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評語>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徵文12篇

評語 閱讀(1.16W)

【篇一】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徵文12篇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用“關鍵一招”這個富於中國文化傳統而又生動鮮活的百姓話語,深刻表達出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感悟,宣示了當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和決心。(8月13日,人民日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年,是中國經濟和科技力量等飛速發展的四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堅持新發展理念,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順勢而爲,在人民幸福的期待中繼續前行,共創美好明天。

改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則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座標,是中國發展崛起的根本原因,更是助力世界經濟走出困境、走向繁榮的重要法寶。只有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才能應對全球競爭中出現的新問題,中國才能披荊斬棘,戰勝艱險奪取最後勝利,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中國夢。改革開放再出發,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共創美好明天,是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

堅持新發展理念,改革開放再出發,共創美好明天。新時代打造新平臺,新起點樹立新標杆。改革開放再出發,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敢於繼續自我革新,更加註重頂層設計,從高標準改革、高起點謀劃、高品質發展和高效率運作再出發,實現從“速度”到“高度”的不斷轉變和提升。讓新發展理念促高質量發展,成爲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理論共識,共創美好明天。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革開放再出發,共創美好明天。承載着歷史選擇和人民冀望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科學真理同中國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開闢出一條中國革命和建設到改革的成功發展道路。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中國順應世界趨勢,改革開放再出發。當代中國順時應勢、擊水行舟,高舉和平與發展大旗,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中加快發展自己,在自身發展進步中促進世界和平、實現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美美與共,共創美好明天。

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要不斷打破束縛思想的桎梏、掃除阻礙發展的藩籬,成功開啓新的壯闊征程,開創新的前進道路,開闢新的發展空間,共創美好明天。

面向未來,我們更要乘着新時代的浩蕩東風,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毅和勇氣,改革開放再出發,跋山涉水,一往無前,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廣袤的華夏神州,在廣闊的世界舞臺,共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二】

近日,人民網刊登了《改革開放天地寬》的文章,此次重磅“宣言”將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發生的大變局描摹得激情四溢,彈指一揮間,中國的“變”,不但是令人震驚的奇蹟,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變幻。改革開放的浪潮,勢如破竹,讓華夏神州駛入新天地。

改革開放讓中國巨輪駛入進新天地。40年飛躍萬重山,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比較殷實、從貧困到小康,人民幸福感日益增強。國民經濟在瀕臨崩潰的邊緣,奮力前行,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改革開放沿着歷史脈絡擊水行舟。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歷史脈絡一步步摸索,中國在探索中前行,不斷進步,中國一直在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改革開放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改革開放在新變局、新機遇、新挑戰中,歷經風雨考驗,一直是中國始終堅守的正確之路,沿着當代順時應勢、擊水行舟。

改革開放是一代人的光榮使命。白駒一瞬,時代在變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改革開放催生奇蹟的“四十年”,是一代人敢爲人先、銳意進取的成果。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改革開放是一代人的光榮使命,一代一代人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幹事創業的責任感,才能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關鍵一招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讓我們做“逐夢”路上的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向夢的方向前行,讓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帶我們走向更美好的中國

【篇三】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用“關鍵一招”這個富於中國文化傳統而又生動鮮活的百姓話語,深刻表達出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感悟,宣示了當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和決心。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騰飛的關鍵。

1978年是平凡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聲號角,吹響了改革春風的浪潮,從此中國開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到沿海,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全部領域,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祖國大地,地無分南北東西,人無分男女老幼,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國人神經,從此改革開放的大門全面打開,一個全新的、發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國屹立在了新的世界東方。

誰都不曾想到,改革的起步竟會是從安徽的一個小小的農村開始,18位普通農民以孤注一擲的決心,冒着極大的風險,立下了生死狀,在農村土地承包責任書上莊嚴的按下自己的紅手印,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帷幕。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國家發展史,人民從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
由封閉、落後再到開放、富強,我們的國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實現了持續騰飛,人民朝着全面小康不斷邁進。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是史無前例、全方位的變革,也是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幾千萬人民羣衆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他們北上南下,成爲了時代的弄潮兒,衝鋒在了改革發展的第一線,成爲了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正是他們的開拓先行,帶動億萬羣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四十年的風雨歷程,我們用實踐證明了改革開放這“關鍵的一招”的正確性,向世界證明了改革開放是符合黨和人民利益、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作爲新時代基的黨員幹部中普通一員,今後我們也將堅定改革之信念,持續提升自身之本領,以一往無前的勇氣,乘風破浪信心,堅定不移的在改革發展的康莊大道上繼續前行,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

