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工作經歷>

最新“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合集5篇

工作經歷 閱讀(1.55W)

  最新“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合集5篇




世界屋脊上“永不關門”的移動夫妻店

最新“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合集5篇

--中國移動西藏有限公司阿里普蘭縣分公司

其美多吉、邊巴卓瑪夫婦

其美多吉和邊巴卓瑪是一對年輕的藏族夫婦,作爲中國移動西藏公司的營業員,他們工作生活在海拔4700多米的阿里普蘭縣塔爾欽鎮。這裏有美麗的神山崗仁波齊和聖湖瑪旁雍錯,與美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這裏的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三分之一,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最低氣溫在零下40度以下,被稱爲“世界屋脊的屋脊”。

塔爾欽移動營業廳坐落在神山腳下,屋頂上鮮豔的國旗迎風飄揚,營業廳被夫妻倆收拾得乾淨利索。他們爲人憨厚,常年嘴脣烏紫卻笑容常掛,話語不多但對每位客戶極爲熱情。

上班時間,夫妻倆盡力爲每一位來到營業廳的客戶提供貼心服務,下班後常常逐門逐戶拜訪客戶。客戶有困難,找上門來,他們會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晚上,其美多吉經常睡在營業廳的窗戶邊上。客戶需要充值卡,無論多晚,只需要敲敲窗戶,他都會拉開窗戶把充值卡遞給客戶,一些轉山的異鄉客得以及時給家裏報個平安。在塔爾欽,移動營業廳的燈總是關得最晚,當地羣衆親切地把它稱爲24小時夫妻營業廳,而夫妻店真正“不關門”動力來源於他們的責任心、事業心、愛心……

責任心“不關門”

責任心是夫妻倆工作和生活的堅強支柱,他們憑着對客戶和家庭的那份責任感,同心共事,讓客戶感受到了他們那顆真誠的心。

2009年10月8日,天空飄着小雪,其美多吉顧不得妻子有病在身,像往常一樣,騎着摩托車爲遠在45公里之外的客戶送充值卡。然而,在返程途中,雪越下越大,整個公路被大雪覆蓋淹沒,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大風夾着雪不斷地打在他的臉上,摩托車卻在這個時候拋錨了。他看着自己平日“風馳電掣”的摩托車,此時卻好像撒了氣的氣球,癱在地上,沒有半點響聲。他知道如果在這裏等待救援,就等於等着凍死,只好一個人頂着寒風,冒着大雪,努力分辨着方向,在零下30幾度的風雪中,用盡全身力氣推着摩托車一步步向前挪動着。

在塔爾欽的家裏,邊巴卓瑪正在家門口看着漫天的大雪,焦急地等待着丈夫的歸來,她一遍又一遍撥着丈夫的電話,但都無法接通。在焦急等待8個多小時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大雪中向家門口移動,沒錯,這個“雪人”就是他心愛的丈夫。邊巴卓瑪急忙迎上去,一邊幫憨厚的丈夫拍打身上積雪,一邊扶着他走進溫暖的家。雖然其美多吉的耳朵和手腳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但當他看到孩子朝着自己微笑時,疼痛忘得一乾二淨。

巾幗不讓鬚眉,邊巴卓瑪對工作的那種責任感讓大家都爲之動容。就在夫婦倆婚後不久,邊巴卓瑪懷孕了,公司領導得知後,千叮嚀萬囑咐讓她提前打報告休產假,以便安排人員頂班。但在孩子降生後,邊巴卓瑪得知公司人員緊張,便不顧領導和醫生的囑咐,不僅沒有申請休產假,產後第三天便忍着疼痛,悄悄堅持上崗。後來,當公司領導到營業廳看到邊巴卓瑪帶着襁褓中的嬰兒爲客戶服務的時候,才知她產後堅持上崗的事情。領導關懷地責備其美多吉:“這怎麼行,讓她休產假去。”邊巴卓瑪卻回答:“這裏海拔高,其他人來了不習慣,我們辛苦點沒事,不能讓分公司領導操心”。

事業心“不關門”

塔爾欽雖地處交通幹道,卻因山高路遙而物資匱乏,又因地僻途險而使得人畜飲水困難,移動基站的供電基本靠發電機發電供給。平日裏,其美多吉會騎摩托車到2公里外的河灘載水。其美多吉外出時,邊巴卓瑪毅然一個人揹着水桶到河裏打水,自己給發電機加油發電。爲了油機發電省油,他們堅持每天凌晨1點鐘起牀發動油機,凌晨4點再關閉油機。

