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總結>

新課改教師學習小結

工作總結 閱讀(2.32W)
新課改教師學習小結範文

一、培訓收益

新課改教師學習小結

(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伴隨新世紀的到來,人類正在邁向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可以預言,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知識將成爲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將成爲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革對當今基礎教育的課程發展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要求教育尤其是課程及時做出敏銳的反應。爲了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保證新世紀教育質量,就必須根據新世紀社會的變革來探索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徹底改變中國人才“高分低能”的缺陷。

面向全體學生,基礎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進一步改革並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愛訓老師認爲: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制約,過分偏重學科類課程,忽視活動類課程,偏重必修課程和分科課程,忽視選修課程和綜合課程,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偏難和過分關注學科體系的完整,忽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標準化”規範化”制約,過分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同等標準,從而導致過高的統一要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

(二)、新課改的趨勢

受訓老師總結出,新課改要向以下幾方面發展:

1.轉向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方向,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

2.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培養。

3.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環保教育,加大人文學科課程的比例。

4.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繫,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

5.重視課程體系三級管理,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6.強調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區域和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課程個性化問題實際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問題,課程多樣化尤其是課程內容的載體即教材的多樣化,是我國各地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客觀需要。

7.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實現新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8、課程設計要以課程目標爲依據,體現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目標的精神:強調課程對於學生身心發展和適應終身學習的價值;改革課程結構門類過多、整齊劃一,改革過分注重課程的知識傳承價值。缺乏統整的偏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與多樣性;改革過分注重經典內容、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和系統性的偏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繫;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偏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革考試過分注重學生的知識記憶,並以考試分數作爲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評價標準的偏向,建立評價主體多元,標準多樣的評價體系。這些目標及其所體現的基本精神應成爲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的基本依據。

9、課程評價如何進行,必須明確的是,課程評價總是具體的,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並重。改變以往考試結果定終身的弊端。

(三)、新型的學習方式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它關係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係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學習(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爲核心和最爲關鍵的環節。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其理由就在於: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着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對新教材沒有全新的認識,家長不理解新課改,對學校的教育持懷疑態度;家長素質低,沒法開展適應新課改的家庭教育,致使學校教育的效果不明顯,有時還不得不用陳舊的教學方法。

(二)、信息化程度低,教育資源缺乏,難以適應新課改的全面推開。

(三)、新教材反映農村生活情景的內容並不是太多,教材中的有些內容雖然來源於生活實際,但對農村孩子來說仍然很抽象,學生一時沒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