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研究

黨建文案 閱讀(1.59W)

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中國經濟實踐對於發展經濟學理論,不再僅僅具有被動的檢驗和支持理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成爲推動發展經濟學深入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不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發展經濟學是不完全的。中國二十多年發展轉型的實踐和經驗不僅爲發展經濟學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場所和豐富的研究內容,豐富了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寶庫,成爲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同時也推動了具有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發展經濟學提出新的要求  

發展經濟學必須研究發展中的問題,探尋發展的規律,提出有效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對策建議。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不僅有所有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而且還有不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特殊問題。而中國的特殊國情使之與很多發展中國家有諸多的不同之處。  

(一)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對傳統發展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  

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對新古典發展經濟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加劇了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的危機。然而危機意味着理論創新的契機,中國改革的成功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也把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推上了一個新臺階,促進發展經濟學理論再次走向繁榮復興。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爲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現實素材和許多新的理論課題,爲發展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必然引起國內外發展經濟學家和其他國家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關注。同時中國經濟幾乎包羅了所有的發展問題,既具有小國經濟不可比擬的大國優勢,也具有小國經濟發展中較少遇到的難處。因此對中國的發展進行研究可謂最具有代表性,通過對中國經濟改革實踐的成績與問題的驗證和考察,可以提煉抽象出經濟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將極大地豐富和充實經濟發展理論,有力地推動發展經濟學的創新。  

     (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豐富了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推動下,爲了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地區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爲本,根本要求是堅持統籌兼顧,關鍵是強調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傳統發展觀的發展和創新,彌補了發展理論的不足,豐富了發展經濟學的內容。第一,科學發展觀的全面性完善了發展經濟學。科學發展觀正確地指出發展的本質是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使人類社會對發展的認識更爲科學、全面、準確和深刻,無疑是對發展觀的昇華和對發展經濟學的突出貢獻。第二,科學發展觀在發展模式上完善了發展經濟學。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克服了以往發展觀在發展途徑、方式上的片面性缺陷,提出了完整的統籌兼顧發展模式,充實了發展經濟學關於發展模式的理論。  

   (三)中國經濟深入發展呼喚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中國經濟作爲發展中的社會主義經濟,同時面臨着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隨着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後期”,結構深化和體制轉換過程中的深層次的矛盾和衝突正日益顯現出來:第一,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經濟增長方式將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將從過去只追求增長速度變爲在確保增長速度與注重增長質量的博弈中謀求發展。第二,產生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供給過剩傾向日益凸顯,而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供大於求的總體格局尚未根本改變。第三,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趨突出,存量資產結構重組、增量資產結構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優化的任務更加繁重。這都將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就要求發展經濟學研究者擔負起研究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歷史重任,時刻密切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逐漸建立起完善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  

二、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缺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的發展經濟學主要是西方發展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運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原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而形成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由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原理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而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經濟發展的條件、面臨的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因此西方發展經濟學並不能正確說明和有效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僅有西方主流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遠遠不夠,發展經濟學並沒有過時,只要還有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學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問題只是現有的發展經濟學必須創新、修改、充實、完善。  

    西方發展經濟學最主要的不足在於,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落後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不能很好說明和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展觀不科學、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理論不完整、要素理論不全面、後發優勢和劣勢研究不深入、新時代發展新特點的研究缺乏、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行機制理論不成熟、經濟發展模式理論不健全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裏德曼曾經說過,中國的經濟情況非常複雜,誰要是把中國經濟問題說清楚了,誰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在迄今爲止的幾十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還沒有一個是因爲把中國經濟問題說清楚了而獲獎的。  

以上情況說明,西方發展經濟學存在缺陷、缺乏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特殊問題的研究和理論,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需要,我們必須在已有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教訓,歸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創新的成果,進一步開展理論創新,創建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  

三、創建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  

中國屬於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同於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的制度特徵,因此,西方發展經濟學不能作爲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指導理論。經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創建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條件已基本具備。建立中國自己的發展經濟學,可以系統深入地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瞭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爲中國的改革和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  

(一)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實踐基礎  

發展經濟學的建立要依賴於經濟發展實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已有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國在體制改革、制度建設、發展戰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爲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創立奠定了實踐基礎。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要消除絕對貧困,還要消除相對貧困。中國在改革過程中提出的允許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是追求效率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的大政策,這個政策同共同富裕的原則的有效結合是我國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大課題。中國在實踐中開創了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道路,隨着鄉鎮企業的發展而崛起和繁榮的星羅棋佈的小城鎮,不僅是容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改造傳統農業的中心。中國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成功對整個發展中國家是個重大的貢獻。  

(二)中國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提出了趕超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理論,依靠內部積累實現工業化的理論,以農業爲基礎、工業爲主導的理論,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理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髮展經濟的理論等。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爲價值取向的改革開放道路,在發展經濟學從未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大膽試驗,並就計劃經濟如何向市場經濟 “過渡” 實施了 “漸進” 方式,爲發展中國家制度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鄧小平經濟思想指引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也對發展經濟學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鄧小平經濟理論系統地揭示了我國經濟落後和停滯的根本癥結,全方位地制定了發展經濟的舉措,不僅指明瞭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和方針,而且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都有重要借鑑意義。鄧小平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觀構建了我國發展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併爲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爲創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把發展經濟學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三)中國發展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速度、發展動力,以及經濟發展與改革、社會其他各個方面的協調關係等等,都應是中國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如何將計劃和市場有效地結合起來,如何正確地發揮政府的經濟作用,中國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 ,是探索中國經濟發展中諸問題的必備前提,也是中國發展經濟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也是長期起作用的。只有從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過程的分析中,才能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它。分析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特點,考察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起點和演進過程,以及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因素。中國理論界完全能夠創建一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把發展經濟學的科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使發展經濟學在變革中發展,在創新中提升。可以預料,中國經濟的強勢發展一定會爲豐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寶庫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