寒暑易往,七載春秋,從合作伙伴成長爲正式職員,夫婦倆甘做神山基站的守護神,風雪無阻。他們每天至少去基站三次,至少打掃兩次衛生。打掃衛生不難,難得是每天堅持打掃,但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2500多個日夜從未間斷。

最獨特最夫妻倆憑着對移動通信事業的熱愛和激情,讓父老鄉親享受着移動通信帶來的便捷,與外面的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衆多來到神山腳下的遊客和信徒,也由衷地感受到“世界屋脊”不再遙遠……

愛心“不關門”

夫妻倆的淳樸和善良深深地感染者旅行的遊客和朝聖的信徒們,他們的愛心和善舉猶如冬日裏的陽光,給受過幫助的人帶來縷縷溫暖。

2010年6月的一個傍晚,一位尼泊爾遊客與家人走散,正在萬分焦急之時見到了“中國移動通信”的標識,滿臉淚 痕的他來到營業廳尋求幫助。

“彆着急!您放心,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找到中國移動,就是我們的大事!”邊巴卓瑪一邊說一邊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讓遊客暖暖身子,其美多吉則用畫圖的方式與遊客溝通。這位尼泊爾遊客一邊摸着眼淚,一邊認真地畫圖,當邊巴卓瑪看到這位尼泊爾遊客畫出的是一個肖像後,他們就判斷這位遊客是與家人走散失去聯繫。

夫妻倆立了塊尋人啓事牌在營業廳門口,便於尼泊爾遊客的家人可以看見,隨後便準備了乾糧和手電,帶着他從轉山逆時針方向尋找家人。由於晝夜溫差大,6月的深夜仍然透着寒意,夫婦倆帶着遊客一路走了3個多小時才碰到了他的親人。遊客與親人們抱在一起,激動地哭作一團,夫妻倆看在眼裏,暖在心裏。當遊客掏出人民幣要酬謝夫婦倆時,被他們搖手謝絕,遊客和他的親人們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神山腳下的“移動夫妻營業廳”像一塊磁鐵,吸引着當地居民和南來北往的遊客。常有遊客專門找到移動營業廳和夫妻倆拍照留念,他們在留言本上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一個名叫“靜水流深”的網友寫道:“這裏,只有一個女營業員工作,他的丈夫維護基站,小兩口就住在營業廳旁邊的10平方米的房子裏,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一名北京客戶寫道:“塔爾欽營業廳是神山腳下最美麗的建築,營業廳的小夫妻纔是神山亮麗的風景”……

他們的事蹟不僅在中國移動員工內部和當地廣爲流傳,也引起全國各界的廣泛關注。夫妻倆被推薦參加“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網絡人物評選活動。該活動經中央外宣辦批准,由新華社主辦,旨在評選在網民中有較大影響力、在本年度引起網絡廣泛關注的網絡人物。評選歷時一年,先後進行了四次季度評選。2013年12月23日,經過爲期10天的網站、微博、手機短信、客戶端、手機報投票和專家評審團投票,夫妻倆從60位(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十大年度網絡感動人物。2014年1月9日晚,“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熱衷公益事業的加措活佛爲他們頒獎。他們真誠、樸實、動人又極具震撼力的事蹟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樸實的話語流露的是真情,簡單的生活記錄着奉獻,夫妻倆的心願樸素而純淨。他們說:“很多人看着我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因爲這是一件對大家很有益的事情,看着咱們老百姓能這麼方便地打電話,我們其實挺開心的,沒覺着那麼累。”

夫妻倆憑着對移動通信事業的不懈追求,用熱情和毅力堅守在雪域高原。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二

爲 煉 鋼 而 生

——“最美武鋼人”、武鋼鍊鋼總廠職工曹錕

曹錕說,國中時,當他第一次去叔叔的單位,看見鍊鋼爐裏往外倒鋼水,鋼花四濺,他不僅不害怕,反而覺得這個場景特別熟悉和溫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個場景一直在他腦內揮之不去。隨後,他如願以償,考上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從此,開始了他的鍊鋼事業。