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取得了一系列發展成就—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13億多人齊奔小康。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依靠全國人民不斷探索實踐、真抓實幹。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更要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幹家”,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將改革進行到底。

“實幹”就是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聲,說千道萬,不如一干。“實幹”是幹好工作的前提,也是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面對紛繁複雜、日新月異的社會現象,全黨要大力營造“真抓實幹”的濃厚氛圍,在新時代、新任務下弘揚實幹精神,做到“想爲、敢爲”。實幹要有“想爲”的境界。堅定理想信念是實幹精神的基礎,理想信念就像人生的燈塔,決定我們的言論和行動,也決定我們的立場和方向,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要真正將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上,讓實幹有想爲的境界,只有“想爲”才能“會爲”,進而才能“巧爲”。

實幹要有“敢爲”的擔當。擔當是一種情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擔當情懷。無論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裏還是在和平建設的新時期,無數共產黨員胸懷革命的崇高理想,堅定共產主義的偉大信念,敢於擔當,勇於奉獻。擔當是一種責任,我們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偉大事業,必然是一個攻堅克難的過程。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新時代青年公務員就應該敢於擔責,敢於擔難,敢於擔險,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唯有擔當才能揚起對外開放風帆,唯有擔當才能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中國人民從貧窮到脫貧,經歷了風雨磨難,十三億多人民奔小康;
改革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心所向,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是羣衆關注的焦點、也是百姓生活的難點。作爲新時代的年輕幹部,在脫貧攻堅的關建時期,我們不馳於空想,踏踏實實幹好工作!

【篇五】

1978年,改革的春風開始在華夏的大地掀起,四十年後,這股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吹綠了神州大地。

改革開放不僅僅是書本上的一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它深深的紮根於我們的生活中,從農村到城市,從內陸到沿海,從西部到南部,切切實實的影響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四十年過去了,現今有多少的知名企業家來自於農村,來自於內陸,來自於西部,要是沒有改革開放,這些知名企業家也許還在家裏種地,或者等着被分配工作,或者等着廠子效益好給分配房子,滿腔的熱血,一身才華就這樣淹沒在歷史中。

還記得2001年,我14歲,那年中國加入wto,在電視上那個外國人說中國的時候,我們全家都非常開心,雖然我們並不是很清楚中國加入wto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但就是很開心,開心到我媽慷慨的給我買了好吃的水果。改革開放前20年,可以說的是國內自我改革,加入wto後,中國進入國際,真正的對外開放,讓世界經濟影響中國經濟。如今,中國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告訴了全世界,中國的經濟已經對世界經濟有了很大的影響。

2006年,我考上了廣州的大學,那個時候坐了20多個小時火車才能到廣州,覺得廣州和家鄉離的很遠;
現在,貴陽開通了多條高鐵線路,5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廣州,速度提高了4倍多,是我當年想都沒想過的,這些都是因爲我們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

如今,共享單車、共享酒店、共享汽車、無人超市、支付寶、微信支付就靠一臺手機解決掉我們所有的生活所需,這些便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很難想象沒有這些,我們的生活將有多麼的不方便;
然而,在四十年前,這些我們現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便利條件,就像是天方夜譚一般。要是沒有改革開放,我們的生活將還是在20或者30年前的樣子,房子等着分配,工作等着分配,眼裏只有家裏和工作的幾畝地,羨慕着國外的生活。

四十年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再次走到世界強國的前列,作爲一箇中國人,我非常的自豪: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做中國人。

