者是對文章版面進行裝飾點綴。

師:我們來解決這一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操作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3頁,自學 “改變圖片大小”部分。

(2)課件出示任務二:改變圖片大小(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自學後,教師讓學生到前面演示並講解調整圖片大小的方法。

教師重申:單擊圖片,圖片周圍出現八個黑色的小方塊,這就是控制點。

請這位同學找一找有幾個控制點。請該學生在不同的控制點上調整圖片的大小,學生們觀察都有什麼不同。

(4)師:如何拖動才能保證圖片不變形?

生答:把鼠標放在圖片角的位置上傾斜拖動。

師:因爲這是按圖片的比例放大或縮小的。單純的拖動圖片邊框很有可能改變圖片的原始形狀。

(5)課件展示檔,請學生對比一下你的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和老師這份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有什麼區別?

我們發現圖片的位置擺放的不合理,不美觀,下面我們來解決改變圖片位置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這裏有兩張圖片,下面老師把鼠標指針移動到圖片上你們發現了什麼?(課件出示文件)

(6)鼠標指針變成四個方向的箭頭時,就可以移動圖片的位置,哪位同學到前面來試着移動一下他們的位置?(讓學生移動的這兩張圖,一張是設置了圖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動,另一張沒有設置圖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動)

(7)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老師分別選中兩張圖片,大家仔細觀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8)問題就出現在控制點上,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右擊圖片,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設置圖片版式”,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版式”選項卡,我們看到了5種環繞方式,誰來給大家說說這5種環繞方式都是什麼?

(9)圖片插入後默認的環繞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點是小方塊,不容易移動圖片的位置,其它4種環繞方式控制點都是小圓圈,可以任意移動圖片的位置。請同學們試一下這5種環繞方式,看看各是什麼效果。

3、小競賽:教師出題,請三名學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師機上完成版式的設置。

題1:將圖片版式設置爲"四周型"並讓圖片左對齊。

題2:將圖片版式設置爲"緊密型"並讓圖片右對齊。

題3:將圖片設置爲文章的背景。

繼續上述競賽,學生將圖片版式設置爲“襯於文字下方”並拖動圖片邊緣使其變大,但發現了一個缺點:圖片顏色太深導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欄將圖片工具調出來,將圖像控制一欄設置爲“水印”效果,圖片變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顯露出來。

4、佈置任務,完成作品

師:剛纔我們共同學習了將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圖片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插入多個圖片。下面的時間我給大家,結合以前所學(如加入花邊)按照自己的意願繼續來設計你的作品,設計好後老師將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比一比看誰的更漂亮。

5、鞏固新知,自主創作

教師指導學生繼續完成設制調查報告的創作。

爲完成任務的同學佈置新的任務,打開教師爲學生準備的材料文件夾,課件出示一些題目,如恐龍是如何滅絕的;聲音在水中傳播得快,還是在空氣中傳播快等。

師:大家對這些問題都感興趣嗎?如果感興趣,就快在老師提供的材料裏尋找,寫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誰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評價

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調查報告。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同時給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學生在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同時學習別人的優點。

(四)歸納總結

學生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本節課學到的本領。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2、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準確運用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性說明。

2、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和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二、深入學習

1、快速閱讀課文後半部分,明確下面問題:

⑴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

討論並歸納:

① 緯度的差異。

② 經度的差異。

③ 高下的差異。

④ 古今的差異。

⑵ 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用了哪些詞語來說明?

明確: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前三者都是空間順序;後一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空間到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詞語:“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

⑶ 在說明這四個因素中,文章舉了哪些例子?

緯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開花的早晚。

經度: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和濟南蘋果的花開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與山腳,還有山腰的溫差。

古今:英國南部物候記錄。

⑷ 文章是如何結尾的?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並提出希望。

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也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等。

三、知識拓展

1、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

2、小組派代表反饋信息。

例:下雨前螞蟻搬家,蚯蚓鑽出地面,烏雲密佈等現象;楓葉變紅、大多樹木的落葉等預示秋天的來臨……

四、課外延伸

1、小組討論: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意:人間四月花已開盡,春去夏來。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開,春意盎然。經常責怪春去無處覓春影,不曉得春開轉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廬山寺名,廬山海拔1474米)

⑴ 影響物候的高下差異:植物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樹木比平地的樹木發芽晚。

2、回顧課文,物候來臨的決定性因素當中有說到古今的差異,同學們思考一下,爲什麼會出現古今的差異呢?(可提示學生從環境方面去考慮)

⑴ 小組討論。

⑵ 信息反饋(各抒己見、重點在“關注”這個話題上,勿過於強調正確與否)

⑶ 教師介紹相關的世界環境現狀,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五、小結

說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徵外,還要注意說明事物的條理性,運用語言的準確、生動性。大自然時時刻刻都在向人們暗示着,認識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認識我們人類本身。希望大家今後在學習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同時更需要同學們去關注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地球,去愛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六、作業佈置

1、收集的一些農事諺語,並簡單解說一下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設計一到兩條環保的標語。

【附板書】

大自然的語??

緯度的差異。

經度的差異。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順序說明

高下的差異。(條理性)

古今的差異。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