紮根基層苦煉硬功

在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本科畢業後,曹錕先被分配到河南安陽鋼鐵股份公司工作了兩年,後又攻讀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武鋼二鍊鋼廠,從此就此紮根在該廠鍊鋼車間。

初上爐臺,曹錕就被那火熱的鍊鋼場景、宏偉的生產現場所震撼:行車在空中穿梭,操作室裏上百個操作按鈕在閃爍,各式各樣的機器設備在轟鳴,奔涌的鋼流在鍊鋼工的操作下鑄成優質的鋼坯,一切緊張而有序。剛邁出校門的他意識到,要想在鍊鋼平臺上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紮根基層,練就過硬的技術本領。

“我的第一個導師說,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爐長,得沉得住氣從‘低’做起。”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打掃班組衛生、遇見問題勤思多問……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曹錕憑藉“個人魅力”很快與同事“打成一片”,融入到了新的班組生活。

從那以後,鍊鋼平臺上多了一個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的身影。他虛心好學,先後拜車間高級工程師和車間資格最老的爐長爲師,學技術學管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轉爐合金、搖爐、加料、操槍和爐長五大工種的操作技能,完成了普通職工至少七八年才能完成的進步過程。

“他是鍊鋼總廠有史以來崗位培養最全面的人的人,幾乎走完了鍊鋼工藝的每一個環節。”天道酬勤,業道酬精。

“誰說大學生沉不住基層,我就是要當上爐長,並要做一名最好的爐長!”2009年,曹錕以理論、操作“雙料冠軍”的成績,成功競聘爲車間甲班2號爐爐長,成爲該廠有史以來最年輕、學歷最高的爐長。

一位風華正茂的天之驕子,一位充滿激情的追夢青年,卻多年如一日紮根在沒有白天黑夜之分、沒有陰晴圓缺之別、一年四季始終都只能感受到鋼水溫度的爐前鍊鋼平臺。

十米爐臺勤耕耘

爐長的崗位使曹錕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鍊,基層管理綜合素質得到了顯現。在擔任爐長期間,他實現了無責任性改鋼、回爐、鑄機中斷,並通過合金替代,高氧化性鋼水脫氧減少合金消耗等措施,實現班組年降本增效150萬元的驕人業績。硅鋼及重點品種煉成率100%,鋼水成分平均內控合格率每月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鋼水內控合格率達96%以上,一連串優異成績被這名年輕爐長創造、突破、再創造。

隨着公司品種結構的調整,提高硅鋼煉成率、確保硅鋼生產節奏一直是班組生產及管理的重頭戲。爲實現班組既定目標,身爲爐長的他始終在“認真”二字上做足功夫。在制定嚴格考覈措施的基礎上,他總是從自身做起,認真吃透每一個標準,並在此基礎上督促合金、操槍、加料等各主操崗位人員認真學習、提高領悟,實現操作時心中有數、煉明白鋼。在他擔任爐長期間,車間取向硅鋼HiB鋼的產量大幅提升,作爲轉爐操作這個重要環節的責任人,拿到標準的曹錕感覺沉甸甸的,從兌鐵到出鋼,有幾百個數據需要嚴格控制,特別是這個鋼種成份範圍狹窄,有些合金哪怕加錯拳頭大小的一塊,都可能導致整爐鋼水成份出格,造成改鋼、回爐,甚至是質量事故。感到壓力的他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帶領關鍵崗位人員精讀標準,特別是在中夜班人的精神不易集中時,他在冶煉過程中更是保持清醒頭腦,牢牢盯住關鍵崗位的操作過程,如合金成份的配比、原輔料的加入,做到溫度和成份受控,實現了全年硅鋼煉成率達100%的目標,同時也實現了連續70多個月無鋼種改鋼、回爐,班組成績、各項紀錄不斷被刷新。

在公司舉辦的2010年全國第五屆鍊鋼工技能大賽參賽選手選拔考試中,他以理論、操作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成功成爲武鋼代表隊兩名隊員中的一員。

參加全國鍊鋼工大賽的爐長們,個個火眼金睛,他們僅憑看爐口的火焰收縮頻率和鋼渣的顏色深淺就能判斷出鋼水的溫度;僅憑倒鋼模翻出的鋼花變化就能判斷出鋼水的碳含量。曹錕深深明白,這是一場榮譽之戰,比賽結果不是個己利益得失,而是大武鋼向外界展示鍊鋼實力、推廣形象的一個難得機會。