【篇六】

從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時光如同滾滾長河,彈指一揮,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跨入第40個年頭。這40年來,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切身感受着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這四十年,中國人民不斷向前、不斷跨越、不斷崛起,逐漸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40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刻,我們更有信心相信、更有能力確信,我們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我,是一個90後的青年,伴隨改革開放的時間並沒有40年,或許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時間甚至更短,但是,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個階段來表達我同改革開放一起走過的日子。童年時,樓房沒有幾座、出門除了自行車只能靠雙腳,老百姓貧乏的娛樂休閒方式等等。很少有品種多樣的蔬菜和肉食,包餃子是家裏最開心的時刻,玩具是自己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顏色單一,樣式簡單。那時候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物質生活的匱乏伴隨着我的童年記憶。少年時,可口可樂、健力寶和各種新奇的圖書逐漸出現於我們的視野,各種味道的雪糕佔據了少年青澀的眼球,15寸的黃河黑白電視已經換成了21寸的熊貓彩電,電視裏面播放的已經不僅僅是新聞聯播和動物世界了。青年時代的我,儘管對街邊數不清的零食不再感興趣,卻發現汽車、火車、飛機、地鐵、輕軌等各種交通工具已經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國品牌的衣服已經掛進了我的衣櫥,超市的蔬菜比肉類更受歡迎,大背投和等離子早已不再稀奇,筆記本電腦和網絡構架起了我的生活。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40年。這40年中,國家在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努力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想,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在國家面臨着重要發展機遇的時刻,我們應該積極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爲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相信在黨的領導、人民的努力下,中國將會有越來越好的發展!

【篇七】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就老了”。這是我76歲的老奶奶經常在嘴裏嘮叨的一句話,看着她鬢角的銀霜,額頭上的河川,歲月帶給她的不僅是過去的艱難,更多的是時光飛逝的無奈,同時她在感慨過去,嚮往未來。奶奶常常對我們說:“還是你們好啊,趕上了這麼好的年代!”只有經歷過蹉跎歲月的人才會這樣,“以後的世界還會發展成什麼樣呢?估計是看不到咯”奶奶總是自言自語。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奶奶、父親和我也算是見證了這四十年的風雨變幻。

奶奶1942年出生,1978年改革開放,那時她是一個36歲的中年婦女,正帶着一家老小,飽經風霜,吃不飽穿不暖,靠的是集體幹活掙工分去換糧食,家裏姊妹多,靠兩個人的工分根本就不夠吃,那時候解決溫飽還是一個問題。

父親是1966年出生,改革開放時他是個12歲少年,聽奶奶說他國中畢業就在家幹農活兒,後來又跟着別人學手藝,當過裁縫,學過嗩吶。1982年土地下戶,我們家人口多但得到土地並不多,爺爺奶奶還開荒種地,總算一家人的溫飽有了一點改善,但也只是從吃野菜變成吃玉米飯,純米飯只有過年纔會吃,說明溫飽問題有待解決。

我是1990年出生的,也就是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那一年。在我記憶中,家裏的收入也只有靠那一畝三分地,日子過得很拮据。似乎改革的春風還沒吹到這裏來,那時候村子裏的每家每戶都一樣的窮,人們的思想沒有解放。依然有很多人輟學,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出去打工,那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叫“殺廣”,後來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去廣東一帶打工,那邊是沿海城市,比我們落後的內陸要發達的多,以至於很多人下海淘金。人們從思想上就把自己禁錮了。其實,生活的貧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貧瘠。所以,後來爲什麼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鼓勵孩子讀書,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不管是聽說還是親眼目睹,我都切實的感受到改革帶來的一切變化。過去工業不發達,農業還落後,更別說有什麼科研項目的產生。如今工業、農業、科技都有了新的面貌,回憶就像一部老電影,到現在我依然清晰的記得那些點滴,過去和現在形成鮮明對比,過去一切人工手工操作的東西都被機器所取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人們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過去的農業,是自給自足,每當播種的季節,種植農作物的時候,每家都要播撒一大籮筐的種子,尤其是水稻,明明吃的都不夠還要留一大部分來做種子。後來,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才解決了我國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如今,我國的農業發展位列前茅,很多農作物還出口到其他國家。工業方面,採掘、製造以及電力、煤氣在過去都是沒有的,現在被合理的開發、利用,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尤其是電子科技的誕生,黑白電視到高清彩電,有線電話到無限手機,臺式電腦到輕盈的筆記本,視頻電話、視頻會議在生活中被用的淋漓盡致,徹底改變了過去“通訊靠吼”的落後狀態。

再回到生長的地方看看,發現那條我曾經走了六年的鄉村泥濘馬路也變成了亮錚錚的水泥路。過去,走一趟省城坐火車四五個小時,坐客車要七八個小時,現在高鐵、高速路已經到處開通,人們生活的時間、空間距離大大縮短。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走。真正的體現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

