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職場規章制度>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家鄉變化徵文

職場規章制度 閱讀(1.08W)

家鄉的那條路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家鄉變化徵文

兒時從老家到鎮上是一條簡易的山區公路,雖說是公路,簡直可謂“羊腸小道”,路面坑坑窪窪,到鎮上只有15公里的路程,乘坐村裏唯一的一部交通工具——“柴三機”到鎮裏也要一個半小時。村裏人要到鎮裏買肥料、農藥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柴三機”行走時顛簸搖晃得厲害,坐在上面沒抓牢扶手蹬緊雙腿,身子絕對無法保持平穩,遇到雨季,路面損毀嚴重的地方就成了“水坑”,“坑內”泥水混濁,無法判明底深,每臨“水坑”便如至雷區,駕駛員要下車探明深淺纔敢放馬駛去。車行過,坑裏的泥水向兩旁唏哩嘩啦飛濺,人在車上就有船行江河湖海披浪載波之感。

一路顛來晃去,到鎮裏買一趟化肥、農藥往往身心俱疲。讓人尤爲心焦的是,時不時還要百般無奈去“享受”糟糕路況饋贈的“特殊待遇”:車輛返程時滿載而歸,駛到石片裸露路段,輪胎被扎時常有的事。輪胎被扎,滿車的化肥、農藥只能肩挑背扛了。

還有些“特殊待遇”儘管僅遇一次,卻是刻骨難忘。那一年堂嫂臨盆前大出血,不往鎮裏衛生院送,就有生命危險,堂哥急忙中叫來村裏唯一的交通工具“柴三機”,爭分奪秒地往鎮裏送,在出村不遠的“馬鼻嶺”上,由於坡陡、路面狹窄,黃泥路面被雨水沖刷後非常泥濘,在急彎處,“柴三機”駕駛員帶剎車時,車如在冰面上滑行,辛好撞在路邊的那棵大松樹上,才避免了一場車毀人亡的交通事故。堂哥哭着跑回家叫來鄰居叔伯用竹椅改裝成的簡易擔架,將堂嫂擡到鎮衛生院,經醫生極力搶救,雖然保住了堂嫂的生命,但腹中的小生命還沒來得及來到世上就夭折了。

後來,在電視裏常看到線型流暢、路面光潔、平整如鏡的公路,就癡想啥時家鄉能有這般公路呢?還在心中默算,跑這樣的公路去鎮裏一個來回要多少時間?

在我的記憶中,最初認識的幾個字差不多也就是屋外土牆上的“要想富,先修路”那六個紅漆大字。窮則思變,鄉親們意識到了修路的必要性。要想生存,要想脫貧致富,就得先把路修平。90年代,村裏幾次大規模組織了鄉親利用農閒時間修路,路算是修得比以前平整了許多,村裏的面貌也隨之有所改善,路上開始出現運輸“竹、茶、果”的小貨車。但是98年的一場洪水又把路衝回了“原形”。怎樣才能修建一條寬整平坦的公路?怎樣才能籌集到高額的築路資金?鄉親們陷入了沉思中……

**年,“**”規劃的春風吹向了大山腳下,吹開了鄉親們臉上樸實的笑容。上級政府決定劃撥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改造計劃,我們村準備修築一條通往鎮上的水泥硬化公路。鄉親們得知這一消息後都高興地樂開了花,村裏老人們甚至把能在新修建的路上走幾步當作畢生最後的追求。很快,經過鄉親們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昔日坑窪不平的小路搖身變爲六米寬的水泥路。水泥路修通了,家鄉人民致富的心路也通了。現在在這條路上奔跑的,有載着村裏小夥子、姑娘進城打工的客車、也有運送農產品出山的大貨車,鄉親們都稱讚說,這是政府爲民辦的民心工程,順民意,得民心,是一條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

一條路見證了改革開放**年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見證了家鄉人致富奔小康的歷程。雙休日,我經常騎摩托車回老家小住,看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看路上人們忙碌的背影,心裏有着一種難以形容的愉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