武鋼作爲東道主,公司領導高度重視並賦厚望於此,不容閃失。懷着奉獻武鋼,爲武鋼爭光的信念,他投入到了備戰嚴酷訓練準備工作中,每天早起晚睡,“理論兩天一自測,3座轉爐天天輪流摸,一週一次總結”,心中唯有比賽,甚至當自己心愛的妻子臨產時,他都沒有時間陪在身邊。也許這種缺失永遠無法彌補,但是在全國鍊鋼工大賽上,曹錕滿分的實際操作成績、“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殷紅的榮譽證書卻讓所有人釋懷。

兒子出生時,他不在現場,是父母把妻子送到醫院生產。妻子坐月子,他只請了3天假,也是他進廠以來到目前爲止唯一的一次請假。七年來,每年的年休假、探親假,曹錕一次都沒請過。

在生活上,他“知難行易”,明明知道生活的艱辛,卻舉重若輕,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個細節;在工作上,他“知易行難”,作爲一名冶金專業的研究生,他掌握的知識絕對不止鍊鋼這一個工序,但他卻始終紮根爐前平臺,將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都“幹精、幹穿、乾透”,對每一爐鋼水都 “謹小慎微”,對每一次操作都“如履薄冰”。他用他的執着詮釋了當代大學生最寶貴的氣質,他用他的堅守展現了武鋼人最美的一面。

學無止境勇創新

“鍊鋼工藝複雜對技術要求高,尤其是鍊鋼二分廠受裝備限制,許多工藝是靠人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控制,必須具備紮實、過硬的技術水平。”近年來,鍊鋼行業的前沿技術飛速發展,各項指標突飛猛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012年,時任鍊鋼車間技術組組長的曹錕,在二分廠開始推進計算機自動鍊鋼科技攻關項目的中,他積極把自己的意見和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與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探討,設定模型,調整參數,不斷優化數據庫模型,爲計算機模型鍊鋼的順利推進付出了辛勤汗水!他還參與了“南京四橋WNQ570冶煉工藝優化”、“WDER650冶煉工藝優化”、“HiB鋼冶煉工藝優化”等七個項目科技攻關,爲鍊鋼總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品種作出了重要貢獻。曹錕將自己現場磨礪多年的生產經驗快速轉化,形成操作性更強的技術文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總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隨着公司品種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分控制水平一直是鍊鋼生產及管理的重頭戲。在技術組長崗位上,曹錕對重難品種除了在車間網站進行品種提示外,中夜班還實行重點工作的短信羣發機制,保證重點工作落實到位。

爲實現降成本既定目標,曹錕憑藉過硬的專業知識水平,優化工藝給熔劑成本“瘦身”。 他帶領團隊在2號爐進行了18個爐次的試驗,用部分石灰石替代活性石灰。該試驗推廣後,全年可降成本千萬元。

近年來,曹錕先後參與推廣應用WESP工藝降低熔劑消耗、應用WESP工藝冶煉高碳鋼的高碳出鋼工藝、一鍵脫硫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取向硅鋼底吹氮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37個科技攻關項目與降成本項目的攻關,積極探索,爲鋼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開發新品種冶煉工藝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三

超高層建築技術創新專家

——中國建築總公司中建鋼構高級工程師陸建新

當城市還在沉睡,鋼構人手中的焊花已經點亮清晨的第一縷弧光。因爲能夠爲建築提供更爲穩固安全的支撐,如今的“超高層”都採用鋼結構建造。一幢幢直衝雲天的超高層鋼結構大廈點綴了城市,它們背後則是成千上萬默默奉獻的鋼結構建設者。

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鋼結構項目經理陸建新就是其中一位,他紮根項目建設工地32年,從一名測量技術員,成長爲建造超高層、大跨度建築工程的帶領者。

32年的默默堅守

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部城市發展史。城市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我國第一幢超高層大廈深圳國貿大廈160米,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大廈深圳發展中心165.3米,當時北京第一高樓北京銀泰中心250米,第一幢摩天大樓、當時亞洲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大廈383.95米,前華南第一高樓廣州珠江新城西塔432.50米,後華南第一高樓深圳京基100高度441.28米,當時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80米,如今世界第二、中國第一在建高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60米……