作爲九零後青年,改革春風吹了28年,只有翻起家裏的老照片才發現生活居然有如此大的變化。從黑白灰的老照片到今天的五顏六色單反相機照,這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年兩年;
以前照相專門去照相館,而如今拿起手機就隨時隨地可拍;
記得有一次,我翻看父輩的照片邊看邊說:“爸爸年輕時候的照片好素好土,還沒現在好看!”奶奶意味深長回答我:“他們不是土,只是那個時候顏色單一,衣着樸素,要是給他們加上一點顏色還是很好看的。”那時候,他們的世界只有黑白灰色三色,而我們現在的世界五彩繽紛。

時代改變了我們三代人——奶奶、父親和我。我們三輩人經歷的變化都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奶奶告訴我如今的條件好了,但是不能忘本,別忘了我們曾經也是老農民;
而父親告訴我,趁現在那麼好的機遇好好努力,別給社會拖後腿;
而我告訴自己,我的青春我做主。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也在進步,新一代的年輕人正意氣風發,共同感受着時代的美好!

改革以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也意氣風發走進了新時代。時代變好了,人民富起來了。然而,歲月的痕跡卻越來越明顯,難免會覺得時過境遷,白駒過隙。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的那個老人卻已不再,承前啓後的領路人正高舉旗子開創未來。

【篇八】

前段時間,網上一位中學老師因爲一段上課視頻意外走紅,視頻中這位老師深情朗誦李白的名作《將進酒》,讀到動情處他或仰天長嘯,或掩面嘆息,格外認真陶醉,網上評論也是衆說紛紜,有人批評老師太浮誇,有人把這段視頻當成搞笑視頻來調侃,更有甚者嘲諷這位老師“戲太多”。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爲這位老師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裏,與作者產生了藝術情感的共鳴,而嘲諷鄙夷者根本理解不了這首詩的意義。

其實,正如一些網友的評論,那些以此爲樂的人不瞭解詩歌的精髓,他們也看不出這位老師的激情何來。這位老師激情來自於對詩詞的共鳴,來自於對學生的責任心,更來自於對工作的熱忱。一位老師在教學生涯中會反覆多次的講一節課,對於《將進酒》這樣名篇已經相當熟悉了,也爲學生朗誦過很多次了。但是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接觸的是陌生的、嶄新的一課,而這樣滿腔熱血的朗誦必定會爲他們留下深刻的映像,古詩詞噴珠濺玉,吟誦出厚重的文化情感。

對於每一個奮鬥者來說,我們幹事創業都需要一點激情。激情並非興之所至、心血來潮,激情來源於內心對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的熱愛,對所肩負職責的尊重。習近平主席強調:“對工作對事業要富於激情。激情是一種可貴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品質,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潛能。”人一旦有了充足的激情,就能產生強大的內驅力,激發起爲目標獻身的堅強意志和奮鬥熱情,最終走向成功。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同樣如此。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人正是用激情燃燒的星星之火,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黨又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幹事激情實行改革開放,用四十年繪製出一副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正如黑格爾所說的,沒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激情是實現夢想的號角,前行路上的火光。有激情纔有幹勁,有激情纔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離不開每個人激情的點燃和釋放。無論是什麼職業、肩負什麼職責,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滿腔熱血、銳意進取、勇往直前、主動作爲,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築夢前行。

【篇九】

從提上行李箱關上家門到飛機落地,兩小時就跨越了1900公里的距離。每次探親,必帶丈夫喜歡的大案蒸餃,一家人圍坐在東部沿海的餐桌前享受着這道西部家鄉的小吃,早上出發前買的,此時還冒着熱氣,看着丈夫、兒子大快朵頤的溫馨場面,我不由得想起我家三代人經歷的悠長悠長的探親路。

