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計劃>

創建綠色學校教研活動計劃

工作計劃 閱讀(3.17W)
爲了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學校決定在全校各班開展以環境教育爲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主要圍繞環境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目標,現針對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特提出學生在各學段的學習內容與活動建議。
在教研活動與教學實踐中,希望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選擇或改編,使之適合本地條件和學生需要。同時注意聯繫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創建綠色學校教研活動計劃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在創設情境和機會,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和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與內化。

內容與要求

活動活動建議

欣賞自然的美,尊重生物生存的權利。

觀看日出、日落、藍天、白雲、碧水、綠草,傾聽小鳥的歌唱、溪流的歡笑……

誦讀描寫自然環境的古詩詞,認識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角色扮演:體驗動植物在健康生境中的快樂生活。

尊重、關愛和善待他人,樂於和他人分享。

以“假如我是……”爲題,體會討論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重要性。

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如合作創作一幅“保護環境,創建綠色學校”的電腦漫畫。

意識到需求與慾望的差別,崇尚自然簡樸的生活。

瞭解父母小時候的生活狀況,例舉自己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對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尊重不同文化傳統中人們認識和保護自然的方式與習俗。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華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會欣賞優秀的文化傳統,討論不同文化傳統和自然的關係。

認同公民的環境權利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保護環境的行動,對破壞環境的行爲敢於批評。

蒐集學校有關環境衛生和環境建設的規章制度及國家環境法規,瞭解公民環境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實現途徑。

組織並實施學校或社區的垃圾減量行動。

二、過程與方法

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環境系統,獲得識別、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包括觀察周圍的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調查方案、蒐集和整理信息、採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內容與要求

活動建議

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環境,學會思考、傾聽、討論。

通過觸摸大樹、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等遊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並講述各自的感受。

就身邊的環境提出問題。

校園或社區中一邊觀察周圍環境,一邊互相提問。

依據自身經歷,對當地環境的調查報告、媒體報道等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

蒐集有關環境的信息,嘗試解決簡單的環境問題。

設計保障上下學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

運用日常工具或簡單儀器檢測周圍環境狀況。

運用地圖冊、數據庫,通過觀察周邊環境、進行社會調查等方式蒐集有關環境的信息。

評價、組織和解釋信息,簡單描述各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用圖表描述植物生長與水量或日照程度間的關係。

在實地考察基礎上,通過統計圖表或地圖再現該地環境狀況。

三、知識與能力

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創造並推動着人類歷史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態提供了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包含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生活方式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經濟與技術決定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決策與參與反映人們合作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意識與途徑。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並採取行動,從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態和過程。學校現有各個學科均包含與此相關的學習內容。

(一)自然生態

內容與要求

活動建議

說出身邊自然環境的差異和變化。

運用各種感官體驗自然環境的特點。

觀察自然現象及其季節變化,用圖表描述太陽高度、日照時數、鳥類遷徙和植物落葉等自然現象。

列舉各種生命形態的物質和能量需求及其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方式。

描述沙漠、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態環境中的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的特點。

識別自然環境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過程及其特徵。

觀察不同溫度、溼度條件下落葉的分解過程。

以堆肥或再生紙的製作爲例,描述物質的循環。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爲人類提供居住空間和資源。

列舉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自然的生活或學習用品。

想像作文: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棵樹。

理解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現象,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採訪社區不同年齡的居民,記錄本地區近幾十年的環境變化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舉例說明機動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二)社會生活

內容與要求

活動建議

瞭解我國和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知道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意義。

全班同學分別調查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各有幾個兄弟姐妹,再調查一下本班同學中有幾人有兄弟姐妹,並做統計分析。

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區、文化等不同而存在差異,並瞭解這種差異對環境的影響。

調查班上同學在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討論如何保持與環境友好的生活習慣。

蒐集有關無車日的信息,分析其產生原因與社會影響。

初步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調查班上同學及其父母的節假日活動,討論這些活動如何才能程度地不損害環境。

(三)經濟與技術

內容與要求

活動建議

瞭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技術產品及其環境影響。

調查地膜、化肥、農藥等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環境影響。

調查空調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環境影響。

瞭解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及其侷限。

參觀污水處理廠或企業的除污設施,瞭解其作用和侷限。
認識綠色產品的特徵和標誌。

理解經濟發展需要合理利用資源,並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統計自己家中一週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討論一次性用品對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的影響,並針對這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四)參與與決策

內容與要求

活動建議

說出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

閱讀我國憲法,瞭解公民所具有的環境權利與義務,並製作宣傳品。

瞭解自己所在班級和學校的規章制度。

列舉公民、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在環境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

邀請當地環保部門或民間環保人士來校做講座,介紹其工作。

瞭解自己家庭、班級各成員的角色及其享有的權利和所應承擔的責任,學會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

舉例說明個人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在對社區環境考察的基礎上,給社區政府或居民寫一封建設美好環境的倡議書

利用市長熱線電話等手段,反映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

針對家庭、班級和學校的環境問題,討論解決方法,並採取行動。

環境教育是新時期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大新課題。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被嚴重破壞的生態平衡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爲相當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希望各教研組、備課組切實採取措施,認真對此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