這一幢幢超高層建築都曾留下陸建新的足跡和汗水。伴隨這些不斷上升的“高度”,陸建新也從測量工長幹到了技術總工程師,再到項目執行經理和項目經理。

1982年,18歲的陸建新參建我國第一座超高層建築——深圳國貿大廈,作爲測量技術員,他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此後的十餘年,他都是幹測量工作。崗位雖然平凡,陸建新卻十分用心。他的老同事向我們回憶道:“陸建新不是一兩天就成長爲技術帶頭人的,那個時候大家就都知道,有個搞測量的“小陸子”特別愛鑽研。”

鑽研問題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除了測量,陸建新還幹過塔吊裝卸工、開過捲揚機。陸建新自信地說,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種設備,他都弄得比較清楚。

時代在進步,建築施工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斷更新,陸建新勤於學習,當年很快掌握計算機、CAD軟件等新技術,甚至比年輕人學得還快。在廣州新白雲機場航站樓項目中,他就曾巧用計算機三位模型覈對手工計算數據,對測量數據結果的精準計算和定位起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擔任鋼結構項目總工程師期間,面對這座建造難度極大的世界級摩天大樓,陸建新帶領團隊成功化解10項“第一次”難題。在廣州西塔任項目執行經理時,他和他的夥伴們又創造了“兩天一層”的世界高層建築施工最快紀錄。

32年過去了,陸建新走過8個城市,參與建設了36項工程,施工總高度達到了3040米。如今,陸建新仍然奮戰在他再熟悉不過的工地上。

勇闖道道技術難關

陸建新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也在默默堅守的過程中成爲了一名技術創新的能者。30多年來,他破解過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

他正在參與建設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見的難處。陸建新的徒弟、現任華潤總部大廈項目執行經理的唐齊超向我們回憶,爲了搞清如何同時使用好四個塔吊,師父陸建新那幾個月寢食難安。

原來,平安項目使用了四臺國內最大型號動臂式塔吊,四臺塔吊分別附着於建築核心筒外牆的四面,需要安裝支承系統承擔荷載以及維持穩定,這在國內工程應用中極其少見且難度極大。

陸建新帶領整個團隊模擬安裝工況,利用模型仿真計算方法,歷時兩個月,經過多次模擬驗算和反覆論證,一套自主研發設計的優良支承系統終於成功了。

可是,模型歸模型,支承架在實際安裝時又發現部分節點處存在強度不足的問題。當時,距塔吊首次爬升時間已經不多,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安裝,將嚴重影響整個施工進度,並造成1000多人窩工。陸建新整整一個月沒有一天能睡好覺,有時半夜都會突然驚醒,打電話給項目總工程師溝通解決方案,直到發現了銷軸直徑偏小導致間隙較大的問題併成功解決。

支承架的安裝問題解決了,拆卸時間長又成了新難題。陸建新憑藉幾十年的經驗想出了一個不把支承架卸到地面,而是用鋼絲繩把支撐架懸掛在上一道支承架上再進行拆除的辦法。起初很多人懷疑這樣做的可行性,陸建新堅持大膽嘗試,謹慎求證,最終經專家論證方案可行。

每次支承架的週轉拆卸都節省3至4天時間,整個工程下來能累計減少1100多個塔吊使用臺班,縮短工期96天,節約堆場600平方米,這一個技術革新就創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這項技術因爲實用性強,很快推廣到了其他項目上。

陸建新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例子比比皆是。他曾帶領團隊創下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記錄,這些技術創新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的創新也爲他贏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個人二等獎在內的諸多榮譽。

創新精神書寫時代華章

樸實的話語,溫和的微笑,是陸建新給人的第一印象。當被旁人介紹爲中建鋼構的金牌項目經理,獲得過許多榮譽時,陸建新也只是淡淡地說:“我其實很平常。”

然而平淡的外表下,是陸建新對工作滿腔熱忱。陸建新的徒弟許航從2007年大學畢業就長期跟隨他一起工作。他回憶道,師父細心——項目上的每一個文件陸建新都要親自審閱,一絲不苟,他進工地習慣帶一個小本子,發現問題趕快記錄下來以便回去想解決辦法;師父有耐心——陸建新承擔的都是施工難度大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他憑藉堅韌不拔的意志,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地過,從沒有輕言放棄;師父還很熱心——某大型項目曾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了主輔樓之間的七層高的連廊樓板因平面滑動支座沒有及時約束固定而出現偏移扭轉400毫米,這本不是鋼結構項目部的份內事,熱心腸的陸建新主動提出頂升、扭轉的糾偏並實施方案,近乎完美地解決了問題,贏得了業主的讚譽。