70年代,探親路是夢裏的白月光。父親十三歲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沒有電話、不會寫信,就是一個懵懵懂懂的流浪小孩,走一站停一站,瓦窯做瓦、林場伐木、修車廠搬輪胎、擺攤修表……他做過幾十種職業,到過幾十個城市,19歲那年走到雲南西部一個只有兩棟房子的小縣城,縣城裏女的不剪頭髮,男的理髮就用土碗扣在頭上,用柴刀鉸去碗沿以外的部分。父親隨身帶了一把剪鬍鬚的小剪刀,就在這座小縣城謀上了一個穩定的職業,成爲縣城第一位理髮師。出門七年,父親沒有回過家,陸陸續續寫過一些信,思鄉之情就如山頭上的白月光,回家一直是他心裏渴望卻不願提起的夢想。直到1979年,大伯結婚,父親收到家書立即籌劃了他的探親之路。小縣城只有一條國道,通向到大理,父親乘班車到大理後又轉車到昆明,到昆明已花了3天時間,家鄉依然遙不可及,在昆明可以坐火車了,兩天火車之後終於到了重慶,重慶離家還有100多公里,汽車顛簸了三個小時。6天2000多公里的跋涉,父親到家已是須長腿瘦,恍如隔世。每每提及,父親都會說當年從異鄉到家鄉的六天探親路比從家鄉到異鄉的七年打工路還要漫長。

90年代,探親路是常年留守的甜蜜負擔。因爲父親母親常年在雲南謀生,我從記事起就留守在家鄉上學,跟着奶奶生活。最期盼的便是每年暑假的“出去”,出省去,到父母身邊去過暑假、享受團聚。雲南的小縣城有了幾條大街,漸漸多了許多四川老鄉,他們的子女和我一樣也在老家留守。每年暑假,他們中間商量一個代表回鄉,任務是把這五六個娃帶去雲南。我記得重慶火車站熱得不得了,等火車時大家都聚在一起靠着行李吃泡麪,從重慶到昆明的鐵路線上夾竹桃十分美麗,當夾竹桃漸漸變少,火棘漸漸多起來,就是到了雲南的地界。那時可以兩個小孩買一張成人票,擠在一個位置上,我們經常半夜睡得懵懵的被乘務員拉去量身高。昆明到小縣城也有了直達臥鋪客車,傍晚上車,客車在滇西山間穿行一晚上,盤山公路旋得心裏一陣陣翻江倒海,只能緊閉雙眼平躺不動,期待快快睡着,睜開眼就能看到在車站等待父母。對還是孩童的我來說,三天的路程雖然辛苦,但更多的是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對團聚的期待,那時的探親路是我童年留守生活中最甜蜜的負擔。

10年代,探親路是輕裝上陣的一次旅行。丈夫是軍人,2016年結婚以後,我開始了每年一次的探親之路。這次,我一個人帶着兒子也不覺得有一丁點麻煩。上飛機前大件行李都已託運,我提着一個小手提包,牽着兒子的手,閒庭信步似地過了安檢,候機的時候有商店可以逛,兒子在兒童遊樂設施裏玩得不亦樂乎。上了飛機之後,空乘人員細心地教我們使用兒童安全帶,給兒子送來小枕頭、小毯子,還爲兒子準備了嬰兒餐。一路上兒子上頑皮地貪看窗外風景,時不時問問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對兒子來說,兩個小時的旅途似乎挺長的,他只要聽到空乘人員廣播就會問,要下飛機了嗎?還低頭嘟囔,見爸爸一面怎麼這麼麻煩?我摸摸兒子的小臉笑而不語。很快,飛機降落在了丈夫所在的城市,我們等行李的時候已經望見了丈夫的身影,兒子和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我兒時見了父母通常要好幾天才習慣喊爸爸媽媽,他卻能經常和丈夫通視頻,雖有半年沒見面,也一點不生怯,張着小手臂直接飛跑了過去,丈夫和海濱城市的藍天白雲、椰林海風一起擁抱了他。

三代人的探親路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滄桑鉅變,這場偉大的變革,帶給祖國的是經濟日益強盛、交通日益發達,帶給我們普通小家庭的是餐桌更豐盛、團聚更容易,眼裏有更多風景、心裏有更多期待。相信在今天這個交通迅速便捷的新時代,千萬家庭的探親路上再不會有“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的無奈。

【篇十】

8月13日,人民日報、人民網等刊登了《改革開放天地寬》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正是靠着改革開放,在把握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我們成功開啓了新的壯闊征程,開創了新的前進道路,人民生活躍進新天地,強國復興打開新天地,社會主義展現新天地。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變了中國,深刻影響了世界。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1978年5月,一篇名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它掀起了席捲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爲那支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槓桿。短短六千字,激盪四十年。這場討論,成爲改革開放的哲學宣言,不但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凝聚了思想共識,而且確立了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理論原則和思維模式。