陸建新將滿腔熱忱獻給他的工作,卻自感愧對家人。陸建新回憶道,見證女兒出生之後,第二次再見時,女兒已經4歲了。他的妻子長年獨自支起他們的小家,如今,妻子最大的心願是陸建新不再像以前那麼忙碌,多注意身體。

在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看來,陸建新既秉承了老一輩勞動模範勤勞樸實,一心撲在工作上,以項目爲家的優良傳統,對科技進步孜孜不倦追求的新時代創新精神也在他身上得以集中體現。

陸建新是鋼結構項目的金牌項目經理,他也像鋼結構那樣,任勞任怨,勇於創新,贏得了一場場鋼結構建造攻堅戰的勝利,沒有辜負時代的重託。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四

情繫事業 用真情托起明天的希望

——中國化工辛集化工新產品開發辦公室主任陳英軍

49歲的陳英軍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辛集化工新產品開發辦公室主任,教授級高工。他性格開朗,責任心強,具有典型知識分子的專業素養和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2014年5月,在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尋找“美麗化工人”活動中,他榮膺“美麗化工人”稱號。

鑽研 • 果實

陳英軍1990年參加工作,至今已近二十四個春秋,期間他主持重大工程項目設計工作,解決複雜的工程技術問題,並言傳身教指導初、中、高級人員進行工作和學習。在自己從事的化工生產技術方面有獨到的見解,爲企業的發展嘔心瀝血,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在企業多次擴建、改建中充當骨幹力量。

汗水的揮灑和智慧的開發,讓他在化工專業領域碩果累累。先後在《現代化工》、《無機鹽工業》、《非金屬礦》等中心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約20多萬字,負責大型工具書《無機鹽工藝學》部分章節的編寫工作,並擔任編委、審稿專家等職務。

出色的工作業績給他帶來了鮮花和掌聲。自2003年起擔任中國無機鹽行業專家,2005年以來被辛集市科委評爲“十佳學術帶頭人”、“跨世紀拔尖人才”,被中國無機鹽協會評爲“全國無機鹽行業先進科技工作者”,2010年7月被辛集市委組織部聘爲“辛集市專家服務團成員”。

生命是一支歌

在工作中以“拼命三郎”著稱的陳英軍同志,在一間小小的工作室,傾注了他對事業的忠誠和熱愛,他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忘我地忙碌工作着。

平時,他堅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他說:“作爲一名幹部,要想說話有人聽就必須以身作則,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他對待同事就像春天般的溫暖,誰要是有困難找到他,總是很熱心的去幫助、去解決,他總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人生就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剛纔還是晴空萬里,轉眼便可能遇到晴天霹靂。正值事業的巔峯期,在工作之餘,陳英軍同志身體常感疲憊不適。2010年,經醫院檢查,他被確診爲肺癌,這個打擊可不是一般常人所能承受起的,但這個北方漢子的意志是堅強的,從他那溫文爾雅的氣質和若無其事的神態中,很難看出癌症患者的痕跡。

經過多次的放化療,藥物產生的生理反應逐漸顯現出來,一個縱有鋼鐵般意志的人,也禁不住病魔日夜不停的折磨,他清瘦的身體越發顯得單薄。在面臨疾病、死亡的考驗時刻,他沒有消沉,而是勇敢地樹立起與病魔鬥爭到底的信心和勇氣。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和休養,病魔被趕走,病情好轉,身體日漸恢復。

在他生病期間,公司領導和同事的關懷就像和煦的春風吹到心田,暖融融的。他激動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只要稍稍閉上眼睛,以前攻關的艱難、失敗的苦惱以及成功的歡愉就會一股腦向他涌來,歷歷在目。他對企業充滿了感情,他熱愛工廠,辛集化工的一草一木都會喚起他內心深處細膩而美好的回憶。

他說“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既然死神沒有徵服我,我就要繼續工作,我想念企業,想念大家。”他的一顆心長到了企業裏,他離不開他的崗位。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寶貴的品格啊!這是一種時代的精神,一種忘我工作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激勵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更加勤奮地工作。

陳英軍的愛人在事業上也是一個不甘落後的女人,在家庭中是賢良、堅強的妻子,她不明白丈夫爲什麼不好好地在家靜養,非要去單位上班。她生氣的說:“老公,你自己的身體什麼樣還不知道啊?你是不要命了嗎?再說家裏經濟也過得去,用不着你再去逞能了。”從沒有見過愛人發這麼大的火,他理解愛人的心情,和顏悅色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能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瞧瞧你這樣子,我是去化工廠工作,又不是去火葬場。”愛人聽了破涕爲笑,愛人是通情達理的,含淚同意了丈夫的選擇。家人的關懷、理解和支持像一股春風,比任何一種愛更使人感到溫暖!

有人說,人生如夢。人生是夢嗎?那分明是一支自強不息的生命讚歌。在陳英軍同志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神奇的、樂觀向上的力量。

不摧的信念

陳英軍同志生病康復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有一份光,發一份熱,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奉獻給陪伴他成長的化工事業,爲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排憂解難。

2012年,參與年產5000噸高純硝酸鋇項目設計安裝以及年產20000噸硫酸鋇項目技改工作。

2013年3月,主責完成小粒徑高純碳酸鋇研製工作,產品粒徑達0.8微米,產品全部出口到日本; 6月完成碳化法生產高純碳酸鍶研製工作;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高純碳酸鋇項目搬遷工作,一次試車成功,產品達產達標。

2014年,他的病闖過了三年大關。他心裏想的就是在自己的生命裏,多發一點光和熱,多做一些有益於社會和企業的事,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憑着這樣一種信念,一步一個臺階地努力向上走。

2014年2月,完成年產600噸高純碳酸鍶項目安裝。在設備製造安裝過程中,他要求大部分工藝管路和操作平臺都利用廢舊鋼材:三臺碳化塔,根據工藝條件要求,選用了原有舊設備,並改造增加攪拌,利用原有舊管材製作加熱盤管,僅此一項就爲企業節約資金30萬元。目前該項目已經投產,產品一等品率達到100%。

2014年3月,他組織對納米級硫酸鋇產品進行系統的技術攻關,包括母液的循環利用,補充添加原料的各項數據、反應速度與化合終點的控制、連續生產等方面,經過改進生產工藝,納米級硫酸鋇產品達到預期目標,粒徑、白度、吸油量等指標達到國內高檔油漆塗料的質量要求,爲進一步開拓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了條件。2014年5月,完成年產2000噸高純氫氧化鍶項目安裝工作,目前裝置正在試運行中。在項目安裝過程中,爲節約資金,除少量定型設備外,所有的母液罐、碳化罐也都是利用原有舊設備改造完成。該裝置投產後,預計年可實現收入1200萬元,產品除部分用於高純碳酸鍶生產外,其餘全部外銷,爲企業增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一連串看似流水賬的數字、文字,其實每一項工作都蘊含了陳英軍同志的辛勞和心血,都生動地體現出他人生衝刺的拼搏精神,雖然偶爾感到身體疲憊,但是在項目搬遷、新項目設計施工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在崗位一線。

中國化工的發展離不開迷戀事業、工作出色、各具性格的先進分子。他們胸中都激盪着一個堅不可摧的信念:讓“辛化”成爲一生奮鬥不息的事業,讓辛化的明天更美好。

播撒“善”的種子

陳英軍同志常年參加慈善活動,對發生地震及其它自然災害的地區多次捐款,他帶頭積極組織大家向災區人民提供幫助,通過河北省佛教協會資助河北邯鄲地區失學兒童。還資助辛集一中多名學子完成中學學業,目前資助的學生很多都已經進入重點大學深造。他還參加“辛集市每月一善QQ羣”,爲失學兒童籌集善款,該團體被辛集市評爲“十佳道德模範”。

他說:“我們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窮孩子,深感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我們少喝一瓶酒,少抽一條煙,就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我們何樂不爲呢?”對資助過的學生,他只有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等他們參加工作後,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資助1—2名貧困學生,把這份愛傳遞下去。這就是辛集化工員工的大愛情懷,他向社會撒播着善良的種子,於實際行動中證明着自身的價值,詮釋着人性的真、善、美。他用一顆慈善的心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去幫助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讓我們攜起手來匯聚善的正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溫暖。