這40年來,在堅持改革開放下,中國取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黨的建設、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經濟模式的探索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每一個成績的實現,都是對改革開放最爲生動的詮釋。

改革開放40年,多次出現歷史性大轉折的關鍵時刻。這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變革”。這五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歷史時刻,中國的改革開放迸發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奮進之勢和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
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
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人民羣衆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中國科技也飛速發展,製造業正由“中國製造”變爲“中國創造”。改革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使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進入新時代,繼往開來,中國的發展永不止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狠抓改革落實,一往無前,今年也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十九大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依然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爲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

【十一】

變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革,都會有阻力,以至於成功的變革很少。回眸我國的歷史,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可以說只有兩次,一次是商鞅變法,另一次就是我們的改革開放。

四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撲鼻香!今年是改革開放第四十個年頭,中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百姓告別飢餓貧困跨過溫飽進入小康,中國強大了。四十年變革讓中國人在地球上真正站起來。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飛逝的光陰裏,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詩篇。進入新時代,千年古國,日新月異,這是中國最好的時代,意識我們迎來精彩的芳華時代。沒有哪一段路程是一帆風順的。沒有哪一個夢想是輕鬆實現的。而對於大家來說,改革就是一改自己之前不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新的征程中努力上岸,遇見更好的自己

時間無窮長,但總有特殊時間節點帶給人們前行的力量;
未來無窮遠,當改革的步伐一步步延伸到遠方,一切的努力便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這是中國上上下下的共識,也是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乘勢而上開拓新功的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新的現代化時間表,新徵程上,任務需要改革開放來落實,險灘需要改革來跨越,願景需要改革來實現。

山不低頭,但人能比山高。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是人的能動性和變革的集大成體現。換個角度說,改革動力在於每個人,改革成果屬於每個人。方今之時,全面深化改革動奶酪、闖難關、蹚險灘、啃硬骨頭,數量之多、力度之大、範圍之廣、觸及至深前所未有,掀起勢不可擋的改革洪流。對於每個人而言,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投身改革,努力做矢志前行的“逐夢人”,堅定勇毅“信仰者”,擔當有爲的“拓荒牛”,只爭朝夕的“實幹家”,改革就能彙集最大共識,匯聚最大動力,匯合最大能量。

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改革開放走過40年征程,不感於改革目標和路徑,不感於改革問題和阻力,亦不感於一切成就和譭譽。我們爲曾辜負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也決不會躺在功勞薄上辜負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我們每個人都將是歷史的見證者。

“爲官避事平生恥”,對於幹部而言,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纔會有多大成就。現實中,少數黨員幹部還有一些消極負面的思想,比如“不思進取、爲官不爲”的懈怠,“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的明哲保身。凡此種種,如果放任自流,就可能成爲影響改革進程的“軟釘子”。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靠制度發力,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把好乾部選出來、用起來,促進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另一方面需要幹部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砥礪擔當的寬肩膀,練就成事的真本領,少算一點個人得失的“小賬”,多算一些顧全大局的“大帳”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告誡全黨,“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方能幹出改革開放的新氣象、幹出羣衆嚮往的幸福感。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唯有弄潮兒能永立潮頭,唯有奮鬥者能乘勢而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激勵幹部作爲,正逢其時,正當其勢。

【十二】

2018年我國改革開放歷經了40個年頭漫長的過程中,我們發生了質的改變,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功的道路上,永遠都是滿布荊棘,但只要不畏險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開拓出新的疆土!回首往昔,40年我們風雨兼程。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我們偉大的名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民族復興,這個民族考慮的從來就不僅僅是當下而是未來,我們偉大的中國夢。4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是中華民族實現歷史復興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我們要做到的是可持續的追趕超越。就拿我們的生活來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
我們國家從封閉,落後逐步過渡到開房文明,富有;
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製造業都標註着“madeinchina。”國家的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繼往開來,我們祖國的發展永不止步,這些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問題,狠抓改革落實提出新任務,表明新要求,開啓新的歷史征程。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老百姓關心什麼、需要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革新什麼,要讓老百姓的利益成爲我們出發的基點。

四十年,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祖國的整體面貌,百姓吃飽了,社會安定了,經濟發展了,文明提升了,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不是階段性的,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讓我們的祖國走的更好更遠。