一個人不論他什麼身份、地位,能獲得“好人”這樣一個稱號,是社會給予的最高美譽,是古往今來人們對那些德行高尚者最平實、最親切的稱呼。陳英軍同志就是我們身邊的“好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國企敬業好員工”事蹟材料之五

善打能拼 勇於創新

——記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

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是我國高鐵研發的的核心力量,自2004年開始,他們擔當重任,扛起自主創新的大旗,始終充當我國高速列車研發的排頭兵,他們善打能拼、勇於創新,創造了國內乃至世界高速列車領域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從時速200公里—250公里,到時速300公里—350公里,再到時速380公里,我國高速動車組的每一次速度跨越與性能提升,每一次新型高速動車組的誕生,都與這個團隊緊密相連。

中國高速動車組設計的中堅力量

2004年,按照國務院“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展開了鐵路史上規模最大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程,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成立的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擔當起了排頭兵。

他們從零開始,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所有原始圖紙、資料和技術標準的消化吸收,掌握了高速動車組的關鍵設計技術,並於2006年率先設計出中國首例國產化時速200公里高速動車組。之後,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再創新,相繼設計出中國首例時速300-350公里高速動車組、世界首例16輛長大編組高速動車組、世界首創16輛長大編組臥鋪高速動車組。這一系列設計成果,標誌着中國高速動車組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2008年,這支隊伍再擔重任,義無反顧地扛起了自主設計開發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的大旗。他們全面自主創新,在兩年時間內連續攻破列車總成、頭型、車體、轉向架、噪聲等一系列關鍵設計難題,於2010年成功設計出世界上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統匹配最優的時速達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CRH380A。問世以來,CRH380A以其卓越的安全、穩定、舒適性享譽國內外,各項技術性能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爲中國高速鐵路的標誌性技術裝備,被譽爲中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典範。2010年,16輛編組的CRH380AL更是跑出了486.1km/h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值得驕傲的是,CRH380A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近兩年李克強總理多次推銷中國高鐵攜帶的均是CRH380A模型。CRH380A的成功設計,標誌着中國高速列車實現了由“跟隨者”到“領跑者”的轉變,自此躋身於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行列。

善打能拼、勇於創新的年輕隊伍

這是一支活力蓬勃的年輕隊伍。設計師們的平均年齡30多歲,他們帶着年輕人的自信和果敢,在高速動車組的設計歷程中打過無數場硬仗,破解過無數道難題,爲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善打能拼、勇於創新。高速動車組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沒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是不可能完成設計研發的。僅以CRH380A頭型設計爲例。CRH380A時速接近飛機低速巡航,如此高速度頭型,設計方法和技術標準都無先例可循,其難度不亞於飛機。對此,他們突破慣常方法,展開了業內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科學實驗,開創性地形成了空氣動力性能研究的規範和頭型結構設計、強度校覈準則,創造性地提出了時速350公里及以上氣密強度與氣密性的控制標準,一系列的設計創新,換來了CRH380A“火箭”頭型的震撼問世,值得驕傲的是,它的各項技術性能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創新,不僅要敢幹敢闖,更需要一份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責任感。設計高速動車組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光一張圖紙,從提出方案到最終敲定,設計師就要經歷反覆的研究論證,進行無數次的仿真分析、無數次的試驗驗證,可以說每張圖紙都是場艱苦的攻堅戰。而一整列高速動車組,涉及70多萬個零部件,需要設計出的圖紙數以萬計,需要分析的試驗電子數據記錄多達數百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10年來,爲了完成一個個設計任務,團隊設計師們一件件梳理,一張張繪製,一遍遍分析驗證,他們埋頭苦幹、艱苦攻關,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成爲家常便飯。正是這股腳踏實地的精神,這份埋頭苦幹的努力,才換來了一列列駛向四面八方的動車組。

團隊設計師們並沒有止步,近年來,他們堅持全面自主創新,始終引領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研發的最前沿。2011年,他們創造性地設計出更高速度試驗列車,在試驗檯上跑出了605km/h的速度,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最近幾年,這支隊伍又全力承擔起高寒抗風沙動車組、中國標準動車組、出口型動車組等一系列新型高速動車組的設計開發任務,爲中國高速列車的發展進步輸送着源源不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